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历届高考试卷 >>重庆卷(2016后改用全国卷) >>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逐题详解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0-31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逐题详解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承担  呈献  惩罚  乘风破浪  成人之美     B.靓丽  体谅  酝酿  量力而行  歌声嘹亮 
    C.谨慎  景观  瓶颈  紧锣密鼓  锦衣玉食     D.抒怀  酥糖  苏醒  殊途同归  书香门第 
第 1 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音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 A级。 本题共有二十个词或短语。A 项中的加点字读音全是ch ng;   B 项的“酝酿”中的“酿”字读音为“ni ng”,其余读“li ng”;C 项“景观  瓶颈”中的加点字读音为“j ng” ,其余读音为“j n”; D 项中的“ 酥糖、  苏醒”中的 “ 酥  、苏”读音为“s ”,其余的读“sh ”。故答案为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帐篷  跚跚来迟  对簿公堂  恃强凌弱 B.肤浅  出神入化  衣衫烂褛  韦编三绝 
C.赐予  耳鬓厮磨  切中肯綮  蛛丝马迹 D.逡巡  裨官野史  方枘圆凿  戛然而止 
第 2 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 A级。 本题共有十六个词或短语。A 项中“ 跚跚来迟”的“ 跚”应为“姗” ,“姗姗”意为: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B项中“衣衫烂褛”的“烂”应为“褴” 。  D 项中的“裨官野史”中的 “裨”应为“稗” 。故答案为C  。
3.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俄罗斯邀请了世界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                人物参加庆典活动。   
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仍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探索出固有的而不是                            的规律。 
③放学时间还没到,集体活动还没结束,你怎么能         离开学校呢? 
  A.重要   臆造   径自          B.重要   编造    径自     C.要害   编造   径直         D.要害   臆造    径直 
第 3 题重点考查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 答案选A。“重要”指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的。“要害”①比喻重要的部分或军事上重要的地点;②身体上能致命的部位。“臆造”指凭主观的想法编造。“编造”①把资料组织排列起来(多指报表等);②凭想像创造(故事);③捏造。“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多指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含贬义。“径直”①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②表示直接进行某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4.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激情”源于希腊语,原意是“上帝本色”,这里的上帝本色不是别的,而是指一种持久不变的爱心——恰当的自爱(自我接受)和由此延伸出的对别人的爱。 
B.古人赏梅,欣赏的是它那盘曲的虬枝老干,品味的是它那馥郁的浓香。宋代范成大《梅谱》云:“梅,天下尤物,无问智愚不肖,莫敢有异议。” 
C.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鸟啄击橡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潺潺的流水声,野牛的低哞声——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D.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目——《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第 4 题重点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 答案为D 。本题考查的标点符号,涉及引号、逗号、冒号、问号、句号、括号、书名号、破折号等标点的运用。D项中“《不朽的红岩》”的书名号误用,应改为引号。 根据《标点符号用法》,用书名号标示书号、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引号主要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但D句中的“不朽的红岩”是电视栏目的主题,属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因此用引号,不能用书名号。这题与2004年高考广西卷第五题“C.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节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好奇。……”错误相似。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贾谊、欧阳修、苏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 
B.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都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 
C.钱钟书是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代表作有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和长篇小说《围城》等。 
D.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是《变形记》。 
第5 题重点考查识记有关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级。 答案为B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 。汤显祖,明代戏曲家,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祖籍江西临川。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汤显祖被现代人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作品没有莎士比亚作品的震撼力,但是它代表着一种典型的东方风格。《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之一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6~9题。 
机器人工程师总是从自然中寻找灵感。然而,在过去几年里,他们的研究重点开始改变了。科学家们不像先前那样为制造更好的机器人而研究动物,而是为更好地了解动物而研究机器动物。 
过去lO年里,自动装置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部件的不断缩小,意味着小型自动装置可以具备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机器动物与真的动物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在对它们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时,你无需考虑道德难题或动物权益问题。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揭示支配很多动物行为的神经元。 
这种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如果你得出了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你就可以制造一个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来模仿这种大脑构造。然后你在实验室像对待真的动物一样,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考察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的行为和真正的动物相同,你很可能会有所收获。 
《人工动物学》的作者之一欧文•霍兰解释说:“如果这种理论对一个自动装置适用,你就可以确定你理论的某些部分是正确的。但如果它不适用,那么几乎肯定是你错了。”通常,证明理论的错误更加有用,因为这会揭示理论存在的问题并缩小研究人员寻找答案的范围。如果对机器动物的实验显示理论是正确的,这种理论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生物学,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能够揭示是什么促成了动物行为的机器动物的一个例子是斯特林大学芭芭拉•韦布博士的机器蟋蟀。在夏季繁殖期,雄性蟋蟀用歌声吸引雌性蟋蟀。尽管生物学家们进行了多年研究,却仍未找到蟋蟀控制这种行为的神经系统,但他们估计这大约需要20个神经元。韦布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她制造了一个自动装置,线路设计与蟋蟀的一小部分神经系统相仿,试验它是否能像真的蟋蟀一样找到一个交配对象。 
