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刘义庆《世说新语》在线阅读及下载 >>《术解第二十》原文及翻译上一页 下一页     

术解 第二十

荀勖善解音声
【原文】
荀勖[1]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2]。遂调律吕[3],正雅乐[4]。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5]。阮咸[6]妙赏,时谓神解[7]。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8]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9]太守。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10],皆觉短一黍,于是伏阮神识。
【注释】
[1]荀勖(xù):魏晋时人,善解乐律,曾掌管乐事。
[2]暗解:心中自然领悟。
[3]律吕:音律。古代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叫做十二律。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也叫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称为六吕,合称为律吕。
[4]雅乐:用于郊庙朝会等隆重场合的正乐。
[5]谐韵:音律和谐。[6]阮咸:字仲容,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之一,和阮籍并称大小阮,曾任散骑侍郎、始平太守。[7]神解:神妙的理解。
[8]直:这里表示"认为……正确"。
[9]始平:郡名,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10]钟鼓、金石、丝竹:泛指各类乐器。
【译文】
荀勖善于辨别乐音正误,当时的舆论认为他是暗解。他于是调整音律,校正雅乐。每到正月初一举行朝贺礼时,殿堂上演奏音乐,他亲自调整五音,无不和谐。阮咸对音乐有很高的欣赏能力,当时的舆论认为他是神解。每逢官府集会奏乐,他心里都认为不协调。他虽不提一点意见来纠正荀勖,但荀勖心里顾忌他,终于调他出京任始平太守。后来有一个农民在地里干活,得到周代一把玉尺,这就是国家的标准尺。荀勖试着用它来校对自己所调试的各种乐器的律管,都较标准尺短了一粒米的长度,于是才佩服阮咸识见高超。
【评析】
荀勖对自己的音乐天赋向来都很自信,而且别人也都觉得他对于音乐的把握是很精准的,唯独阮咸总是不对他作出肯定的评价,觉得还不够好。因为荀勖记恨他,于是便把他调离了京都。最后当荀勖无意中发现了衡量的标尺,才发现自己确实不够精准,于是便对阮咸的乐感感到佩服。


江湖术语应羊祜
【原文】
人有相羊祜[1]父墓,后应出受命君[2]。祜恶其言,遂掘断墓后,以坏其势[3]。相者立视之曰:"犹应出折臂三公[4]。"俄而祜坠马折臂。位果至公[5]。
【注释】
[1]相:看风水、堪舆。羊祜:即羊叔子,晋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立身清廉,德才并高,深得时人敬重。曾任尚书左仆射、征南大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
[2]受命君:接受天命统治天下的君主。
[3]势:风水之势、气脉之属。
[4]三公:魏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5]"位果"句:羊祜死后追赠太傅,太傅和太宰、太保均为上公。三公、上公,加上大司马、大将军,合称"八公"。
【译文】
有个会看风水的人看了羊祜父亲的坟墓,说后代该出真命天子。羊祜厌恶他的话,就把坟后挖断,以便破坏坟山的气脉。看风水的人马上又去看,说道:"还要出个断臂的三公。"不久羊祜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手臂,后来果然升到公的官位。
【评析】
江湖术士的话说得冠冕堂皇,但是羊祜根本就不信这一套,再加上他说的话也让人难以置信,于是这让羊祜很是反感。只是没想到不久之后居然真的应验了,这估计该让羊祜为之惊叹了。


王济解垫渡河
【原文】
王武子[1]善解马性。尝乘一马,着连钱障泥[2]。前有水,终日[3]不肯渡。王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径渡。
【注释】
[1]武子:即王济。
[2]连钱:本来指马毛斑驳像钱纹,这里指一种花饰。障泥:放在马鞍下的垫子,两旁下垂可以遮挡泥土。
[3]终日:良久。
【译文】
王武子善于了解马的脾性。他曾经骑马外出,马背上盖着连钱花纹的垫子,碰到前面有条河,马一直不肯渡过去。王武子说:"这一定是马舍不得弄坏垫子。"就叫人解下垫子,马就径直渡过去了。
【评析】
因为喜好骑马,自然也喜好马,王济便也尽心去研究关于马的一些生活习惯和爱好,所以很快知道了马不肯渡水的原因。正所谓熟能生巧,慢慢积累下来便可精通,成为专家。


