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鉴 第七 乱世之英雄 【原文】 曹公少时见乔玄[1],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2]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3]。" 【注释】 [1]曹公:即曹操。乔玄:字公祖,东汉时期梁国雎阳人,官至尚书令。 [2]拨:拔除、整治。 [3]累:拖累、托付照料。 【译文】 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评析】 起初,曹操地位很低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而乔玄此人一生波折,大风大浪,性格刚直、急躁,不顾大体,但是谦虚、勤俭、善待下级,曹操经常去拜访乔玄,乔玄见到他感到惊异。并且对他说:"如今天下将要战乱,能够安定天下的岂不是你吗?"曹操常常感叹乔玄是他的知己。后来曹操每次经过乔玄的坟墓,都感到凄怆并祭拜他。东汉末年各路英雄好汉并起,曹操最终脱颖而出,可以称得上是出类拔萃。但是人们对曹操的评价各不相同,乔玄"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的话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傅嘏评时贤 【原文】 何晏、邓颺、夏侯玄[1]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2],不合则致隙。二贤若穆,则国之休[3]。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4]。"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5],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何晏、邓颺,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籥[6],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注释】 [1]何晏、邓颺、夏侯玄:三人是三国时魏人,在当时名位都很高,后来都先后被司马氏杀害。 [2]好成:指有交谊。 [3]穆:和睦。休:喜庆。 [4]"此蔺"句: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因为完璧归赵之功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就想羞辱他。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愿做两虎相争之事,总是回避廉颇。廉颇听说后,负荆请罪。 [5]心劳:心思劳累;用尽心思。 [6]关籥(yuè):门闩,这里指检点约束。 【译文】 何晏、邓颺、夏侯玄三个人都想和傅嘏结交,但傅嘏始终没有答应。三人就透过荀粲为他们说合。荀粲对傅嘏说:"夏侯太初,是当代优秀的人才,虚心和你结交,而你却不和他交往。能够交好,就有了情谊,不能交好就会产生嫌隙。两位贤人如果能和睦相处,就是国家的幸福,这就是蔺相如情愿居于廉颇之下的原因。"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向远大,心胸狭窄,用尽心机。这样的人只喜欢虚名,他正是那种花言巧语颠覆国家的人。何晏、邓颺有所作为却很浮躁,学识广博却不专精,贪财好利,不知检点自己,只喜欢认同自己的人,厌恶观点不同的人,爱说话,嫉贤妒能。说话多破绽就多,爱嫉妒就没有人愿意亲近。依我看,这三个贤人,都是败坏道德的人而已,远离他们都还怕惹来灾祸,更何况去亲近他们呢?"后来事实果然如傅嘏所说的那样。 【评析】 傅嘏祖父傅睿,东汉时曾任代郡太守。他父亲傅充,官至黄门侍郎。傅嘏少年时受到良好教育,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声名卓然。傅嘏读书,好穷根究底,经常带着问题与人辩难讨论,因而颇有心得。这段所述写的事情涉及了曹魏和司马氏族之间的权力斗争。文中何晏是曹操的养子,夏侯玄则是曹爽的表兄弟,在曹爽执政时他们两个人和邓颺一起都是曹爽的心腹。傅嘏则因为和何晏有矛盾,成为司马氏一党的人,而在杀曹爽的时候他也是积极参与。从傅嘏对三个人的评论中已显出了不满和敌意,后来三个人都被司马氏所杀害。傅嘏所预料的,也是当时政治斗争所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 山涛论兵法 【原文】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1],帝欲偃武修文[2],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山公[3]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4]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王骄汰[5],轻遘[6]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言。