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黑龙江省 >>
2004—2005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长春、沈阳、大连、哈尔滨四市)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1-12


2004—2005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 文 试 卷
   YCY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42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有两个错误的一组是 ( )
   A.谙练(ān) 麇集(qún) 巨擘(bò) 幡然悔悟(fān)
   B.拱券(xuàn) 罹难(lí) 抵毁(dǐ) 提纲絜领(qiè)
   C.踅摸(xué) 纰缪(pī) 昡晕(xuàn) 分道扬镳(biāo)
   D.翩跹(qiān) 庾毙(yǔ) 香蕈(xùn) 循私舞弊(xùn)
   2.下列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想要了解当代中学生的现状,我们可以多看看当代中学生写的一些作品,如《梦里花落知多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B.升学率这根指挥棒指挥着教育行为的一切环节:音、体、美——所谓“小三门”成了次要的课程。
   C.不良的食物搭配不仅可以引发不适,甚至有可能导致中毒,如萝卜与橘子,白酒与柿子,牛奶与巧克力,牛肉与栗子,香蕉与芋头,花生与黄瓜等等。
   D.把这份迟到的书信插在娘冷寂的坟头,“娘,儿出息了,你听到了吗?你可以含笑九泉了!”我喃喃自语着。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这篇社论指出:要得到人民群众的 和支持,不是发出几个号召就能解决
   的,必须有正确的政策。
   ②扮演屈原的那个演员,无论是表情还是服装都很 屈原的身份。
   ③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近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瓦斯治理, 煤矿重
   特大事故的发生。
   ④ 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产品,就不能接收, 将对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A.拥护 契合 遏制 对于/否则 B.拥戴 吻合 遏止 关于/因为
   C.拥戴 契合 遏制 关于/因为 D.拥护 吻合 遏止 对于/否则
   4.下列各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面对恐怖分子的威胁,希腊政府斥巨资力保本届奥运会万无一失,安全保卫工作可谓面面俱到,战斗机在空中盘旋,舰艇在海上游弋,警察在街道巡逻:这真有点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的味道。
   B.在审片的时候,孙玉胜副总编辑用了一个小时来思考如何既能揭露事实,又能保护线人,在发现无法两全的时候,他作了忍痛割爱的决定。
   C.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于是问题便茅塞顿开,这种一下子使问题解决的顿悟,便是所谓灵感。
   D.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反腐力度的制度化,少数腐败官员怕被人揭发受处分,就金蝉脱壳,把大量财产转移到国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一些地方产生“电荒”是有原因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冬季取暖用电量上升、江河缺水等原因之外,更与地方煤炭、电力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有直接关系。
   B.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C.青年作家残雪认为鲁迅的作品实现了一种“突破”,而《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则使这种创造达到了登峰造极。
   D.滨江市金龙娱乐城火灾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六千万元以上。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陶潜的《归园田居》、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兵车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属于古体诗。
   B.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清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戏曲作品。
   C.巴金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雾》《雨》《电》被称为“爱情三部曲”,小说《家》《春》《秋》被称为“激流三部曲”,我年创作的散文集《随想录》被称为“讲真话的大书”。
   D.具有“含泪的微笑”风格的小说家是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小说家欧•亨利,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奇异的“深海声道”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的科学家分别发现,在大洋深处有一些深海声道可以让声波传得很远。在深海声道中,声音可以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的迹象。后来的科学家还为此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在澳洲南部海中投下深水炸弹,爆炸产生的声波顺着深海声道绕过了好望角,又折向赤道,横穿大西洋,经过3小时43分钟后,竟然被北美洲百慕大群岛的测听站收听到了。计算起来,这颗炸弹爆炸后的声波一共“走”了19200公里,在海洋中环绕地球达半圈!
