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刘义庆《世说新语》在线阅读及下载 >>《豪爽第十三》原文及翻译上一页 下一页     

豪爽 第十三

王敦振袖击鼓
【原文】
王大将军[1]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2]。武帝[3]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4]。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5],神气豪上,傍[6]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注释】
[1]王大将军:即王敦。
[2]楚:楚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由于地方语音色彩较重,中原人认为鄙俗土气。王敦虽是琅琊临沂人,但语音不同于中原,也被看作是楚音。
[3]武帝:晋武帝司马炎。
[4]鼓吹:本指鼓箫等乐曲的合奏,这里单指鼓。
[5]谐捷:和谐简捷。
[6]傍:同"旁"。
【译文】
大将军王敦年轻时,原来就有乡巴佬这个外号,说的话也是土话。晋武帝召来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技艺的事,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无话可说,神态、脸色都很不好,自称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给他,他马上从座位上振臂站起,扬起鼓槌,精神振奋地击起鼓来,鼓音简捷和谐,气概豪迈,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赞叹他的威武豪爽。
【评析】
王敦年轻的时候就为人豪迈,不拘小节,在晋武帝召见大臣谈论歌舞的时候,大家都积极表现,王敦却并不上心,不以为然,并告诉众人他只会打鼓。击鼓的时候,他所击出的鼓声不但音节和谐敏捷,而且动作豪气冲天,那英姿勃发的神态让在场的人为之叹服,让人真正见识了他的豪爽。


王敦驱妾自保
【原文】
王处仲[1],世许高尚之目[2],尝荒恣[3]于色,体为之弊[4]。左右谏之,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阁[5],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时人叹焉。
【注释】
[1]王处仲:即王敦,字处仲。
[2]目:评语。
[3]荒恣:沉溺、纵情。
[4]弊:疲惫;受损。
[5]阁:小楼。
【译文】
王处仲,世人赞许并以高尚来品评他。他曾经沉迷于女色,身体也因此很疲惫。身边的人规劝他,他却说:"我不觉得怎么样,既然这样,也很容易解决呀!"于是打开小楼,把几十个婢妾都放出去,打发上路,任凭她们爱到哪里就到哪里。当时的人很赞赏他。
【评析】
王敦在谋反之前战功赫赫,曾赢得世人的称赞。他也曾犯过错误,只是当侍从们极力规劝他的时候,他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做出出人意料的决断,这样的品性也奠定了当时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所以,人不怕犯错,贵在知错能改。古往今来都说忠言逆耳,但是王敦却能及时接受别人的意见,这就是难能可贵的了。


王敦吟咏击唾壶
【原文】
王处仲[1]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以如意打唾壶[3],壶口尽缺。
【注释】
[1]王处仲:即王敦。
[2]"老骥……不已"句:语出曹操《龟虽寿》一诗,意思是老了的骏马伏在马厩里,它的志向却还是驰骋千里;有志之士到了晚年,他的雄心依然没有止息。王敦引用这四句诗,表明了他仍旧想总揽朝政的意图。
[3]如意:又称爪杖,一种搔痒的用具,因搔痒时可如人意而得名。魏晋名士清谈时用以指画,以助语势,后来逐渐成为风雅赏玩的器物。唾壶:又称唾盂,是供吐痰等用的壶。
【译文】
王敦每逢酒后,就吟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还拿如意敲着唾壶打拍子,壶口全给敲缺了。
【评析】
不要过多地去在意生活中那些小细节,时刻把古语中那些有益于提高自己修养和品性的良言铭记在心,勉励自己,这不失为一种克制自己的办法。


明帝开凿太子西池
【原文】
晋明帝[1]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2]。今太子西池是也[3]。
【注释】
[1]晋明帝:即东晋明帝司马绍。
[2]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一晚施工建池沼,天一亮就完成了。
【译文】
晋明帝想挖池塘,修亭台,他父亲元帝不答应。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喜欢招养武士。有一晚半夜叫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了。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评析】
司马绍是历史上一位相当有谋略,办事也很果敢的皇帝,王敦曾以"鲜卑儿"称之。本段讲述的是他建造太子西池的事情。他还在当太子的时候就想建山水楼台,结果元帝司马睿不批准,于是司马绍利用自己蓄养的那些武士们连夜赶工,一晚上的时间就完工了,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和果断。


祖逖瞋目斥王敦
【原文】
王大将军始欲下都更分树置[1],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2]时贤。祖车骑[3]尚未镇寿春,嗔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4]!摧摄回去[5],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6]脚令上!"王闻之而止。
【注释】
[1]王大将军:即王敦。文中阿黑也是指的王敦,是他的小名。下都:从上游沿江东下,到京城建康。指晋元帝永昌元年时,王敦从武昌以诛杀刘隗的名义发兵东下,占据石头城。更分:处理朝政。树置:有所建树。
[2]讽旨:委婉地暗示意图。
[3]祖车骑:即祖逖。
[4]不逊:不恭、不谦逊。
[5]摧摄回去:催促他赶紧离开。
[6]槊:长矛。此处为名词动用,用长矛刺。
【译文】
大将军王敦起初想领兵东下京都,要处理朝臣,安插亲信,便先派参军去报告朝廷,并且向当时的贤达暗示自己的意图。那时车骑将军祖逖还没有移到寿春镇守,他瞪起眼睛声色俱厉地告诉王敦的使者说:"你去告诉阿黑,怎么敢这样傲慢无礼!叫他收起老脸躲开!如果不马上走,我就要率领三千兵马用长矛戳他的脚赶他回去。"王敦听说后,就打消了念头。
【评析】
祖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曾为收复北方失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北伐中凭着他豪壮的气势和胸怀坦荡的气概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在百姓心中建立了无可替代的位置,人们纷纷投靠到他门下,跟他并肩作战。所以当王敦准备谋反时,一听祖逖发出狠话,便立刻打消了谋反的念头。足可以看出祖逖的威望之高和让人畏惧的气势。


