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刘义庆《世说新语》在线阅读及下载 >>《捷悟第十一》原文及翻译上一页 下一页     

捷悟 第十一

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文】
杨德祖为魏武[1]主簿,时作相国[2]门,始构榱桷[3],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4]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杨修
【注释】
[1]杨德祖:即杨修,字德祖,弘农人,太尉杨彪之子,曾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后因为太子事,被曹操所杀。魏武:即曹操,当时任丞相,封魏王。
[2]相国:官名,职守和丞相同,魏晋以后比丞相更为尊贵。这里是尊称曹操的丞相府。
[3]榱桷:屋顶的椽子。
[4]坏:使……坏,毁坏。
【译文】
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建相国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就亲自出来看,并且叫人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评析】
杨修的思虑和聪慧超乎常人,但是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有的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尤其是在曹操身边当差。曹操的心思一般人难以琢磨,杨修偏偏能够揣摩出来。他或许还正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因为别人不明白曹操的心思而自己却能明白,以为这样定然会得到曹操的赞赏,但是曹操是何许人啊?一个有着强烈占有欲又有极大野心的人,怎么能容忍得了比他聪明的人留在他身边呢?所以杨修越是这样,越被曹操所忌恨,最终还是被曹操所杀。


人啖一口
【原文】
人饷[1]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2]也,复何疑?"
【注释】
[1]饷:供奉、献给。
[2]人啖一口:"合"字拆开来是"人一口",所以说"人啖一口"。
【译文】
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
【评析】
曹操只在盒子的盖板上写了一个"合"字,然后就把盒子给大家了,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都不敢轻易去揣摩曹操的意思。但是一传到杨修手中,杨修打开便吃,边吃边说:"曹公叫我们一人吃一口,还迟疑什么?""合"字一拆开就是一人一口了,杨修果然是很聪明。但是他的聪明显得有点招摇而让人有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感觉,这也使他在曹操的心里多埋下了一条祸根。


绝妙好辞
【原文】
魏武尝过曹娥碑[1]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2]"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3]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4]。"
【注释】
[1]曹娥碑:东汉时的孝女曹娥,父亲溺水而死,尸体没有找到,她沿江号哭,昼夜不绝,最后投江而死。当地县令把她葬在江南道旁,并立下碑石。碑文由邯郸淳写成,这就是曹娥碑。汉末蔡邕在此碑背上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世说新语》此记当有误,曹娥碑在会稽,曹操并没有到过此处。
[2]虀(jī)臼:捣制细末状腌菜的器具。
[3]受辛:古代捣制蓥时,常加上大蒜等具有辛辣味道的佐料,因此虀臼要承受辛辣。"受辛"字,是"辞"的异体字。
[4]乃觉三十里:走三十里后才解碑文的意思。觉:通"较",相差,相距。
【译文】
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旁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懂吗?"杨修回答说:"懂。"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评析】
曹操任丞相期间与主簿杨修到过曹娥碑下,见到碑阴题有"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杨修才思敏捷,很快就解出了字中的意思,曹操在行了三十里之后才获得答案。足见曹操才思比不上杨修敏捷,在与杨修核对了各自记下的答案之后,发现答案相同,都是"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不禁感叹:"我的才思不及你敏捷,相差三十里。"这里就杨修以这么快的速度解开了八字隐语这件事情,足以显示出杨修才思敏捷的真本事,而且还是把向来思维缜密、小心翼翼的曹操给比下去了。


曹操以竹为盾
【原文】
魏武征袁本初[1],治装[2],余有数十斛竹片,咸[3]长数寸,众并谓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4]甚惜,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椑楯[5],而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6]。
【注释】
[1]袁本初:即袁绍,字本初,是汉末势力最强的军阀之一,和曹操连年互相攻伐,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大败,两年后病死。
[2]治装:整理军需。
[3]咸:都。
[4]太祖:魏朝建立后,给曹操追赠的庙号。
[5]竹椑楯:椭圆形的竹制盾牌。
[6]伏:通"服"。辩悟:言辞流畅而思维敏捷。
【译文】
魏武帝曹操要讨伐袁本初,整理军事装备,剩下几十斛竹片,都是几寸长的。大家说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烧掉。曹操觉得可惜在想怎么利用这些竹片,认为可以用来做竹盾牌,只是还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他派人速去问主簿杨德祖,杨德祖随即答复了来人,结果和曹操想的一样。大家都佩服杨德祖的聪明和悟性。
【评析】
曹操知道杨修的聪慧,所以自己有了想法之后并没有马上说出来,而是马上叫人去问杨修,谁曾想杨修的想法和曹操的一样。杨修的聪明才智也是从那时慢慢被大家所知,因此,人们都对他的聪明赞叹不绝。


