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誉 第八 陈蕃评周乘 【原文】 陈仲举[1]尝叹曰:"若周子居[2]者,真治国之器。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3]。" 【注释】 [1]陈仲举:即陈蕃,字仲举。 [2]周子居:即周乘,字子居。汝南安城人,天资聪颖。 [3]干将:宝剑名。相传春秋时吴国干将和妻子莫邪为吴王阖闾铸成两剑,雄剑就叫干将,雌剑就叫莫邪。 【译文】 陈仲举曾经赞叹说:"像周子居这个人,确是治国的人才。拿宝剑来打比方,他就是当代的干将。" 【评析】 陈仲举是怀着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出仕的,他本着为民的态度,为官清廉、正直无私,赢得世人的极力赞赏。他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以他的眼光评价周子居,说他是治国的人才,是世上的干将。而周子居是一个地方长官,是一个品行端庄、励精图治、为人称道的好官。他为官时经常反省、检查自己的过失,总是拿自己的好友过失去比较自己的对错,以求达到提高修养、不断进步的目的。 钟会评二童 【原文】 王浚冲、裴叔则[1]二人,总角诣钟士季[2],须臾去,后客问钟曰:"向二童何如?"钟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3]。" 【注释】 [1]王浚冲:即王戎,王安丰。裴叔则:即裴楷。 [2]钟士季:即钟会。 [3]滞才:被凝滞的人才。 【译文】 王戎、裴楷两人童年时拜访钟士季,一会儿就走了,走后,有位客人问钟士季说:"刚才那两个小孩怎么样?"钟说:"裴楷清廉通达,王戎简约扼要。二十年以后,这两位贤才会做吏部尚书。希望那时候天下没有被遗漏的人才。" 【评析】 钟会才华横溢,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而裴楷,少时聪悟有识,很早就以善谈《老子》《易经》而知名于世。他与当时善于清谈,以精辟的评论和识鉴闻名的王戎一齐去拜访了钟会,得到了钟会的大力赞扬。裴楷后来由大将钟会推荐,做了辅政的大将军司马昭的僚属,后升为尚书郎。司马炎即帝位后,他先后做过散骑侍郎、散骑常侍、河内太守,后入朝为屯骑校尉、右军将军、侍中。与山涛、和峤等人同为司马炎身边近臣。后来,他还参与了晋朝法律的制定,并且在朝臣中宣读。满朝文武都为裴楷的口才而叹服。在跟随晋武帝司马炎期间,裴楷能拾遗补缺,以朝廷大局为重,抑制权臣,悉心于西晋王朝的治化。而王戎,承袭父亲的贞陵亭侯爵位,历仕吏部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以事免。又迁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咸宁中伐吴,王戎遣军进攻武昌,吴江夏太守刘朗降。吴平后,进爵安丰县侯。 裴楷品评人物 【原文】 裴令公目夏侯太初[1]:"肃肃如入廊庙[2]中,不修敬而人自敬。"一曰:"如入宗庙,琅琅[3]但见礼乐器。""见钟士季,如观武库,森森但睹矛戟在前。见傅兰硕[4],汪翔靡所不有。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 【注释】 [1]裴令公:即悲裴楷。夏侯太初:夏侯玄,字太初。 [2]肃肃:严整的样子。廊庙:本指殿下屋和太庙,是君臣议论政事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3]琅琅:形容玉石洁白华美。 [4]傅兰硕:即傅嘏,字兰硕,三国时魏国人,官至尚书。 【译文】 中书令裴楷评论夏侯太初说:"好像进入朝廷一样恭恭敬敬的,人们无心加强敬意,却自然会肃然起敬。"另一种说法是:"好像进入宗庙之中,只看见礼器和乐器洁白华美。"又评论说:"看见钟士季,好像参观武器库,矛戟森森,全是兵器。看见傅兰硕,像是一片汪洋,浩浩荡荡,无所不有。看见山巨源,好像登上山顶往下看,幽深得很。" 【评析】 当时的官僚文人都喜欢这样地互相吹捧,以自高声价。裴楷当时以极高的语言评价了夏侯玄、钟会、傅嘏、山涛。