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www.5156edu.com
在线成语词典 在线新华字典 工具下载 地理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课外读物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会员区
所在位置:高考专题复习系列(1-33) >>高考专题复习(三)词语 上一页 下一页     
 

高考专题复习(三)词语


一、学习目标
复习词语有关知识,正确使用词语。
二、难点、重点分析
词语是构成言语、文章的基本材料,正确地使用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词语包括一般实词、虚词和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
(1)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
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成语的运用是必考点,虚词的运用是常考点。
三、知识准备
1.词。
重点复习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词的构成,二是词的分类,三是词的意义(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1)词的构成。
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因此词的构成可以从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分析。简单归纳如下: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饲。举例说明如下:

(一)单纯词
1、单音节的 例如 “天、江、写、看、红、三、我、不、啊”
2、多音节的 两个音节的最多,有以下几类:
(1)联绵词 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其 中有双声的,有叠韵的,有非双声叠韵的。
a. 双声的 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联绵词。例如:
伶俐 崎岖 参差 仿佛 忐忑
玲玩 蜘蛛 琵琶 吩咐 尴尬
b.叠韵的 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的联绵词。例如:
烂漫 从容 彷徨 霹雳 窈窕
逍遥 蟑螂 哆嗦 翩跹 叮咛
c.其他 例如:
芙蓉 蝴蝶 蝙蝠 蛤蚣
(2)音译的外来词 例如:
咖啡 沙发 巧克力 安乃近 歇斯底里 葡萄 布尔什维克
(3)叠音词 由两个相同的音相叠而构成。例如:
猩猩 姥姥 停停 悄悄

(二)合成词
1.复合式 至少要由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又有以下几种类型:

(1)联合型 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 列组合而成。例如:
a.道路 波浪 声音 群众 停止
裁判 选择 帮助 优良 恶劣
b.骨肉 眉目 尺寸 风浪 笔墨
口舌 方圆 矛盾 始终 反正
C.国家 质量 窗户 人物 忘记 干净
a组的合成词,两个词根的意义并列,可以互相说明。b组的合成词,两个词根结合起来后产生新的意义。如“骨肉”是至亲 的意思,“眉目”是头绪、”条理的意思。C组的合成词,两个词根
组合成词后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在起作用,另一个词根的意义完 全消失。如“忘记”只有“忘”的意思,“干净”只有“净”的意思。这种合成词又称“偏义词”。
(2)偏正型 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以后一词根的意义为主。例如:
课桌 电车 象牙 鹿茸 湘绣 外科 密码
宣纸 越剧 彩绸 新闻 长江 密植 游击
函授 笔谈 火红 雪白 笔直 鸟瞰 狐疑
(3)补充型 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以前一词根的意义为主,有人称它为述补型。
例如:
a.提高 说服 推翻 立正 阐明 压缩 摧毁 推广 延长 改进
b.车辆 书本 马匹 枪支 人口 纸张 花束 花朵 船只 房间
a组合成词,前一词根表示动作,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
b组合成词,前一词根表示事物,后一词根表示事物的单位。
(4)述宾型 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
又叫动宾型。例如:
司机 顶针 理事 管家 司令 站岗 举重
注意 起草 动员 挂钩 有限 干事 绑腿
(5)主渭型 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
例如:
地震 日食 霜降 肉麻 民主 月亮
眼热 年轻 心疼 胆怯 自卫 自决
这类合成词,有的看起来结合得不很紧,但它表示单一的概念,
如“霜降”是节气的名称,因此,应该算合成词。
2.附加式 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构成。
(1)词组十调根 例如:
老一 老虎 老乡 小一 小王 小李
第一 第五 第十 阿一 阿姨 阿毛
(2)词根十词缀 例如:
一子 刀子 瓶子 板子 滚子 胖子 瘦子
一头 石头 年头 念头 看头 苦头 甜头
一儿 鸟儿 花儿 盖儿 唱儿 尖儿 亮儿
一性 党性 阶级性 原则性 创造性 弹性
一者 作者 读者 马列主义者 科学工作者
一化 绿化 规范化 现代化 自动化 大众化
此外还有词根和一个叠音词缀结合的。例如:
红通通(的)绿油油(的)干巴巴(的)
水汪汪(的)汗淋淋(的)血淋淋(的)
闹哄哄(的)笑嘻嘻(的)喜洋洋(的)
词缀是由词根演化来的,在形式上,有的和词根相同,须注意区别。“老虎”的“老”不同于“老头”的“老”。“杯子”的“子”不同于“莲子”的“子”。“创造性”的“性”不同于“男性”的“性”。“绿化”的“化”不同于“变化”的“化”。“老、阿”等词缀附加在指人的词根前面,往往带有亲见或喜爱的感情色彩。词缀“子、儿、头”是名词的标志(带“儿”的词有少数例外,如“火儿”、“玩儿”、“颠儿”等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或形容词加上它们便转为名词。“性、者”也都是构成名词的词缀。“化”是构成动词的词缀。
“在于、勇于、敢于”作为一个词看,“于”就是构成动词的词缀。
3.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而构成。例如:
姐姐 哥哥 爹爹 仅仅 偏偏 刚刚
词的构成简表:
单音词—— 人 江 红 三
单纯词 双声——澎湃 淋漓 参差 吩咐
联绵词 叠韵——烂漫 逍遥 彷徨 苗条
双音词 其他——芙蓉 蝴蝶 蝙蝠
译音词 沙发 咖啡 巧克力
叠音词 悄悄 姥姥 猩猩
联合式 道路 国家 骨肉 开关
复合型 偏正式 皮鞋 内科 火车 雪白
动宾式 司机 干事 管家 司令
补充式 提高 打倒 房间 车辆
合成词 主谓式 地震 肉麻 月亮 年轻
词缀+词根 老虎 小王 第二 阿姨
附加型 词根+词缀 稻子 苦头 花儿 作者