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理会[7]。王夷甫[8]亦叹云:"公暗与道合。" 【注释】 [1]晋武帝:司马炎。讲武:讲习武事。宣武场:操场名,在洛阳宣武观北面。 [2]偃武修文:放松武备,施行文治。 [3]山公:即山涛,字巨源,魏末晋初河内怀县(今河南武涉西)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徒。 [4]孙、吴:指孙子、吴起。孙子是春秋时齐国的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吴起是战国时卫国的著名将领。二人都以善于用兵著称,所以后世多以孙、吴并称。 [5]王:皇帝对同宗、臣僚所封的最高一级爵位,诸王都有自己的封国。骄汰:汰通"泰",骄横奢侈。 [6]遘(ɡòu):遭到;遭遇。 [7]理会:见解一致。 [8]王夷甫:即王衍,字夷甫。 【译文】 晋武帝命令军队在宣武场练武,他想放松武备,施行文治,所以亲自到场,并且把群臣都召集来了。山涛认为不宜这样做,便和诸位尚书谈论孙子、吴起用兵的本意,于是详尽地探讨下去,满座的人听了没有不赞叹的。大家都说:"山少傅所论才是天下的名言。"后来,诸王放纵、奢侈,轻易地造成灾难,于是兵匪遍地像蚂蚁一样聚合起来,郡、国多数因为没有武备不能制伏他们,终于逐渐猖獗、蔓延,正像山涛所说的那样。当时人们认为山涛虽然不学孙、吴兵法,可是和他们的见解自然而然地相同。王夷甫也慨叹道:"山公所说的和常理暗合。" 【评析】 山涛是晋代吏部尚书,为"竹林七贤"之一。虽居高官荣贵,却非常俭约。山涛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为人小心谨慎。当时,晋武帝决定奉行休养生息、重文轻武的政策。他初衷虽好,但是在他即位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大封宗室为王的做法却为以后的战争埋下了祸根。山涛没有学习兵法,却深谙兵法的个中深理,因此反对晋武帝的做法。山涛陈述道理,虽然当时在座者都感叹是天下名言,晋武帝也不否认,但是最终也没有采用。王侯们骄奢放纵,给国家造成祸害。各地的盗贼也纷纷聚合,郡国因为没有武备,不能加以制伏,就逐渐壮大起来,酿成了连年的战乱,史称"八王之乱"。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山涛的担忧与预见。 王衍代父致辞 【原文】 王夷甫[1]父义,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 【注释】 [1]王夷甫:即王衍。 【译文】 王夷甫的父亲王义,担任平北将军,曾经有件公事,派人去上报,没办成。当时王夷甫在京都,就坐车去谒见尚书左仆射羊祜和尚书山涛。王夷甫当时还是少年,风姿才华与众不同,不但陈述意见痛快淋漓,而且事实本身又理由充分,所以山涛认为他很不寻常。他告辞后,山涛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终于叹息说:"生儿子难道不该像王夷甫吗?"羊祜却说:"扰乱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 【评析】 羊祜以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长于论辩而有盛名于世。他虽然年十二丧父,却在刚能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典范的文章。到了九岁,羊衙又向他传授《诗》《书》,在严格的家学教育下,使他成为了一代贤才。那时候的羊祜虽然年轻,但很有政治头脑。他评价王衍"将来乱天下的肯定是此人"。王衍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但是他生活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国家需要的是具有治国才能的社稷之臣。而王衍本质上是一个文人,崇尚玄谈、讲究风度。以清谈名士出仕是当时的一种风尚,但同时也是一种悲剧。他的一生在出仕与入仕之间徘徊。身为臣子的王衍品格并不高尚,为自己的安危而将国家大事抛之不顾。虽说西晋末年的局势并不是个人就能决定的,但王衍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消极作用。他便真成了羊祜所说的"祸国殃民"的人,被世人所不齿。 石勒使人读《汉书》 【原文】 石勒[1]不知书,使人读《汉书》[2]。