明帝乔装观风水
【原文】
晋明帝解占冢宅[1],闻郭璞为人葬,帝微服往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郭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帝问:"为[2]是出天子邪?"答曰:"非出天子,能致[3]天子问耳。"
【注释】
[1]解占冢(zhǒnɡ)宅:对于风水堪舆的事情懂得很多。解:能愿动词,能,会。
[2]为:通"解",能,会。[3]致:招引来。
【译文】
晋明帝会按风水选择坟地和宅基地。他听说郭璞为别人找了一块坟地,就换上便服去察看,又问墓地主人:"为什么葬在龙角上?这种葬法将会灭族的!"主人说:"郭璞说过,这是葬在龙耳上,不出三年,就会引来天子。"明帝问:"是引来天子,还是出个天子呢?"主人回答说:"不是出个天子,是能引得天子来问呀。"
【评析】
郭璞在魏晋时期就因会看风水而闻名,并且人们对他所看的风水已经到了深信不疑的程度。当时就连稍懂风水之事的晋明帝一听说郭璞要给人看风水选墓地也连忙化了装去观看。然而却见到郭璞给人看的风水是一种大凶的预兆,晋明帝禁不住疑惑地问主人为什么这样葬。主人告诉他,因为郭璞先生说这样的葬法会招致天子的到来。可见郭璞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明帝的到来也验证了郭璞确实具有这样的能力。


王导卜卦
【原文】
王丞相[1]令郭璞试作一卦,卦成,郭意色甚恶,云:"公有震厄[2]!"王问:"有可消伏理不[3]?"郭曰:"命驾西出数里。得一柏树,截断如公长,置床上常寝处,灾可消矣。"王从其语。数日中。果震柏粉碎,子弟皆称庆。大将军云:"君乃复委罪[4]于树木。"
【注释】
[1]王丞相:即王导。
[2]震厄(è):雷击的灾难。
[3]消伏:消除。"不"同"否"。
[4]委罪:转嫁罪责、推让过错。
【译文】
丞相王导叫郭璞试着占一卦,卦象得出来了,郭璞的心情和脸色都很不好,说:"您有遭雷击的灾难。"王导问:"有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灾难?"郭璞说:"坐车往西走几里地,那里有一棵柏树,截下一段和您一样高的树干,放在床上经常睡的那个位置,灾难就可以消除了。"王导照他说的去做。过了几天,雷电果然把柏木击得粉碎,子侄们都表示庆贺。大将军王敦对郭璞说:"您竟然能把罪过推给树木!"
【评析】
丞相王导对郭璞的玄术颇感兴趣,于是就请郭璞给他算卦,郭璞把王导的雷震之灾转嫁到了一节柏树上,把柏树击得粉碎。郭璞精通易玄,之所以被后人奉为风水史上的鼻祖,被称为堪舆的祖师爷之一,这些也算是实至名归。事后王导的行为也遭到了性格豪爽的王敦的戏谑。


郗愔痴道吞符篆
【原文】
郗愔信道甚精勤[1],常患腹内恶,诸医不可疗。闻于法开[2]有名,往迎之。既来便脉,云:"君侯[3]所患,正是精进[4]太过所致耳。"合一剂汤[5]与之,一服即大下[6]。去数段许纸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7]也。
【注释】
[1]郗愔信道甚精勤:郗愔信奉天师道,曾经绝谷十余年,认为喝符水可以健身治病。
[2]于法开:晋时高僧,精通佛法,擅长医术。
[3]君侯:对列侯和尊贵者的敬称。
[4]精进:佛教用语,这里指专心无杂念、上进不懈怠。
[5]合:配制。汤:指中药汤剂。
[6]大下:大泻、泻得厉害。
[7]符:也叫符策,道士写在纸上用以驱邪治病的神秘符号,用水服下,据说可以祛病延年。
【译文】
郗愔信奉天师道,非常虔诚。他常常肚子疼,很多医生都治疗不好。听说于法开有名气,就去接他来。于法开来了就切脉,切完脉说:"君侯害的病,恰恰是过分虔诚所引起的呀。"就配了一付汤药给郗愔。一服药就大泻,泻下几堆像拳头那么大的纸团;剖开一看,原来是先前所吃下的符。
【评析】
郗愔痴迷天师道,有病的时候也不去外面就医,而是服用那些请来的道士们画的符篆,终于引致了大问题,于法开便讥笑他:"这都是因为你太过于虔诚了才导致的。"结果吃了于法开的泻药,泻出来的全是以前吃进去的那些符篆。