重叠型 姐姐 绿油油 笑嘻嘻 水汪汪

通过以上归纳可以看出:
①所有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
②所有的合成词都是多音词;
③有一部分单纯词是属于多音词。
在单纯多音词中,应主要了解联绵词,因为联绵词运用得好,可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在合成词中,主要应了解掌握复合式合成词的内部结构和意义,因为了解掌握这些方面,有助于理解词的意义;有助于正确运用合成词达意传情,有助于填字组词。

(2)词的类别。
  按照词的不同意义和在造句时所起的作用,汉语中的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一般地说,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6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种。
实词:意义比较实在,能够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它分为:

⑴、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时间、处所、方位等的词。
它的语法特点。①前边一般可以加数量词.如:一位团员、四所学校;
②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
③一般不能重叠;
④一般不能带“着、了、过”;
⑤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
⑥表示人的名词后边可以加‘们’表示复数。

⑵、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物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存在、消失、可能、意愿、趋向和判断等的词。
语法特点:①前边能加副词.但多数不能带程度副词;
②在句中能够作谓语.多数能带宾语;
③一部分能重叠.一般能带“着、了、过”:
④表示能愿的动词.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
⑤表示趋向的动词常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
⑥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如:写不写。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态、性质、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状态的词。
语法特点:①大部分能在前边加程度副词.‘’极”、“很”等;
②在句中多作定语、谓语.有的也能作状语、补语:
③不能带宾语.部分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程度的加深;单音节重叠形式是AA式.如:细细,圆圆;还有加叠音词辅助成分.如:亮堂堂.热烘烘;双音节重叠形式有AABB式.如:干干净净、清清楚楚。A里AB式.如:马里马虎、罗里罗嗦。
④可以用肯定、否定相送的方式表示疑问,如:红不红?清楚不清楚?
(4)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语法特点;①经常与量词组成数量短语;
②可以单独充当主语和宾语;
③数目增加可用倍数或分数表示,数目减少只用分数表示;
④“两”、“俩”和“二”用法不同。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表物量的、如: 尺、寸、斤、两、亩、元、个、件、双、对等:
表动量的,如: 次、回、阵、下、趟等;
表复合量的.如:人次、架次、秒立方米等。
语法特点:①一般不单用。常与指示代词和数词连用:
②量词经常出现在数词后边.组成数量短语.在句子中作定语、状语、补语;
③单音节的量词一般可以重叠.表示“每”的意思.如:朵朵葵花。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的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等;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样等):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怎么、多少等);物主代词(它、它们)。
语法特点: ①一般不受其他词的修饰;
②可作句子成分,可独立成句;
③在句子中代替哪类词就有哪类词的功能。
虚词:表示的意义都不大实在,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但能帮助实词造句。
它分为:
⑴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的词。
语法特点:①能作状语,一般不能作定语;
②大多数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③副词有关联作用.成对的副词相呼应,跟介词相呼应.跟连词相呼应;
④不能修饰名词。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短语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词。
语法特点:①不能独立成句,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它只能组成介宾短语;
②不能重叠;
③不能加助词“着、了、过”和表示趋向的动词“来、上、下”等。
(3)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语法特点:①只有连接作用;
②不起修饰、限制作用;
③不作句子成分;
④连结句子时成对使用.不能更换。
(4)助词:附着在别的词、短语或在句子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它有:①结构助词(的、地、得、所);②时态助词(着、了、过);③语气助词(呢、吗、啊、罢了)。
语法特点:①不作句子成分;
②最没有实在意义;
③除“所”外,都念轻声。
⑸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应答声音的词,它分:表示悲伤、痛苦的;表示愤怒、鄙视的(哼、呸);表示惊呀的(唉呀、咦);表示呼唤的(喂);表示应答的(嗯);表示喜悦的(哈哈)。
语法特点。 ①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
②有的单独的一个词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
③有些叹词的汉字写法下固定.如:“啊”因为后变,又可写成“呀”、“‘哪”、“哇”等。
⑹拟声词:用语音摹拟声音的词。语法特点:①可单独成句;②有时可作句子成分。