韦布的机器蟋蟀证明,机器动物无需外形相似就可以像真的动物那样行动。它具备了雌性蟋蟀寻找爱侣所依据的全部基本特征。 
在韦布的实验中,机器蟋蟀能很容易地找到正确的路径,走向正在用歌声吸引它的雄蟋蟀。这令很多生物学家感到惊奇。这个装置表明,这种看似复杂的行为只需要4个神经元就足够了。 
研究人员乐观地认为,仿生自动装置的前景令人鼓舞。芭芭拉•韦布博士说:“机器动物还不能完全代替真的动物,但我确实认为将来它会大有用武之地。随着技术的不断改善,我们将能够制造更多这种复杂系统。” 
6.第4段中加点的“这种理论”在文中具体所指的是 
A.机器人工程师从自然中寻找的灵感  
B.自动装置具备的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 
C.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 
D.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考察其行为所获得的结论 
第6 题考查理解句子并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答案为 C。
7.下列对“这种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电脑部件的不断缩小,有利于对机器动物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 
B.制造一种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模仿大脑构造来控制动物行为 
C.像对真的动物一样,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来考察机器动物的行为 
D.机器蟋蟀找到正确路径,走向吸引它的雄蟋蟀,原估计需要20个神经元,实际只需要4个神经元就足够了 
第 7 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答案为 B。 
8.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机器动物优点的一项是 
A.在对它们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时,无需考虑道德难题或动物权益问题 
B.可以利用它们揭示支配很多动物行为的神经元 
C.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D.无需外形相似就可以像真的动物那样行动 
第 8 题考查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答案为 D 。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研究重点的改变,机器人工程师不再从自然中寻找灵感,而转人了对机器动物处理能力的研究 
B.无论机器运行和真的动物的行为是否相同,都能为更好地了解动物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C.韦布的机器蟋蟀试验证明,机器动物对动物行为研究有重要贡献 
D.虽然科学家们用机器动物完成了某些动物实验,但取代所有实验中的真动物尚需时日 
第 9 题考查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答案为 A 。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区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                                                                                         (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地名。 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参考译文:侯可字无可,是华州华阴人。年轻时风流倜傥放荡不羁,以讲义气自许。成年之后,全都改变以前的爱好,专心致志的学习。随计吏来到京城,怀里揣着筹来的用于赠别的银子出发了。等到回来,都散给了别的一同考科举的人,说:“这些钱,是乡里用来资助应诏的人的,不能用来谋取别的利益。”要动身了,听说同乡的人病了,心里想:“我要是回去,那么他就死定了!”于是留下来没有离开。得病的人痊愈了,舍弃自己的马给他骑,徒步回家了。
孙沔征讨侬徭(北宋是壮族首领),请侯可参与军事,建立功绩得到官,作巴州化城县知县。巴地的风俗迷信鬼神而不信医道,只听信巫师的话,娶媳妇必要女人家的财物,穷人家的女孩子到老不能出嫁。侯可制定规章,订立法度,违反的人有罪,差不多改变了当地的风气。由调任华原主簿。有个富人不占有田籍却抵押人家的人田券到一万亩,每年索取地租。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当地的衙役赵至诚贪婪狡诈凶蛮专横,掌握太守以下很多人的把柄,前前后后没有谁能除去他。侯可揭露他的罪行,让他戴上重枷,投入大狱。报告给上一级官府杀了他,大快人心。 
签任书仪州判官。西夏人入犯边境,使者派侯可巡视,就带领数十骑兵来到西夏边境,突然与西夏人遭遇,立刻把它的人马分为三四伙,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西夏人来回走动隔一段时间就看到他们,很怀疑把他们当作诱敌的骑兵不敢攻击他们。韩琦镇守长安,推荐侯可作了泾阳知县。说服渭源羌地酋长献纳土地八千顷,用熟羊城来抚慰他。韩琦上报他的功劳。
侯可轻视财物,讲义气,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与田颜结为好友。田颜病重,侯可千里去求医,他还没回来而田颜就死了,田颜死后眼睛都不闭上。人都说:“难道不是在等侯可吗?”将要入殓时候可到了,用手抚他的眼睛才闭上。田颜没有儿子,不能送葬,侯可不辞辛苦想尽各种办法,卖掉自己的衣物为他雇人,终于把他埋葬了。天正冷,穿单衣生活,又赠送他白金的,看到田颜的妹妹房里,全都拿出来帮她置办了嫁妆。有一天从远处回来,家里人把相当穷困的情况告诉了他,正赶上友人郭行来扣他家的门说:“我的父亲病了,医生要了很多钱,卖我家的房子却卖不出去。” 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关中的人都称赞它是好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间: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第 10 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词义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  答案为C。此句为“有个富人不占有田籍却抵押人家的人田券到一万亩”,故“质”为“抵押”。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  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  卖吾庐而不售                                    位尊而无功       
第 11 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    答案为B。      A句“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意为“年轻时风流倜傥放荡不羁,以讲义气自许  ”,可见 “以”作“拿、凭借”讲,与“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病梅馆记》)相同。B句“其待侯君乎”意为“难道不是在等侯可吗?”,可见“其”作“难道”讲,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中的“其”作“它的”讲,两个“其”的意义不同,用法也不同。C句“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意为“就带领数十骑兵来到西夏边境,突然与西夏人遭遇”,与“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中的“与”同为“和、跟”之意。D句“卖吾庐而不售  ”意为“卖我家的房子却卖不出去”,与“位尊而无功”(《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而”均为连词表转折。
12.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第12 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层级为 B 级。答案为D。“唯巫言是用”的句式特点是以“是”或“之”等提宾标志提宾的提宾句。D句是以“之”字提宾。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入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绩卓著。在巴州化城时,订立规约制度,基本上改变了当地“尚鬼废医”、“娶妇责财”等陋习。在华原时,打击富人的巧取豪夺;把贪暴的郡吏绳之以法,此举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拥护。  ’            C.侯可能妥善处理边境事务。西夏寇边时,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突然与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敌人,使夏人“不敢击”;又说服羌人首领献纳土地,并筑熟羊城来安抚他们,韩琦上报他的功绩。                                                 