夏侯玄少时博学,才华出众,尤其精通玄学,被誉为"四聪"之一,他和何晏等人开创魏晋玄学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学领袖。在政治上,他提出"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司马懿认为"皆大善"。钟会年少的时候就聪明且受众人赏识,也是个有文的人,自己本身的才能也不错,有广阔的学识,精通数般技艺。但是他也是个有野心的人,结交蜀将姜维,欲谋反魏,准备出其不意进军长安,再占洛阳。司马昭对此早有准备,率大军十万到长安,并令中护军贾充领兵入斜谷。钟会知事泄,诈传郭太后遗诏,宣布讨伐司马昭,并把入蜀魏军将领扣押。魏军向钟会进攻,钟会与姜维均被杀。山涛,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当时的人把这叫做"璞玉浑金"。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他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为人小心谨慎且风度怡然、肚量阔开。 璞玉浑金 【原文】 王戎目山臣源[1]:"如璞玉浑金[2],人皆钦[3]其宝,莫知名其器[4]。" 【注释】 [1]王戎:即王安丰。山巨源:即山涛。 [2]璞玉浑金:未经雕琢的玉和未经冶炼的金。比喻人质朴。 [3]钦:看重。 [4]名:称呼。器:器量、才识。 【译文】 王安丰评论山涛说:"像璞玉浑金,人人都看重它是宝物,可是没有谁知道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评析】 山涛出身贫寒,但是为人很有气量,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尽管他很有学识,但是常常刻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显山露水,不被别人所知,不像别人一样故意卖弄以求身价倍增。他和当嵇康、阮籍等当时的名流们意气相投,便结为竹林贤士。为官以后也是清正廉洁,不搞裙带关系,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什么事情总是亲力亲为,赢得人们的一致好评。后来,王戎评价山涛的这句话也被人们认为是至理名言。"璞玉浑金"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他的这个评语中。 山涛评阮咸 【原文】 山公举阮咸[1]为吏部郎,目曰:"清真[2]寡欲,万物不能移[3]也。" 【注释】 [1]山公:即山涛。阮咸:字仲容,陈留人,当时世人都认为他的行为很怪。官为散骑侍郎。 [2]清真:清雅纯真。 [3]移:使……移。作动词。 【译文】 山涛推荐阮咸出任吏部郎,评论阮咸说:"纯洁真挚,没有多少私欲,任何事物也改变不了他的志向。" 【评析】 阮咸性情放达,为人放诞,不拘礼法,狂浪不羁。尽管世人都笑他的荒诞,但是他从不被世俗所牵引,不为外界所扰。他才高八斗,且善弹琵琶。他所用的琵琶与后来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唐时以他的名字为他所弹的乐器命名为"阮咸",宋时简称"阮"。以人名来给乐器命名,在中外音乐史上仅他一个。 庾敳品评和峤 【原文】 庾子嵩目和峤[1]:"森森[2]如千丈松,虽磊砢[3]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注释】 [1]庾子嵩:即庾敳,字子嵩。和峤:字长兴,晋汝南西平(今河南舞阳东南)人。武帝时任中书令,因母丧离职;惠帝即位,拜为太子少傅。他家境富有,却为人吝啬,因此受到世人讥讽。 [2]森森:茂盛的样子。 [3]磊砢:树木多节疤的样子。 【译文】 庚子嵩评论和峤说:"好像高耸入云的千丈青松,虽然圪节累累,但是用它来盖高楼大厦,可以用做栋梁材。" 【评析】 和峤少年时代已很有才华,为政清廉,享盛名于朝野,深得百姓颂赞。他懂得珍重自爱,有盛名于世,袭父爵上蔡伯,累迁颍川太守。