巧艺 第二十一

客人弹棋胜文帝
【原文】
弹棋[1]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文帝于此戏特妙[2],用手巾角拂之[3],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着葛巾[4]角,低头拂棋,妙逾于帝。
【注释】
[1]弹棋:一种棋类游戏,赌输赢。两人对局,在棋盘上放黑白子各十二颗,用手指或他物弹动棋子撞击对方棋子并攻破对方棋门为胜利。这种游戏起源于西汉,东汉逐渐失传,建安时宫女模仿弹棋,用金钗、玉梳在梳妆的镜匣上游戏,其后渐又盛行。因此,这里说弹棋始自魏宫内,并不准确。
[2]文帝:即魏文帝曹丕。妙:擅长。
[3]巾角拂之:用手巾的一角把棋子扫起来。
[4]着:头戴。葛巾:葛布头巾。
【译文】
弹棋是从魏代后宫开始出现的,用梳妆的镜匣来游戏。魏文帝对这种游戏特别精通,能用手巾角去弹起棋子,没有弹不中的。有位客人自称能这样做,文帝就叫他试一试。客人戴着葛巾,就低着头用葛巾角去拨动棋子,比文帝做得更妙。
【评析】
据史书记载,大概在西汉的时候就有弹棋的游戏,而到了魏晋朝代则更为盛行。这个故事说明了,当时玩这个游戏的人技艺已经很熟练了,甚至到了收放自如的地步。


文帝撑木陵云台
【原文】
陵云台[1]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2]。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3]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注释】
[1]陵云台:楼台名,在今洛阳东,魏文帝时建造,高五丈,方四丈。
[2]锱(zī)铢(zhū):古时候的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比喻非常轻。负揭:秤杆的上翘与下垂。即欠负、高举、差别的意思。
[3]魏明帝:即曹魏明帝曹叡。
【译文】
陵云台楼台精巧,建造之前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台,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楼台虽然高峻,常随风摇摆,可是始终不可能倒塌。魏明帝登上陵云台,害怕它情况危险,另外用大木头支撑着它,楼台随即就倒塌了。舆论认为这是重心偏向一边的缘故。
【评析】
陵云台的设计精妙,已经充分显示出当时人们高超的建筑水平,只是魏明帝对这方面并不了解,只是凭个人爱好,觉得危险便加木桩去支撑,最后还是导致了陵云台重力失衡而倾斜。


韦诞题匾染白头
【原文】
韦仲将能书[1]。魏明帝[2]起殿,欲安榜[3],使仲将登梯题之。既下,头鬓皓然[4],因敕儿孙勿复学书。
【注释】
[1]韦仲将:即韦诞,字仲将,三国时魏国京兆杜陵人,文采不凡,擅长楷书大字,官至光禄大夫。能书:擅长书法。
[2]魏明帝:即曹魏明帝曹睿。
[3]榜:匾额。
[4]皓然:雪白的样子。
【译文】
韦仲将擅长书法。魏明帝修建宫殿,想挂个匾,就派仲将登上梯子去题匾。下来后,鬓发全白了。因此便告诫子孙不要再学习书法。
【评析】
明帝因建造一个宫殿想要挂个匾额上去,就想到了擅长书法的韦诞,但这个时候宫殿已经建得很高了,所以只能让他爬梯子上去题匾,下来后两鬓都白了。想必那个高度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但是鉴于皇命难为,韦诞还是被迫上去了。于是他就告诫他的子孙们,以后不要再学习书法了。