学习词的类别,关键在于辨析区分,区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明确各类词的意义后加以区分。如某词表示的是人或事物的名称,就一定是名词,如“风、雪、竹、梅”等词。
②明确各类词的语法特点后加以区分。如某词在句中无实在意义,只起介绍时间、处所等作用的词,那一定是介词,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在”就是一个介词。如果某词在句中表人或事物的存现,处于谓语位置,那一定为动词,如“他在家”中“在”就是一个动词。
③从某词能否与哪些词结合表示某种语法关系的角度进行区分。如借助否定副词来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因为“不”不限制名词,但可以限制动词、形容词;又如借程度副词“很”来区分动词、形容词,因为“很”不修饰动词,但可以修饰形容词。
④从某些词的重叠形式来加以区分。如借助双音合成词的不同重叠形式以区分动词、形容词。
(3)词的意义。
词是音义的统一体。词的声音是词的语音形式,词的意义是词的内容,因此词义就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
对于词的意义的理解,着眼点应放在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等方面。

①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
多义词和同音词都是用相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二者的区别是: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大多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从一个基本意义上派生出来的,有共同的基础;同音词是几个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的不同的词,它们之间在意义上缺乏联系,缺乏共同的基础。

②同义词的辨析及其作用。
辨析同义词,要在求同辨异方面下功夫,除了注意同义词在某些方面的共同意义之外,还要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
从意义上看,同义词的词义有的轻,有的重;有的范围大,有的范围小;有的表个体;有的表集体,如“懊丧”与“沮丧”比,“懊丧”意义轻,
“沮丧”意义重;“边境”与“边界”比,“边境”范围大,“边界”范围小;“灯火”与“灯”比,“灯火”表集体,“灯”表个体。
从色彩上看,同义词的词义有的褒,有的贬,有的既可用于褒的方面,又可用于贬的方面;有的庄重典雅,适用于庄重场合,有的平易自然,适用于一般场合;有的适用于日常口语,有的适用于专业用语;有的适用于口头语言,有的适用于书面语言。如“充斥”与“充满”相比,“充斥”为贬意,“充满”既用于褒意又用于贬意;“小气”和“吝啬”相比,“小气”多用于口语,“吝啬”多用于书面语;“弥留”与“死亡”相比,“弥留”多用于对死者的崇敬,“死亡”多用于一般场合。
从用法上看,同义词也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搭配对象不同和词性、句法功能不同两个方面。如“侵犯”与“侵占”相比,“侵犯”经常和“主权、利益、人权、领海、领空”等搭配,“侵占”经常和“财产、房产、领土、公款”等搭配;“猛然”与“突然”相比,“猛然”只能做状语,因而是副词,“突然”不仅能做状语,还做定语、谓语,因而是形容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是多方面的,上述三个方面只是方法中最主要的几种,因此在运用同义词达意传情时,一定要根据表达需要反复斟酌,以免误用。如“营救”与“抢救”两个同义词,就很难用上述方法予以区分了。
同义词运用的作用是:
一是可以使语言的表达精确、严密。
  二是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单调,使语言生动。
三是可以连用构成成语,使语气得到加强,语义更加明确。

③反义词的构成条件及其作用。
组成反义词,要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组成反义的一组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即必须以共同的意义范围为前提。例如“拥护”和“反对”这组反义词均表示对某人或某事所持的态度。
第二,反义词是词义的一种现象,是指词与词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不是所有矛盾对立现象都可以用反义词来表示。
第三,有些词虽然在意义上并没有严格的反义关系,但由于经常在语言中对举,因而根据语言的社会习惯,也可成为反义词,如“春”与“秋”、“红”与“黑”等。
第四,构成反义词的词性相同,色彩相同,音节多少相同,如“疾”只能与“徐”构成反义词,不能与“慢”构成反义词,因为“疾”与“徐”是文言色彩较浓的词,而“慢”不是。

反义词运用的作用有如下几种:
一是可以通过反义词对举,形成鲜明的对比,提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的“满”与“谦”、“损”和“益”对举,不仅表示了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且说明了反对、赞成的理由,言简意赅,极有说服力。
二是可以利用反义词构成成浯,如“瞻前顾后”、“悲欢离合”,不仅使成语的内部节律性强,而且意义鲜明。
三是可以利用反义现象创造新词以增加修辞色彩,如仿“促进”可以造“促退”,仿“阴谋”可以造“阳谋”,仿“自信力”可以造“他信力”。

④准确释词注意事项。
要准确解释一个词在具体言语环境中的具体的含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同音异义现象。
同音异义,在字形上有相同与不同之分,前者如“命题”(出题)与“命题”(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后者如“语意”(语言的意味意思)和“雨意”(要下雨的征兆)。

二是注意多义现象。
多义词在未进入口语或书面语交际之前,各个义项只具有静态的备用性,显示不出传情达意的作用;但当它们一进入交际语境,其动态的使用性便表现出来,由此而显现出它们达意传情的功能,因此无论用词或解释均须分析言语环境,从分析中找到语境对用词与用义的限制点,如此方可做到用词、释词准确无误。