庾翼三射三中
【原文】
庾稚恭[1]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2]时权重,未在己。及季坚[3]作相,忌兵畏祸,与稚恭历同异者久之,乃果行。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4]于襄阳,大会寮佐,陈其旌甲,亲援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徒众属目[5],其气十倍。
【注释】
[1]庾稚恭:即庾翼。
[2]文康:即庾亮。
[3]季坚:即庾冰。
[4]师次:驻兵。
[5]徒众属目:万众之前。
【译文】
庾稚恭早就有收复中原的志向,可是他哥哥庾亮当政时,大权不在自己手里。等到庾季坚做丞相时害怕兵祸,和稚恭经过了长时间的争论,才决定出兵北伐。庾稚恭出动荆州、汉水一带的全部力量,调集了所有的车船,率领军队驻扎到襄阳;在襄阳,召集所有下属开会,摆开军队的阵势,亲自把武器发下去,说:"我这一次出征,结果如何,就看我的箭了!"于时连发三箭,三发三中。士兵们全神贯注,大为振奋,士气顿时增长了十倍。
【评析】
庾亮和弟弟庾冰、庾翼都是全力请求收复中原的大将。当时的荆州北面受后赵暴君石虎的威胁,西面又有成汉李氏武装的骚扰,属于东晋的边境地区。庾翼接管荆州后,出于公私两方面的考虑,继承了他哥哥庾亮北伐的宏愿,厉兵秣马,整军备战,以"平胡灭蜀"为己任。他倾尽荆州地区和汉水流域的全力,发动所有兵力物力出击,驻兵在襄阳,大会部署、陈列旗帜,亲自拿起弓箭三发三中,士兵们备受感染与鼓舞。


桓温大宴李势殿
【原文】
桓宣武[1]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缙绅莫不悉萃[2]。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3]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4],奇拔磊落,一坐赞赏不暇坐。既散,诸人追味余言。于时寻阳周馥[5]曰:"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6]。"馥曾作敦掾。
【注释】
[1]桓宣武:即桓温。
[2]萃:萃集、赴会。
[3]尔日:此日。
[4]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国事家事之兴亡成败,在乎当事之人才。
[5]周馥:即周祖宣。或为周抚之孙周馥,字湛隐,曾处王敦帐下。
【译文】
桓温平定蜀地后,在李势原先的宫殿里设酒和下属聚会,巴蜀一带的大官全都被邀请来聚会。桓温一向有豪放的性情、直爽的气概,加上这一天的谈话语调英气勃勃,畅谈古今成败在人,存亡的关键在于人才,他仪态俊伟,满座的人都很赞赏。散会以后,大家还在回忆、玩味他的话。这时寻阳人周馥说:"遗憾的是你们没有见过王大将军。"周馥曾做过王敦的属官。
【评析】
桓温气概豪迈,说话的音调很是英武洪亮。他谈古论今,认为成败取决于人才的优劣,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有条不紊、头头是道。再加上桓温英武的外貌、不凡的气概,令人回味无穷。但是曾为王敦属官的周馥,认为王敦的气概应该在桓温之上。


箫管遗音
【原文】
桓玄西下,入石头。外白司马梁王[1]奔叛。玄时事形[2]已济,在平乘上笳[3]鼓并作,直高咏云:"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4]?"
【注释】
[1]"桓玄"三句: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桓玄作乱,自江陵攻入建康,杀死会稽王司马道子,次年年底称帝,把晋安帝司马德宗迁往浔阳。司马梁王:司马珍之,字景度,袭爵为梁王,桓玄篡位时逃奔到寿阳。
[2]事形:形势;局势。
[3]平乘:一种作战用的大船,又叫平乘舫。笳:胡笳,一种类似笛子的管乐器。
[4]"箫管……在哉"二句:语出阮籍《咏怀诗》,意思是箫管里还在吹奏着魏国时的音调,而魏王如今又在哪里了呢?阮诗是凭吊战国时魏国的遗迹而作,魏国的国都在大梁,又称梁国,因而魏王又可以称为梁王。桓玄这里是一语双关,用以讽刺梁王。
【译文】
桓玄从西边直下,攻入石头城,外面的人报告说司马梁王叛逃了。这时桓玄大局已定,在舰船上鼓乐齐鸣,并不看重他的逃亡,只是高声朗诵道:"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评析】
桓玄继承了他父亲桓温那种霸气和野心,但是在面对捷报传来的时候,他镇定自如,并没有表现出异常的疯喜。只是为逃跑的梁(魏)国王而感叹,他的感叹尽管包含着嘲讽,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份镇静,可见其胆识非同一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QQ:11180768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