钟会仿书骗剑
【原文】
钟会是荀济北从舅[1],二人情好不协[2]。荀有宝剑,可直百万,常在母钟夫人许。会善书。学荀手迹,作书与母取剑,仍[3]窃去不还。苟勖知是钟而无由得也,思所以报之。后钟兄弟以千万起一宅。始成,甚精丽,未得移住。荀极善画,乃潜往画钟门堂,作太傅[4]形象,衣冠状貌如平生。二钟入门,便大感恸[5],宅遂空废。
【注释】
[1]钟会:钟繇的儿子。荀济北:即荀勖。从舅:指母亲的叔伯兄弟。
[2]情好不协:感情不和。
[3]仍:于是。
[4]太傅:即钟繇。曹魏太傅,钟会之父。这个时候钟繇已经去世了。
[5]感恸(tònɡ):感伤悲痛。
【译文】
钟会是济北公荀勖的叔伯舅父,两人感情不和。荀勖有一把宝剑,约值一百万,经常放在他母亲钟夫人那里。钟会擅长书法,就模仿荀勖笔迹,写了一封信给他母亲要宝剑,于是就偷去不还回来。荀勖知道是钟会干的事,可是没有办法要回来,就想法报复他。后来钟家兄弟花了一千万修建一所住宅,刚落成,非常精美,还没有搬进去住。荀勖很擅长绘画,就偷偷地到钟会的新居去,画上钟繇的像,衣帽、相貌都和生前一模一样。钟毓和钟会兄弟进门看见,就大为感伤哀痛,不敢住进去,房子于是闲置不用。
【评析】
钟会早就觊觎堂舅荀勖那把价值连城的宝剑,因为他擅长书法,于是便伪造书信从荀勖的母亲那骗取了宝剑。荀勖为了报复钟会,也在钟氏兄弟刚建造好的豪宅上面画上了钟会父亲的画像,让他们不忍心住进这幢豪宅。这个故事讲的是他们之间的恶作剧,但是也表现了两人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造诣。


戴逵求学范宣
【原文】
戴安道就范宣[1]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2],范看毕咨嗟[3]。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
[1]戴安道:即戴逵,字安道。范宣:字宣子,晋人,精通儒籍,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居家贫俭,以讲诵为业。
[2]《南都赋》:东汉张衡所作的记述汉朝南都盛况的一篇赋。南都,即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是汉光武帝刘秀生长的地方,又在汉朝京都洛阳之南,所以称为南都。
[3]咨嗟(jiē):嗟叹、赞赏。
【译文】
戴安道登门向范宣学习,处处模仿范宣的做法,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唯独喜欢绘画,范宣认为没有用处,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心劳神。戴安道于是画了《南都赋》图,范宣看了,赞叹不已,认为很有好处,这才重视绘画。
【评析】
范宣是戴逵学习的榜样,事事都以他为标准,但是对于绘画的理解就不如戴逵。擅长书画的戴逵根据张衡的名作《南都赋》,画成了《南都赋》的图,令范宣赞叹不已,于是改变了对绘画的看法,并重视起来。


顾恺之画裴添须
【原文】
顾长康画裴叔则[1],颊上益[2]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3],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4]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5]。顾恺之
【注释】
[1]顾长康:即顾恺之。裴叔则:即裴楷。
[2]益:多画了。
[3]识具:见识与才能。
[4]定:的确。
[5]未安时:没画时。
【译文】
顾长康给裴叔则画像,脸颊上多画了三根胡子。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识,这恰恰是表现他的才识。"看画的人寻味起画像来,确实觉得增加了三根胡子才更有气韵,远远胜过还没有添上的时候。
【评析】
顾恺之画画有着自己的体会和意念,由眼到心,由心里想出来则画像自然更加传神。


轻云蔽日巧点睛
【原文】
顾长康好写[1]起人形。欲图殷荆州[2]。殷曰:"我形恶[3],不烦耳。"顾曰:"明府正为眼尔[4]。但明点童子[5],飞白[6]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
【注释】
[1]顾长康:即顾恺之。写:图画。
[2]殷荆州:即殷仲堪。
[3]形恶:长得不好。殷仲堪有一只眼睛失明,所以不愿意被画。
[4]"明府"句:殷仲堪瞎了一只眼,因此不愿意画像。
[5]童子:同"瞳子",瞳仁。
[6]飞白:中国书画的一种笔法,枯笔中露出丝丝白地。
【译文】
顾长康喜欢人物写生。他想画荆州刺史殷仲堪,仲堪说:"我的相貌不好看,不麻烦你了。"顾长康说:"明府只是因为眼睛罢了。只要明显地点出瞳仁,用飞白笔法轻轻掠过上面,让它像一抹轻云遮住太阳一样,这不很好吗?"
【评析】
当年为了给父亲治病,殷仲堪倾心研究医术,因为不小心把药弄到眼睛里,结果瞎了一只眼睛。正因如此,他认为自己容貌丑陋不堪,而不愿意让顾恺之画像,而顾恺之则用巧妙的画法掩盖了殷仲堪的缺点。说明当时顾恺之的绘画艺术已经能从写实到写意了,说明他的技艺已经进入了一定的境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QQ:11180768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