三是注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最基本、最常用的意义,叫本义;由本义发展而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如“兵不血刃”之“兵”与“纸上谈兵”之“兵”意义就不相同,前者用的是本义,指兵器,后者用的是引申义,指军事、战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的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把这“最初的意义”叫作本义,这时词的本义也就是字的本义。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义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意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这种基本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意义。掌握词的基本意义是了解多义词的好方法。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的。如:河很深、深山、深耕。这几个“深”用的都是基本义.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深入(道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夜深人静):④浓、重(颜重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但因为它使用比喻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蔽在敌人势力范围内。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四是注意褒义词、贬义词与中性词
褒义词:是词性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贬义词: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情色彩的词。如“卑劣”、“虚伪”等。贬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带上褒义。恰当运用褒义词和贬义词,能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
中性词:是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亦可用于坏的方面。

5.书面语与口语、文学语体与专门用语
逝世 诞辰 父亲 死 生日 爸爸
四、正确使用词语,主要应考虑哪些方面?
1. 近义词的辨析一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辨析:

①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的不同,如:
年华——年岁 年代——年月 风俗——风尚 书籍——书
河流——河 局面——场面 时代——时期 边疆——边境
这些词中都有相同的语素,横线左边的词义范围比右边所指的要大。

②词的感情色彩不同。
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有的表现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叫语体色彩。如:
成果——后果 节俭——吝啬 维护——庇护 聪明——狡猾
横线左边的词是积极的,含褒义;右边的词是消极的,含贬义。当然,也有的词属于中性,无褒贬之分。如: 果断——决断——武断。
词除褒贬义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如:
陵墓——坟 富态——胖 马铃薯——土豆
苍穹——天空 默诵——嘟囔 头部——脑袋

③词义的轻重不同。
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程度浅、性质轻。如:
处罚——批评 请求——恳求 批评——批判 研究——探讨
蔑视——轻视 制止——阻止 绝望——失望

④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
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
如: 发扬——优点、作风、传统、精神、民主
发挥——作用、威力、积极性、创造性
改进——工作、方法、技术
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侵犯——主权、利益、领海、人权
侵占——土地、财产、领土、公款
履行——诺言、合同、手续、条约
执行——命令、任务、路线、政策

⑤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如:
阻碍(动词) 封建剥削阻碍生产发展。
阻碍(名词) 排除一切阻碍。
强大(形容词) 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的理想。
壮大(动词) 人多可以壮大声势。
深刻(形容词) 他分析得很深刻。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入(动词) 党的政策深入人心。
深入(形容词) 必须深入批判反动理论。
2、根据语境,仔细辨别。
强化语境意识。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坚持做到“三审视”:
(1)审视句意对句中词语要求的义项是什么,两者是否一致。
(2)审视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能否变通。
(3)审视词语使用的适用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达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如:2001年高考第3题。
①句中“庄重”与“郑重”比较:“郑重”有“严肃认真”之意,一般搭配为“郑重声明”“郑重其事”。“庄重”指“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有“严肃端正”之意。“郑重”在句中一般作状语,而“庄重”在句中常作谓语,从①句语境看,“郑重”是恰当的,符合描写发言人的态度。
②句中“演示”与“演练”的比较:“演示”词义为“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过程、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演练”是指训练演习、操练,比如可以说“运动员正在演练各种技巧动作”。从句意看,第②句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对开通保安报警系统的一次演习,一次操练,“演练”是恰当的。
③句“引导”与“导致”的比较:“引导”一种词义为“带领,使后面的人跟随”,如“主人引导我们参观了几个主要车间”;一种词义为“启发诱导,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如“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这个词一般不于贬义的语句中。“导致”有“引起”之意。一般用于指引起不好的事,造成不良的结果,如“矛盾导致决裂”。该句中,事情的结局是对本国历史错误地认识,偏离事实,是不良的后果,因此选用“导致”一词是恰当的。
3、熟记“易混词辨析”
五、典型试题解析
例①,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芦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B.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
C.他门门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
D.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
   (1994年“3+2”题)
解析:
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测试方式是题目给出判断对象,要求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或使用不当的一项。此题A项的“岁月”指年月,表不确定的时间,从句中“七百多个”的语境看,“岁月”用得不当。B项的“染指”比喻获取非分的利益,用在句中显然不当。C项的“造诣”指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句中的“他”是青年学生,只发表几首小诗,说“文学造诣很深”,不恰当。D项的“仿效”是模仿(别人的方法,式样等),在句中使用正确。所以答案是D。
例②,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1995年全国题)
解析:
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测试方式是,题目不给出判断对象,只给出判断范围,要求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或使用不当的一项。此题给出判断的范围是成语。A项的“无所不为”、B项的“半斤八两”、D项的“首当其冲”使用不当。C项的“想入非非”的“非非”指玄虚的境界,“神话”“传说”正是“想入”了这种境界,所以,它使用正确。答案为C。这种测试方式,考生首先要找出句中使用了哪些成语,然后再在理解词语意义的基础上去判断使用正确与否,难度较大。
  