闻郦食其[3]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4]谏,乃曰:"赖有此耳!" 【注释】 [1]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人,匈奴后裔。曾聚众起义,于晋元帝太兴二年(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后赵政权,晋成帝成和四年(公元[3][2][9]年)灭前赵,称帝后不久病死。 [2]《汉书》:东汉班固撰,是记载西汉王朝主要事迹的史书。 [3]郦食其:西汉人,刘邦的谋士,曾献计攻下陈留,被封为广野君。 [4]留侯:即张良,字子房,曾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未中,后率众归汉,是刘邦的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封为留侯。 【译文】 石勒不识字,就叫别人读《汉书》给他听。他听到郦食其劝刘邦把六国的后代立为王侯,刘邦马上刻印,将要授予爵位,就大惊道:"这种做法会失去天下,怎能最终得到天下呢?"当听到留侯张良劝阻刘邦时,便说:"幸亏有这个人呀!" 【评析】 汉代开国谋臣张良,并非体魁雄伟、英气非凡的人物。他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得善终的人。后人评价他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而石勒是从奴隶到皇帝整个世界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人。石勒出身低微,早年饱经忧虑祸患,但是他富于军事才能,政治上也颇有识度,自比在刘邦(即汉高祖刘邦)、刘秀(即汉光武帝刘秀)之间,鄙视曹操(即魏武帝曹操)、司马懿欺负孤儿寡妇以取天下。唐朝诗人司空图有诗"石勒童年有战机,洛阳长啸倚门时。晋朝不是王夷甫,大智何由得预知"。 王澄评王玄 【原文】 王平子素不知眉子[1],曰:"志大其量,终当死坞壁[2]间。" 【注释】 [1]王平子:即王澄,字平子,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眉子:即王玄,字眉子,王夷甫的儿子,王澄的侄儿。 [2]坞壁:防御敌军或寇盗的小城堡。 【译文】 王平子向来对眉子没有好感,他评论王眉子说:"志向大过他的气量,终究会死在小城堡里。" 【评析】 王玄是王敦的儿子,王敦悖逆叛乱,他儿子在他的教化下也没学什么好。于是王澄便说出这样的话,但是最后竟也应验了。 杨朗知人善用 【原文】 王大将军[1]始下,杨朗[2]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乘中鸣云露车[3]径前,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4],当相用为荆州。"既而忘之,以为南郡。王败后,明帝[5]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后兼三公[6],署[7]数十人为官属。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8],于时称其知人。 【注释】 [1]王大将军:即王敦。 [2]杨朗:字世彦,弘农人,有器识有才量。曾任南郡太守,官至雍州刺史。 [3]中鸣云露车:即云车,又名楼车,车上有望楼可以观察敌情,车中置鼓锣以指挥军队进退。 [4]克:成功。 [5]明帝:即晋明帝司马绍。 [6]兼三公:做三公曹郎,指尚书省中的三公曹尚书。按:三公曹尚书是西晋时的官职,东晋时已撤销,而杨朗是东晋人,不可能担任这一职务,此处应为误传。 [7]署:任用;委任。 [8]知遇:赏识;厚待。 【译文】 大将军王敦刚要进军京都的时候,杨朗极力劝阻他,他不听,杨朗终于为他尽力。在进攻时,杨朗坐着中鸣云露车一直到王敦面前,说:"听我的鼓音,一旦进攻就能获胜。"王敦握住他的手预先告诉他说:"战事胜利了,要用你来掌管荆州。"过后忘了这话,把他派到南郡做太守。王敦失败后,晋明帝下令逮捕了杨朗,想杀掉他;不久明帝死了,才得到赦免。后来兼任三公尚书,安排了几十人做属官。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又都受到他的赏识重用。当时人们称赞他能识别人才。 【评析】 王敦决定起兵时,"位望殊为陵迟"的杨朗协助王敦叛乱,立下大功。王敦许诺让他做荆州刺史,而终授予他的是南郡太守。虽然王敦没有践诺,但杨朗大概也没有真的指望可以获得荆州刺史之位,因为他知道王敦是什么样的人,又或者南郡太守一官已经可以安抚他的不满,反正此后杨朗便成为王敦的心腹之一。晋明帝在平定王敦后,却没有把杨朗杀了,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朝廷重人才,从而力保杨朗。