和峤在朝当职的时候能向皇帝谏言上策直言不讳,并且能够切中要害。但是和峤唯一的一个缺点就是一生吝啬异常,爱钱如命,杜预曾经认为他有钱癖。这就是庾敳评价他的"有如茂盛的千丈松柏,虽然有节疤枝杈",也许是因为这一点,使和峤最终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污点。 王导赞时贤 【原文】 王丞相云:"刁玄亮之察察[1],戴若思之岩岩[2],卞望之之峰距[3]。" 【注释】 [1]王丞相:即王导。刁玄亮:即刁协,字玄亮,深得晋元帝信任重用,官至尚书令。察察:清察明辨。 [2]戴若思:即戴渊,字若思,广陵人。多才善辩,风采过人,官至征西将军,被王敦所害,赠左光禄大夫。岩岩:高峻挺拔,比喻人态度严峻。 [3]卞望之:即卞壶。峰距:山峰高尖突出,比喻人整饬而有锋芒。 【译文】 丞相王导说:"刁协明察秋毫,戴渊态度严峻,卞望之整饬而有锋芒。" 【评析】 王导是一个执政为民的好官,上能忠君,下能爱民,一生都为了国家社稷奔波。这里他给刁协、戴渊、卞望之做出了中肯的赞誉。 周顗嶷如断山 【原文】 世目周侯:"嶷如断山[1]。" 【注释】 [1]嶷:高峻,陡峭。断山:指悬崖峭壁。这句话形容周顗清高正直。 【译文】 世人评价周侯,说:"高峻陡峭,好像一座劈开的大山,让人望而生畏。" 【评析】 这里是评价周顗为人正直且办事果敢、不含糊。用高峻陡峭的大山来比喻他,证明他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然建立了一个很有威信的形象。 王述为人晚成 【原文】 王蓝田[1]为人晚成,时人乃谓之痴。王丞相以其东海[2]子,辟为掾。常集聚,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述于末坐[3]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相叹赏。 【注释】 [1]王蓝田:即王述。 [2]王丞相:即王导。东海:即王承。 [3]末坐:最远最下的座位。 【译文】 蓝田侯王述为人处世,成就比较晚,当时人们竟认为他痴呆。丞相王导因为他是东海太守王承的儿子,就召他做属官。有一次聚会,王导讲话,大家都争着赞美,坐在末座的王述却说:"主公不是尧、舜,怎么能事事都对?"王导因此非常赞赏他。 【评析】 王述成名比较晚,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有点痴呆症,王导因为他是东海太守的儿子,便召他去做属官,王导在聚会的时候每一次的发言,却都出乎别人的意料,于是赢得了大家的赞美,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王述却直话直说:"主人家又不是尧、舜,怎么可能事事都是对的,没有什么差错呢?"王导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赞赏他。由此可见,他确实是颇有风度和气质的。 褚裒裁断于心中 【原文】 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1]。"谓其裁中也。 【注释】 [1]褚季野:即褚裒。皮里阳秋:是说这人对人对事,表面上不作评论但内心里有所褒贬。 【译文】 桓茂伦说:"诸季野是皮里春秋。"这指的是他心中有裁决。 【评析】 桓茂伦评价褚裒对事物总是有着独到的见解,能评判出人事的好坏,亦能深藏不露。 拔萃国举 【原文】 庾公[1]云:"逸少[2]国举。"故庾倪[3]为碑文云:"拔萃国举。" 【注释】 [1]庾公:即庾亮。 [2]逸少:即王羲之。 [3]庾倪:即庾倩,字少彦,司空庾冰之子,官至太宰长史。 【译文】 庾亮说:"王羲之是全国所推崇的人。"所以庾倪为他写碑文时就写上:"拔萃国举。" 【评析】 王羲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事业辉煌,很早就在人们的心目中塑造了一个无人替代的形象。 谢安小露才智 【原文】 谢太傅未冠[1],始出西,诣王长史[2],清言良久。去后,苟子[3]问曰:"向客何如尊?"长史曰:"向客亹亹[4],为来逼人。" 【注释】 [1]谢太傅:即谢安。未冠:成年。 [2]王长史:即王濛。 [3]苟子:即王修。 [4]亹亹(wěi):形容勤勉不倦。 【译文】 太傅谢安还没有成年时,初到京都,到长史王濛家去拜访,清谈了很久。走了以后,王苟子问他父亲:"刚才那位客人和父亲相比怎么样?"王濛说:"刚才那位客人勤勉不倦,谈起来咄咄逼人。" 【评析】 谢安是一个朝代的亮点,早在他还未成年的时候就已经赢得了当时的名流们很高的赞誉,认为他是块金子,早晚有一天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也果真如此。他成就了一个朝代的辉煌,为国家社稷安危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官至宰相,名垂千史。 掇皮皆真 【原文】 谢公称蓝田[1]:"掇皮[2]皆真。" 【注释】 [1]谢公:即谢安。蓝田:即王述。 [2]掇(duō)皮:直率,没有什么掩饰。 【译文】 谢安称赞蓝田侯王述说:"没有什么掩饰的直率都是真实的。" 【评析】 谢安的称赞是说明王述这个人从不弄虚作假,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仍然能保持自我的本性。 法汰为王洽所重 【原文】 初,法汰[1]北来,未知名,王领军供养[2]之。每与周旋,行来往名胜许,辄与俱。不得汰,便停车不行。因此名遂重。 【注释】 [1]法汰:东晋时僧人。 [2]王领军:即王洽,字敬和,丞相王导第三子,曾任领军,中书令,二十六岁亡。供养:供给生活所需。 【译文】 当初,法汰从北方来到南方的时候,还不出名,由中领军王洽供养。王洽常常和他应酬来往,到名胜地方出游,总是和他一起去。如果法汰没有来,王洽就停车不走。因此法汰的声望便大起来了。 【评析】 法汰本来没什么名气,王洽不但供养他,还经常带他出去应酬那些名流贤士的聚会,法汰不去的话,王洽也就不肯去。这说明王洽是很重视法汰的。而法汰的名气也就这样传开了。 殷浩作令仆有违其才 【原文】 桓公语嘉宾[1]:"阿源[2]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行百揆[3]。朝廷用[4]违其才耳。" 【注释】 [1]桓公:即桓温。嘉宾:即郗超。 [2]阿源:即殷浩,这里是他的小名。 [3]百揆:朝中的各种事物。 [4]用:使用,这里指让殷浩带兵。 【译文】 桓温对郗嘉宾说:"阿源德行高洁,善于清谈,当初如果让他做辅弼大臣,足以成为百官的榜样。只是朝廷不按他的才能任用他罢了。" 【评析】 虽然桓温看不起殷浩,总是认为他徒有虚名,但却并不否认他的长处。 谢安评王坦之 【原文】 谢太傅道安北[1]:"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 【注释】 [1]谢太傅:即谢安。安北:即王坦之。 【译文】 太傅谢安评论安北将军王坦之说:"见到他却也不让人生厌,可是走了以后也不再让人思念他。" 【评析】 谢安对这个王坦之的评价,并没有什么好坏褒贬的态度。"不使人厌,不使人思",平凡没有什么特点。这种个性让人听起来,感觉这个人既没有什么特点值得让人记住,也没有什么缺点去让人嫉恨。 刘惔评何充饮酒 【原文】 刘尹[1]云:"见何次道[2]饮酒,使人欲倾家酿[3]。" 【注释】 [1]刘尹:即刘惔,刘真长。 [2]何次道:即何充,据说他饮酒不失礼容,人们都喜爱他的饮酒风度。 [3]家酿:家中自己酿的好酒。 【译文】 丹阳尹刘惔说:"看见何次道喝酒,让人想把家中自己酿的好酒全都拿出来。" 【评析】 这里刘惔赞扬了何充的酒德。认为他能把酒寄情山水之间,更是名士借以表达意趣超脱或超然物外的心境的一种追求,让人觉得跟他一起饮酒是一种享受,也就得到大家很高的评价了。 谢尚评王修 【原文】 谢镇西道敬仁[1]:"文学镞镞[2],无能不新。" 【注释】 [1]谢镇西:即谢尚谢仁祖。敬仁:即王荀子王修。 [2]文学:辞章学问。镞镞:挺拔出众的样子,形容王修轻捷的状态。 【译文】 镇西将军谢尚评论王敬仁:"辞章才学,卓然不群,没有哪一种才能不是新奇的。" 【评析】 王修十六岁就能写出《贤令论》来。拥有这样的才学跟天赋,其才能也必定非比寻常了。 刘惔善清谈 【原文】 简文[1]云:"刘尹茗柯[2]有实理。" 【注释】 [1]简文:即东晋简文帝。 [2]刘尹:即刘惔刘真长。