实词辨析题
高考试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998 年 )
① 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     是 “ 减员 ” ,更重要的是 “ 增效 ” 。
② 预算即使制订得再        ,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 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         的假酒案。
A. 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 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 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 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999 年 )
①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 ______ 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 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_____ 疾病。
③ 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 ______ 了。
A、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窜改 祛除 溶解
D、 篡改 驱除 溶解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2000 年)
① 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________ 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 \" 缉查犬 \" 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_________ 的作品来的。
③ 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_________ 。
A. 聚集 品位 赞扬  
B. 云集 品位 赞叹
C. 云集 品味 赞叹  
D. 聚集 品味 赞扬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001 年 )
①这位发言人 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 ,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 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 .庄重 演练 引导
B .郑重 演示 引导
C .庄重 演示 导致
D .郑重 演练 导致

5. 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2002 年 )
A . 过错(过失、错误) 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 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 . 道义(道德、正义)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 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 . 工会(职工团体) 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 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
D . 张望(向远处看) 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 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003)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__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  计划  不是/而是
  
试题分析
1998 年正确选项是 C 项。 “ 不只 ” 和 “ 不止 ” 有时可以换用,如 “ 班里不只 / 不止我会画画儿,还有好几个同学也画得不错 ” 。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 不只 ” 的意思相当于 “ 不但,不仅 ” ,是用于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 “ 不止 ” 没这个用法。 “ 不止 ” 是副词,意思是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应带有表示数量的词,如 “ 类似情况不止发生了一次 ” , “ 他不止 50 岁了 ” 等, “ 不只 ” 没有这个用法。在 ① 中, “ 减员 ” 和 “ 增效 ” 有明显的递进关系,句中用 “ 更重要 ” 来提示,且 “ 减员 ” 后而也没有表示数量的词,因此这里只能使用 “ 不只 ” 一词。 “ 准确 ” 和 “ 正确 ” 也是同义词,常常可以换用。但仔细辨析, “ 准确 ” 指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与 “ 误差、偏差 ” 意义相反。 “ 正确 ” 指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标准,与 “ 错误 ” 构成反义词。 ② 中 “ 预算 ” 一般说无所谓 “ 正确 ” 与否,即预算的执行结果不能说是预期有错误,只能是与预期的计划有误差、偏差,且句中给出 “ 难免发生变化 ” 这一提示,表明了 “ 误差、偏差 ” 的意思,因此这里应使用 “ 准确 ” 一词。 “ 骇人听闻 ” 的意思是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或严重罪行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 耸人听闻 ” 的意思是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1999 年正确选项为 B 项。 “ 窜改 ” 只有改动的意思,而 “ 篡改 ” 却有 “ 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 ” 的意思,可见①句中只能用 “ 篡改 ” 。 “ 驱除 ” 有赶走、除掉的意思, “ 祛除 ” 有除去的意思,两者词义较近,现在用于对疾病、邪祟方面,只有用 “ 祛除 ” 。 “ 溶解 ” 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的过程,而 “ 融解 ” 的意思为融化,显然③句中要化去 “ 她那满腔怨恨 ” 只能用 “ 融解 ” 而不能用 “ 溶解 ” 。
2000 年 正确选项为 B项。①句中,“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用“聚集”显然不合适了,在①句中只能用“云集”。 “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用来形容文学作品显然不准确,而“品位”能指文学艺术作品所达到的水平。②句中提到“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都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关,所以只能用“品位”。③句中涉及的“赞扬”既有“称赞”的意思,又有“表扬”的意思,而“赞叹”只有“称赞”的意思。曹操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张旭草书和颜真卿楷书都是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只能“称赞”而无法“表扬”,所以用 “赞扬”就不如用“赞叹”贴切。上文“自然受人称誉”中的“称誉”也是称赞的意思,为了与上文照应,也应该选用“赞叹”而不能用“赞扬”。
2001 年正确选项为 D 项。 ①句中,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思的“郑重”;而“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情庄重”等。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就不合适了。②句中是说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的实地练习,句中有“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等信息,就决定了这里只能用“演练”;而“演示”意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显然与句意不合。③句是说日本政府批准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使“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这一后果,所以应该用“导致”;而“引导”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用在这里显然不如“导致”更准确。
2002 年正确选项是 B 项。 A 项中的“闻过则喜”的意思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对自己要求严格。“过”是过错、缺点的意思。 C 项中的“适逢其会”的意思是正好碰上那个机会。“会”是机会的意思。 D 项中的“剑拔弩张”的意思是剑已出鞘,弓已张开。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张”是张开的意思。注意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中的不同含义。
  2003年第3题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选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是每年考试都要采用的一种形式,即考查考生对具有相近意义的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今年的试题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其中考查的词语既包括实词,也包括虚词(今年是连接词)。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即应选用“亲临”、“规划”和“不仅是/而且是”。
  ①为什么本句只能用“亲临”,而不能用“莅临”?“莅临(近似的还有“光临”)”和“亲临”的意思差不多,在有些语境中也不是不能换用。但使用“莅临”这个词要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来访者(莅临者)应该是“地位相当高的贵宾”;其二是用“莅临”一词表示“来访”,一般应该是说话人在把来访者作为当面听话的对方(至少来访者应在场)的特定场合下有尊敬意味(同时也是自谦意味)的特殊表达。但本句中一方面“孙中山的孙女”与“北京大学”之间显然并不能构成悬殊的地位差别,说“莅临”就不大合适;另一方面原句开头还特别加上了“报载”,这也就限定了这句话不是当着来访者的面说的,不需要考虑“尊敬”或“自谦”,因此也就肯定不适合说“莅临”了。
  ②为什么本句只能用“规划”,而不能用“计划”?这两个词(作为名词)从词典释义看差别确实不太大,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对“计划”一词的释义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规划”一词的释义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也就是说“规划”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计划”,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规划”一般用于表示“比较全面和长远的‘计划’”。不过相信考生凭语感也可以大致上判断出在本句中选用“规划”一词更好些。这是因为在实际用法上,“规划”一词一般更多是用于比较全面、长期和重大、而且相对说比较综合、立体和形象的工作计划,像“城市建设布局”就明显是属于这种情况;相反“计划”一般说就不大适用于这种情况了。
  ③为什么本句只能用“不仅是/而且是”,而不宜用“不是/而是”?其实如果完全不考虑本句的内容,使用这两组连接词都可以,或者说至少在语法上都是成立的。但使用两种连接词在表达的意义上有区别:“不仅是/而且是”表示的是递进性的并列关系,即连接的两项可以同时肯定;而“不是/而是”表示的是选择性的并列关系,即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从本句的意思看,显然要表达的还是前一种意思,而不是后一种意思,所以只能选用“不仅是/而且是”。当然考生要做出这种判断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即对“邓亚萍”有所了解,知道她曾是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著名乒乓球选手,几年前已经退役,后来先后到清华大学和英国学习,现在还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她还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北京申奥和北京奥组委的工作,等等。由于邓亚萍几乎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相信每一位中学生(更不用说是报考大学的学生)都不会不知道她的这些情况,因此考生在这一句中选择“不仅是/而且是”,一般说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