D.侯可轻财乐义,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其义举获得人们交口称赞。 
第13 题考查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答案为 A。详析参考译文。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1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译文: 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还给它的主人。 
(2)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译文: 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 
(3)可恻然,计橐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 
译文: 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赏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周啸天)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4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3)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采兮辞》) 
(4)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姚鼐《登泰山记》)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族更为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族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育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是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化使地价狂升,尤其中国突然冒出十二亿人,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稍微明了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厦是我们唯一现实的选择。看到某些洋人对四合院之类津津乐道,不必去过分地凑热闹。 
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17.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2分) 
答:   即使在这样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18.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铺垫作用 (2)对照作用     
19.“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4分) 
答:  (1)    趋同化 (2)    ①生活空间的一致。 ②生活方式的相似。 ③思想感情的相近。 
20.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4分) 
答:   (1)    不可以。 (2)    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 ②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 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 
21.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6分) 
答:(1)    无论是传统旧式宅院,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 (2)    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 ①辨证的态度     ②时代的眼光    ③深刻的反思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22.下面两段话中各有两处错误,请将修改后的两段话写在答题卡上。(4分) 
    (1)重庆工艺美术的真正兴盛是明末清初。明末清初,重庆的挑花刺绣迅速崛起,与成都一道成为蜀绣的重要产地。 
改正: (1)    重庆工艺美术的真正兴盛时期是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桃花刺绣迅速崛起,重庆与成都一道成为蜀秀的重要产地。                  
(2)“科技下乡”的热潮,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县“科技下乡”小分队来到桃花乡,大约半个小时左右,近千份科技信息资料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改正:  (2)    “技下乡” 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县“科技下乡”小分队来到桃花乡,半个小时左右,近千份科技资料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23.以下面句子为本体,写出一句与之句式相同并构成比喻关系的话。(2分) 
   所有的努力并非都能成功,但不努力绝不可能成功。 
写的话是:                                                         
24.根据要求,分别写一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词语顺序可以不分先后,且字数在20到30字之间。要求思想健康,语意连贯。(4分) 
    想象        雾          倾听 
(1)表现“欢快”:          
(2)表现“忧愁”:        
25.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答。(5分) 
   语言总是和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彼此息息相关。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              ,                ,                 ,(    )这一切(    )都在语言上刻下了印记。 
    (1)将下面四个语句按恰当顺序填人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前后照应和衔接:④③①② 
      ①同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了       ②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③经济发展了       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一步步向纵深推进 
    (2)为使语意连贯,适合填人两处括号中的关联词依次是: 而,又       
    (3)为使语意简明,文中应该删削的是: “彼此息息相关”或“同呼吸,共命运”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26.(1)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①符合说明文文体特点。②字数不少于200字。(10分) 
    (2)“自嘲”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自我嘲笑”。自嘲既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每个人都可以自嘲,也可以评议他人的自嘲。请以“自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15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重庆卷)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重庆卷)
2013年重庆市高考语文逐题解析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重庆卷)
2012年重庆市高考语文逐题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重庆卷)
2011年重庆市高考语文逐题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重庆卷)
2010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重庆卷)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重庆卷)
2008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重庆卷)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重庆卷)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重庆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