他们从王敦的叛变发现了杨朗的才能,而杨朗最后也不负众望,以其独特的眼光为国家挑选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褚裒能知人而鉴 【原文】 武昌孟嘉作庾太尉[1]州从事,已知名。褚太傅[2]有知人鉴,罢豫章还[3],过武昌,问庾曰:"闻孟从事佳,今在此不?"庾云:"试自求之。"褚眄睐[4]良久,指嘉曰:"此君小异,得无[5]是乎?"庾大笑曰:"然!"于时既叹褚之默识[6],又欣嘉之见赏。 【注释】 [1]武昌:郡名,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孟嘉:字万年,江夏郾人,祖上移居武昌,庾亮兼任江州刺史时召为庐陵从事。后转官从事中郎,迁长史。庾太尉:即庾亮,字符规,晋颍川鄢陵人,官至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死后追赠太尉,谥号文康。 [2]褚太傅:即褚裒,字季野,晋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任兖州刺史,封都乡亭侯,死后追赠侍中太傅;为人性格深沉持重,虽对别人不加褒贬,但心中是非分明。 [3]"罢豫章"句:据《晋书·褚裒传》来推算,褚裒被免去豫章太守应在庾亮死后,因此下文所记识别孟嘉可能是在褚裒任豫章太守正月初一去谒见庾亮时的事。 [4]眄睐:顾盼,左右环顾。 [5]得无:表示推测,语气偏向于肯定,相当于"大概"、"恐怕"。 [6]默识:暗自识别。 【译文】 武昌郡孟嘉任太尉庾亮手下的州从事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太傅褚裒有识别人物的观察力,他被免去豫章太守回家时,路过武昌,去见庾亮,问庾亮道:"听说孟从事很有才学,现在在这里吗?"庾亮说:"在座,你试着自己找找看。"褚裒观察了很久,指着孟嘉说:"这一位稍有不同,恐怕是他吧?"庾亮大笑道:"对!"当时庾亮既赞赏褚裒这种在不言中识别人物的才能,又高兴孟嘉受到了赏识。 【评析】 孟嘉少年即负有才名。他品貌超群而风雅洒脱,因这种博雅平旷的形象为世人所赞赏,深得庾亮的器重。当时太傅褚裒与庾亮是好友,又刚好经过他们那里,便想一睹孟嘉的风采,庾亮便让他自己去找,褚裒环视四周认真观察,居然一点就中,可谓是慧眼识英雄。褚裒少年时就与清谈家杜义齐名,被人称为"皮里阳秋",意思是虽然口头上不对人褒贬,但骨子里很能识人。 远离尘世 【原文】 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1],殊有确然[2]之志。既反。王、谢相谓曰:"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深为忧叹。刘曰:"卿诸人真忧渊源不起邪?" 【注释】 [1]殷扬州:殷浩,字渊源,善谈玄理,年轻时名声就很大,可是长期在祖先的墓地里结庐隐居。王、谢等人以为他是否出仕关系到东晋的兴亡,所以去看望他。后来出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2]确然:坚决、坚定的样子。 【译文】 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三人一起到丹阳郡殷氏墓地去探望扬州刺史殷渊源,谈话中知道他退隐的志向坚定不移。回来以后,王、谢互相议论说:"渊源不出仕,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非常忧虑、叹惜。刘真长说:"你们这些人真的担心渊源不出仕吗?" 【评析】 王濛、谢仁祖、刘惔和殷浩四个人都是以善于清谈相交,又同为会稽王所敬待甚至倚仗。这时候的殷浩还没有表现出要出仕的志向,而且他的决心极其坚决,跟谢安隐居东山以养名望走的是同一条路。王濛、谢仁祖见殷浩坚决不出仕,开始为社稷和百姓担忧,而刘惔却认定殷浩必将出山走上仕途,可见其对殷浩了解颇深。后来果不其然,殷浩不但当了官,而且还手握中枢大权。 桓温将伐蜀 【原文】 桓公[1]将伐蜀,在事诸贤咸以李势[2]在蜀既久,承藉累叶[3],且形据上流,三峡未易可克。唯刘尹[4]云:"伊必能克蜀。观其蒲博,不必得,则不为。" 【注释】 [1]桓公:即桓温。 [2]李势:字子仁,洛阳临渭人,巴西宕渠寅人。其先人李特因晋乱据蜀称霸,李势后受桓温讨伐,兵败。 [3]承藉累叶:继承先祖遗业。叶,同"业"。 [4]刘尹:刘惔刘真长。 【译文】 桓温将要讨伐蜀地,当时居官的贤明人士都认为李势在蜀地已经很久,继承了好几代的基业,而且地理形势又居上游,长江三峡不是轻易能够攻克的。只有丹阳尹刘真长说:"他一定能攻克蜀地。从他赌博可以看出,没有必胜的把握,他是不会干的。" 【评析】 成汉的皇帝李势承继祖业,从李特到他历经六世,而且又盘踞长江上游地带,想要去攻克他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所以朝中大臣颇有顾虑。只有刘惔了解桓温的性格,凡事没有把握就不会去做,桓温既然发兵,则必有攻克的把握。果然,桓温出兵以少胜多,三战三胜,李势最后只有投降。 