试题特点及命题思路分析
实词辨析主要是近义词语的辨析。近义词语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 有一个相同语素、有一个不相同语素的近义词,对这一部分词语,重点分析不相同语素,这一部分词语这几年考了这些:不只、不止,准确、正确,骇人听闻、耸人听闻;篡改、窜改,祛除、驱除,融解、溶解;云集、聚集,品位、品味,赞叹、赞扬 ;郑重、庄重,演练、演示,导致、引导。 分析不相同语素可以解释这个语素的含义,也可以用这个语素来构词,如:只,可以组成只是、只有来理解;止,可以组成停止、终止来理解。位,可以组成位置、高位来理解,味,可以组成味道、趣味来理解。致,可以组成致使、以致来理解,引,可以组成引进、指引来理解。其次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测这个字的含义,如:祛是示字旁,它一般与神灵有关。溶是水字旁,一般与水有关。再次可以推导它的反义词,如: 准确,与 “ 误差、偏差 ” 意义相反。正确,与 “ 错误 ” 构成反义词。另一部分是没有相同语素的近义词语,近几年没有考到,但也应该有足够的重视,两个语素都不相同的近义词,重点从范围、程度、色彩、搭配等方面来辨析其用法。这里就不多分析了。以上是从词语理解的角度来分析的。
而词语的考查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至于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应该选用哪个词语,那就要联系上下文了。一般来说,选用哪个词语上下文都有照应。如:不只,与下文的“更”构成一组关联词语表示递进关系。“准确”,与句中难免发生变化照应,且“准确”,一般与量(预算)有关系,而“正确”,一般与质有关系。“骇人听闻”, “ 山西某地的假酒案 ” 是一件众人皆知的重大犯罪行为,听了使人震惊,是真事,而不是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篡改”与“日本侵华的历史”搭配, “ 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 ” 。 “祛除”前与“习俗”后与“疾病”搭配。“融解”,与“满腔怨恨”搭配。“云集”与 “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搭配。“ 品位”与 “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搭配。“ 赞叹”与上文的“称誉”对应, 曹操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张旭草书和颜真卿楷书都是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只能 “称赞”而无法“表扬”。 “郑重”与“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搭配,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思的“郑重”。“演练”与“民警与保安”相关,句中有“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等信息,就决定了这里只能用“演练”。“导致”与“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搭配。 2002 年的题目有点特殊,它要求对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中的理解进行辨析。答这样的题目,还是要比较这个语素(字)在不同词语中的含义。还要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答题技巧
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对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中的含义的理解,要和整个词语一起理解。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一. 辨析词义间的细微差别。
要辨析词义间的细微差别,首先,要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相异部分进行比较,判断其\"异\"在何处;其次,结合语境,看一看应该选用哪个词。
例1. 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到少数民族地区____了许多优美的民歌。(备选:搜集 收集)
例2.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____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备选:承载 装载)
例1中两个备选词语,相异的语素是\"搜\"、\"收\",\"搜\"着重指\"搜寻、寻找\",而\"收\"有\"收拢、聚集、接纳\"之意,而结合语境,民歌采集是一次寻找、求取的行为,故应?quot;搜集\"。
例2中备选的两个词,不同的语素是\"承\"与\"装\",而\"承\"有\"托着\"之意,是受事者行为;而\"装\"是由施事者发出的动作;从语境中来看,应是自己主动接受的,因而当选\"承载\"。
二. 辨析已知信息的条件限制。
高考试题为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常常给试题设计一个情境,让考生根据给定的语境来辨析选用词语。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试题中已给定的语言信息称之为已知信息,而已知信息本身就是一个限制,我们只要分析已知信息中的那些限制--词性限制、色彩限制、搭配限制等,分析在已知信息中隐含的信息就可启发我们正确使用词语。