嘉宾毁信陈情
【原文】
郗司空在北府[1],桓宣武恶[2]其居兵权。郗于事机素暗[3],遣笺诣桓:"方欲共奖[4]王室,修复园陵。"世子、嘉宾[5]出行,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竟,寸寸毁裂,便回。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间[6],欲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督五郡[7]、会稽太守。
【注释】
[1]郗司空:即郗愔,这时兼任徐、兖二州刺史。北府: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说:"北府者,北中郎将之府也。北中郎将,常领徐州刺史,因亦称徐州刺史为北府。及徐州刺史移镇京口,又名京口为北府矣。"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2]桓宣武:即桓温。恶:讨厌,嫉恨。
[3]暗:不明断,糊涂。
[4]奖:辅助。
[5]世子:郗愔袭爵南昌公,其嫡长子也可称为世子。嘉宾:郗超,字嘉宾,当时担任桓温手下的参军。
[6]人间:人世间事,这里指担任官职。
[7]督五郡:据《晋书·郗愔传》记载,这是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郗愔这次调职,名义上是升迁,但已离开京口这一险要之地,实际上除去了桓温心中的隐病。
【译文】
司空郗愔镇守北府的时候,桓温不喜欢他掌握兵权。郗愔对情势的了解一向糊涂,还寄信给桓温说:"正想和您一起辅佐王室,修复被敌人毁坏的先帝陵寝。"当时他的嫡长子、嘉宾正到外地去,在半路听说送信的人到了,急忙拿过他父亲的信来看,看完了,把信撕得粉碎,就返回去;又代他父亲另外写了封信,诉说自己年老多病,经不住世事烦扰,想找个闲散的官位来自我调养。桓温收到信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把郗愔调为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会稽太守。
【评析】
桓温本身就猜忌手握重兵的郗愔,可偏偏郗愔对于政治权谋却一向糊涂,反而写信给桓温,所谓"方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这不是徒增桓温心中的猜忌吗?郗愔的儿子郗超接到父亲写给桓温的信后,知道如果信到了桓温手里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像桓温这样奸险的人,一定会设计陷害父亲的,于是把父亲写的信撕了,自己代写了一封,信中模拟父亲,用谦虚、和善的口气委婉地提出希望能辞职。桓温一看,便消除了对郗愔的猜忌,于是大喜,借机调离了郗愔。郗超的举动让即将发生的一场危机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帮助父亲逃过一劫。


王珣奕奕在前
【原文】
王东亭作宣武[1]主簿,尝春月与石头[2]兄弟乘马出郊野。时彦同游者,连镳[3]俱进。唯东亭一人常在前,觉[4]数十步,诸人莫之解。石头等既疲倦,俄而乘舆向,诸人皆似从官,唯东亭弈弈在前。其悟捷如此。
【注释】
[1]王东亭:即王珣。宣武:即桓温。
[2]石头:即桓熙兄弟,字伯道,小字石头,桓温的长子,官至豫州刺史。
[3]时彦:当时的贤能人士。连镳:并辔;坐骑并排。镳,马嚼子的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
[4]觉:同"较",相距。
【译文】
东亭侯王珣任桓温的主簿时,曾经在春天和石头兄弟骑马到郊外游春。当时同游的名流都一起并马前进;只有王珣一个人总是走在前面,和他们相距几十步远,大家都不理解其中的缘故。石头等人已经玩得很疲倦了,不久就坐车回去。结果其他人都像侍从官一样跟在后面,只有王珣精神抖擞地走在前面。他就是这样有悟性而且机敏。
【评析】
一齐出游,大家都并驾齐驱,而单单只有王珣一个人跑在前面,等到过不久,大家都游玩得有点累的时候,桓熙兄弟坐进车里去了。这时只有王珣还跑在前面,其他人则像侍从一样跟在车旁,这样一来就突出了王珣的与众不同之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QQ:11180768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