与人同乐,亦与人同忧 【原文】 谢公在东山畜妓[1],简文[2]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注释】 [1]谢公:即谢安,字安石。东山:谢安早年隐居的地方。当时他常和王羲之等人带着女妓出游。妓:表演音乐、歌舞的女侍。 [2]简文:即晋简文帝司马昱,此时担任丞相。 【译文】 谢安在东山养有歌舞女妓,简文帝司马昱说:"谢安一定会出仕,他既然能和人同乐,也就不得不和人同忧。" 【评析】 谢安是东晋的名臣,他的人品、为人都被当时世人所崇敬,最开始他隐于东山,一直没有要出仕做官的意思。当朝的大臣们多次劝说他出仕未能让他动心,简文帝司马昱却说:"谢安一定会出来的,他能和人同乐就必定要与人同忧的。"当时王导去世,正值桓温开始执政。桓温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很崇拜王敦,一心想谋取帝位。谢安为了天下的苍生,为了社稷的安危,而且当时也由于他弟弟谢万在一次作战中兵败被黜,谢安为了保全家族的地位,也为了顺应当时群众的呼声,于是决定出东山入仕。 郗超不以爱憎匿善 【原文】 郗超[1]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2],既已狼噬[3]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4]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5],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6],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 [1]郗超:即郗景山。 [2]问晋鼎:攻取晋氏江山。传说夏朝铸九鼎,将其作为国宝,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3]狼噬:攻取。[4]桓宣武:即桓温。 [5]履屐之间:比喻处理小事情。 [6]元功:首功,大功。举:成,实现。 【译文】 郗超和谢玄不和。这时,苻坚打算灭亡晋朝,已经攻取了梁州、歧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苻坚,人们私下里有些不赞成的论调。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温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让人尽其才,即便是小事,也能使各人得到适当安排。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评析】 郗超曾经因为自己的父亲郗情在朝廷的官位比谢安低而感到愤愤不平,谢安同时也因为郗超的父亲不务政务而感到不满。因此,郗超和谢家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好,但是在遇到重要事情的时候,郗超并没有被个人感情左右,而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尽管谢玄是谢安的侄子,但是在谢安推荐了他侄子谢玄后他显得十分高兴,并且还对谢玄进行客观的评价,肯定了谢玄的本事与才能,着实是难能可贵的。而谢玄本身也具有经国才略,有才干有学识,所以最终也是不负众望,大破秦军于君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原文】 王恭[1]随父在会稽,王大[2]自都来拜墓,恭暂往墓下看之。为人素善,遂十余日方还。父问恭:"何故多日?"对曰:"与阿大语,蝉连[3]不得归。"因语之曰:"恐阿大非尔之友。"终乖[4]爱好,果如其言。 【注释】 [1]王恭:即王孝伯。 [2]王大:即王忱。 [3]蝉连:一连几天。 [4]乖:不同。 【译文】 王恭随他父亲住在会稽郡,王大从京都来会稽扫墓,王恭到墓地去看望他。两人一向很要好,索性住了十多天才回家。他父亲问他为什么住了许多天,王恭回答说:"和阿大谈话,谈起来没完,没法回来。"他父亲就告诉他说:"恐怕阿大不是你的朋友。"后来两人的爱好终于相反,果然和他父亲的话一样。 【评析】 王忱在少年时代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崇。那时候王恭也被世人所赞誉,两个人都情操过人,而且都各负才华,因此两人相交甚好,王恭在当官后也是生活非常简朴、清廉,为官正直、敢言。而王忱却聪明善变。所以最后两人因为各自的品行志趣发展方向不同,而不再相交,这正如王恭父亲所说,最终分手。证明王孝伯的父亲有眼力,看出了两个人早就存在的差异。 |
返回目录 | 上一页 下一页 |
|
|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QQ:11180768 浙ICP备050191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