例3. 任何决议都必须经过____,不能朝令夕改。(备选: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例4.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承载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____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备选:徜徉 徘徊)
例5. 一个革命者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不能骄傲自大、____,也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备选:自以为是 目空一切)
例6. 他虽然全身被打得____,却坚决不肯投降。(备选:体无完肤 遍体鳞伤 伤痕累累 皮开肉绽)
例3在原句中已有词性限制?quot;经过\"后需要一个动词性词语,而备选词语?quot;深谋远虑\"是一个名词性词语,所以选动词性词语\"深思熟虑\"。
例4. 已知信息是\"轻则\"\"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这显然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语境,而\"徜徉\"是指\"安闲自在地在某一地点信步\",\"徘徊\"则是指\"由于犹疑不足在同一地点来回地走\",所以只能选用\"徘徊\"。
例5句中隐含了这样一个信息,根据句子结构关系,空缺处词语应该是与已给出的词语:\"骄傲自大\"语义相同,故应选\"目空一切\"。
例6句中已有\"全身被打得\"这样的已知信息,它限制了选用的词语不再出现\"体\",故选\"皮开肉绽\"。
近义词例析
“渡”“度”
  每逢全国性的节日,在各单位门口往往会看到贴上了这样的显示节日气氛的大字: “欢渡春节”、“欢渡五一”、“欢渡国庆”、“欢渡元旦”,尽管大红纸上的黑字的确加重了节日欢快气氛,但此处的“渡”却用错了。不仅如此,在一些中文专业性较强的报刊杂志上也屡次出现这样的错误,试看下面四个句子:
①何不舒心平淡地将生命赐予的时光悄无声息地渡完。
②她笔下的母爱、童心、大自然的美伴我渡过了许多个美丽的日子。
③他的年迈的父母将如何渡过丧子的年月。
④不知他们在失去儿子的悲痛中如何渡过每一个日子,每一个钟点。
(均摘自载于1996年《语文教学与研究》第4期中《但愿人长久》一文)
上述句中的“渡”字同样也都用错了,都应该用“度”。
  那么这两个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光阴没有虚度等。
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像这样的字词还很多,希望同学们注意辨析、积累,养成正确书写运用汉字的良好习惯。
“截止”与“截至”
  不论语文教材还是杂志,误将“截止”作“截至”时有发生,试举三例。
(1)北京图书馆……现有(截止1991年)藏书1598万册,工作人员1680人。(初五册《语文》121页)
(2)截止1996年底,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员有1 人任国家副主席。(1997.5.12《报刊文摘》)
(3)截止1990年6月,原有的473名学部委员,只有318名了,且平均年龄已超过74岁。(《群言》第五期)
上述三例中的“截止”均系“截至”之误。
  二者不同表现在,一是读音,截止读jié zhǐ;截至读jié zhì;二是释义,“截止”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而“截至”通常用于尚未结束的过程;三是词性,截止是动词,不带宾语但可带补语,截至一般作介词,与宾语组成“介词词组”作状语。
  回头再看例句,三个“截止”均带时间词,作宾词,组成介词词组分别作“藏、有、剩下”的状语,须知作介词的应是“截至”而非“截止”。
象、像、相 三者的区别
  “象”、“像”都读作xiàng,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说明:“象”不再作为“像”的简化字。这样一来,“象”“像”就是音同而义不同的两个字,使用时不能随意混淆。
  “象”的含义有以下几种:
①一种哺乳动物,大象。
②形状,样子。如“现象”、“印象”、“形象”、“假象”、“象征”等。
③仿效摹拟。如“象形字”、“象声词”等。
  “像”的含义有以下几种:
①比照人物做成的图形。如“领袖像”、“肖像”、“画像”、“塑像”、“铜像”、“绣像”等。
②相似。如“他像他哥哥”、“共产党像太阳”等。如果用“像”构成复音词“好像”,则“像”则讲作“似乎”、“仿佛”。如:天好像要下雨了。
③比方、比如。如“像这样的事是值得注意的”。
 “相”读xiàng时,可讲作“容貌”、“长相”、“狼狈相”、“照相馆”等。
  这里有几点应重点分清,不能混淆:
①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子时用“象”而不用“像”。
②表示事物相似用“像”而不用“象”。
③作比如、比方讲时用“像”而不用“象”。
④表示人的相貌用“相”而不用“像”。
⑤比照人物做成的图形用“像”而不用“相”。
示例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海淀区 5 月题)
① 国际泳联宣布,将在 4 月初于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上 ________ 尿检和血检相结合的药检手段。
② 金融界的人士都应该清楚地知道,在资本的转换和 ________ 过程中,人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
③ 张宇同学的解题思路既新颖,又 ________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 .施行 增值 简洁 B .实行 增殖 简捷