茗柯:榠樝和柯树。"茗"是"榠"的同音借字。本句以乔木榠和柯树来比喻刘尹身居高位,以柯木的质地坚实来比喻刘尹的"有实理",也就是善于清谈。 【译文】 简文帝说:"刘尹的善于清淡使得他身居高位。" 【评析】 在刘惔生活的时代,他以渊博的学识、精妙的清谈能力成为当时宗师级别的人物。而且他在人格上坦诚率真,且懂得遵守礼法,虽然身在官场,却没有那种所谓的腐朽之气。而且照样把他精通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发挥到极致,所以简文帝对他赞赏有加。 许询为文帝所赏识 【原文】 许掾尝诣简文[1],尔时风恬[2]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语。襟情之咏,偏是许之所长。辞寄清婉[3],有逾平日。简文虽契素[4],此遇尤相咨嗟,不觉造膝,共叉手语,达于将旦[5]。既而曰:"玄度才情,故未易多有许。" 【注释】 [1]许掾(yuàn):即许询,许玄度。简文:即东晋简文帝。 [2]恬:静。 [3]清婉:清新婉约。 [4]契素:平时就交好。 [5]旦:天亮。 【译文】 许玄度曾经去谒见简文帝,那一夜风静月明,两人就一起到密室中作曲清谈,抒发胸怀。这是许玄度最擅长的。他的言辞和寄情托意都清新婉约,超过了平时的谈论。简文帝虽然一向和他情趣相投,这次会面却更加赞赏他,言谈中两人不觉愈靠愈近,促膝相谈,执手共语,一直谈到天快亮了。事后简文帝说:"像玄度这样的才华,确实是不易多得啊!" 【评析】 许询有才华,善属文,在当时和王羲之、孙绰这些名士们以文义冠世。好游山水,常与谢安等人游宴、吟咏,曾参与兰亭雅会。尤其擅长分析玄理,是当时清谈家的领袖之一,隐居深山,又有着优雅的气质。 谢安不计前嫌 【原文】 谢公领[1]中书监,王东亭[2]有事应同上省。王后至,坐促,王、谢虽不通[3],太傅犹敛膝容之。王神意闲畅,谢公倾目。还谓刘夫人曰:"向见阿瓜[4],故自未易有。虽不相关,正是使人不能已已。" 【注释】 [1]谢公:即谢安。领:兼任。 [2]王东亭:即王珣。 [3]通:通好。 [4]阿瓜:或为王珣的小名。 【译文】 谢安兼任中书监的时候,东亭侯王珣有公事,需要同他一起坐车上中书省。王珣来晚了,由于座位挤,王、谢两家虽然不来往了,太傅谢安还是收紧腿留出地方给王珣坐。王珣神态闲适自在,使得谢安对他倾心注目。后来谢安回到家里对妻子刘夫人说:"刚才看见阿瓜,确是个不易得的人物。虽然和他不相关了,还是使人心情不能平静下来。" 【评析】 王珣兄弟本来都是谢家的女婿,后来因为互相猜忌导致离婚,以致两家都互相仇视,所以王珣和谢安虽然同坐一车,却形同陌生人。不过谢安为人豁达,并不因此记恨在心,而能谦让容纳王珣,并且诚心赞叹王珣是难得的人才,可以看出谢安为人能不记私仇,能以他宽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 仲文评仲堪 【原文】 殷仲堪[1]丧后,桓玄问仲文[2]:"卿家仲堪,定是何似人?"仲文曰:"虽不能休明[3]一世,足以映彻九泉[4]。" 【注释】 [1]殷仲堪: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曾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他是在与桓玄的相互攻伐中失败被杀的,因此下文殷仲文的回答比较谨慎。 [2]仲文:即殷仲文,殷仲堪的堂弟,桓玄的姐夫,曾帮助桓玄谋反,用为侍中,后被刘裕所杀。 [3]休明:美好光明。 [4]九泉:黄泉,指阴间。 【译文】 殷仲堪死后,桓玄问殷仲文:"你家的仲堪,究竟是怎么样个人?"仲文回答说:"他虽然不能一辈子都德行完美光明,可是也足以光照九泉。" 【评析】 殷仲堪是玄学清谈的名士,在玄学领域有很大的声誉。但他还是因为受制于世俗礼教而不敢妄自违背,并不能像嵇康、阮籍他们那样洒脱放任。 |
返回目录 | 上一页 下一页 |
|
|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QQ:11180768 浙ICP备050191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