C .施行 增殖 简捷 D .实行 增值 简洁
答案: C 。
答题分析:施行: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增值:资产价值增加。增殖:繁殖。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简便快捷。施行多指具体的行为,实行多指抽象的行为。再实行与手段搭配也不太恰当。增值是使某一物件增加其价值,它的反义词是贬值。而增殖是某一物件自身增加,俗称钱生崽。注意分辨值与殖。洁是干净,捷是快捷。还要注意上下文语境。既要分析词的内部含义,又要注意上下文的搭配。
2. 依次填人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西城区 5 月题)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暴露了亚洲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共同 ________ 危机方面的苍白无力。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亚洲各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缺少一种强有力的 ________ 力量,才使亚洲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吃尽苦头,元气大伤。因此,地区合作、 ________ 和大量的双边援助是十分必要的。
A .防御 整合 沟通
B .防御 整治 勾通
C .抵御 整治 沟通
D .抵御 整合 勾通
答案: A
答题分析:“抵御”与“防御”二者在抵挡、抵抗这点上词义是一样的。不同点在于,“抵御”着重于抵抗,“防御”着重于防备。这里重点强调的是防备、阻止危机的发生,所以应用“防御”。经济政策的制定在行动之前。“整合”与“整治”:整合,着重于几种关系的调整、组合;整治,着重于整理、修理。文中谈到的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因此,这里所讲的缺少的力量,应是将几种关系协调、组合的力量,即“整合”,而不是“整治”。“沟通”与“勾通”:沟通,使两方能通连,如思想、文化、大桥等。勾通,暗中串通、勾结,有贬义。“地区合作”、“大量的双边援助”应用“沟通”。注意不同语素的辨析,以及上下文中的语言信息。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东城区 5 月题)
①美国世界级网球名将桑普拉斯在 ATP 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以 3 比 0 轻松击败他的老对手阿加西,又一次夺得冠军,这是他第五次 __________ATP 。
②春节期间,北京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 300 元者,本店将 __________ 一份精美的礼品。
③杭州大酒店越来越多,一流厨师供不应求,于是不少店家争相出高价招聘,有人戏称:”酒店挖 __________ ,肥了大厨师。”
④台湾方面认为,与大陆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本来可以深入的新一轮谈判因此而 __________ 了。
A .问鼎 惠赠 墙角 搁浅
B .夺冠 敬赠 墙角 搁置
C .夺冠 惠赠 墙脚 搁置
D .问鼎 敬赠 墙脚 搁浅
答案: D 。
答题分析:问鼎 指图谋夺取政权。后形容谋取最高职位或名誉。后面一般要有介宾短语。再前面有夺得冠军的字样,尽可能不重复。夺冠 夺取冠军。 惠赠 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敬赠 敬辞,指恭敬地赠给对方。对象不同。 墙角 两堵墙相接而形成的角。 墙脚 墙根,基础。墙脚是说他的重要性。 搁置 放下,停止进行。是主动的。 搁浅 比喻事情受到阻碍,不能进行。是被动的。注意不同语素的分析,关照上下文。

4. 依次填人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广州市 6 月题)
①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 __________ 出现,于是人们头脑里便发生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
② 这些反映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风貌的老照片,是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千辛万苦才 __________ 到的。最近,他决定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③ 司法机关在界定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时,对是否要有国家工作人员参与犯罪活动或者为犯罪活动提供非法 __________ ,一直以来都有不同认识。
A .反复 搜集 庇护
B .反复 收集 庇佑
C .重复 收集 庇护
D .重复 搜集 庇佑
答案: A 。
答题分析:①重复:按原样再来一次或多次。反复:再来一次或多次,但不一定按原样。根据原文“不断实践……发生……突变”的语境,应选用“反复”。②收集:把分散的东西收拢在一起。搜集:到处寻找,并把它们收拢在一起。根据原文“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千辛万苦才……”的语境,应选用“搜集”。③庇佑:一般指神灵保佑。庇护:袒护,保护。根据原文语境,宜用庇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