   ②经过理论分析,科学家发现,这是因为大自然在大洋深处造成了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的深海声道。海水下的声速基本上由温度和海水压力控制:温度愈低,声速也愈慢;而海水压力愈大,则声速愈快。大洋中的水温从总的来说是太阳照射造成的,因此温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到一定深度后温度就不再改变,形成深海等温层。而海水压力却只与深度有关,深度愈大,海水压力就愈大。因此,如果从海面向下观察,就会发现,声速先是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而变慢,当下降到一个最低值时,海水温度不再改变,这时,声速就会随海水压力增大而变快。
   ③这样,声波传播的速度在整个海洋中变成了上下两层,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在这两层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声道轴。由于声波的传播中总是向声速慢的界面弯曲,因此声道轴上方和下方的声音就会折回声道轴。这样,声能被限制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这就像在声道轴上下各放一块反射声音特别好的大平板一样,声音总是在这两块平板之间来回反射,能量不受损失,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这就是“深海声道”。
   ④深海声道经常受到复杂海况的影响,海洋深度的变化、海底山脉的阻挡都是障碍。一般说来,如果海的深度变浅,对声道会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不浅到声道的下界,影响就不大,如果越过了下界,声道中的部分声波能量就会受损。海底愈浅,声能受损就愈严重。如果海底穿过整个声道,那么声道效应就没有了,声道就消失了。
   (选自《科学之谜》2004年03期 略有删节)
   7.下列对“深海声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海声道是可以让声音以由快变慢再由慢变快的速度清晰地传播到大洋很深处一定范围内,并总是向声速慢的一面弯曲的特殊界面。
   B.深海声道是位处深海一定深度范围内,环绕地球达半圈并且能使声音在其中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迹象的特殊声道。
   C.深海声道是以深海等温层为界面形成因而能保证声波迅速不受损失地传播到深海一定范围内的特殊的声道轴。
   D.深海声道是使声能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而不受损失地在大洋深处的一定深度范围内传播,从而让声音可以传得很远的特殊声道。
   8.根据文意,不属于深海声道“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 )
   A.深海声道可以使声音传播到很远而没有减弱的迹象。
   B.在深海声道中声速基本上不再受温度和海水压力的控制。
   C.在深海声道中传播的声音总是能折回声道轴并来回反射。
   D.声能在深海声道中总是被限定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
   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
   A.在声道轴上方,随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温度会越来越低,声速也因此而越来越慢。
   B.在声道轴下方,声速和海水深度成正比,和海水温度成反比。
   C.这样的声速差别正是使声道轴上下方的声音不断折回声道轴的重要原因。
   D.声道轴上下方声速的变化基本上是太阳照射和海水压力影响的结果。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海声道形成于大洋深处,这就意味着海洋越深处,声道轴上下方的范围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深海声道,声道效应也就会越明显。
   B.深海声道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因此,谁控制了全球深海声道,谁就能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深海制海权,谁就能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
   C.声道效应会受海底障碍的影响,如果人们想获得某一声道效应,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必要措施清除障碍,以使声道畅通。
   D.声波竟然可以顺着深海声道环绕地球达半圈,所以我们可以建成环球深海声道,用方向可控的声波来发展通讯事业。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诛降逆贼杨异等——使……投降。
   B.闻贼规欲北度——谋划
   C.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儒雅。
   D.尽心朝廷,谠言善策——正直的议论。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 至丹以荆卿为计
   B.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D.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3.下列句均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直方善策的一项是 ( )
   ①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②诗雅好推贤 ③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④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⑤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⑥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法,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B.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的讴歌他。
   D.杜诗虽然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建武十四年,因为派人为弟弟报仇而犯罪。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翻译第三大题画线的句子。(8分)
   (1)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2)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16.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1)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乡 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同是写乡情归思,这首诗与上一首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每小题2分)(4分)
   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 (王勃《滕王阁序》)
   ②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③ ,翠峰如簇。 ,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五、(18分)
   沉默的品质(节选)
   高 勇
   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
   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凡的渗透力。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是某种欲望所裹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了一会儿了。
   “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注视的石头。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逼人的压力。
   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能。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孩子,苦着呢。然后仍然是沉默,我接受了这沉默。一个世界就在你的周围,你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味。
   夜黑下去了,黑得完整而彻底。这是土地上的夜,我想我能够理解这沉默的夜,并在理解中防范一些无知的亢奋。
   我猛然发现在一个朋友面前,我幼稚得可笑。他是我的同龄人,可已经老熟得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年人。在所有的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总是我一个人在说话,甚至在黑夜里,他也没有搁下手中的生活。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浅。从我离开村庄到现在,他已经在土地上春播秋收十年,他收获的粮食要喂活五口之家还要加上几只牲畜,而我呢?
   显然,他们是能够让我聪明的一群,虽然他们大都不是伶牙俐齿,甚至有时候他们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是他们能够让我获得真的智慧。他们并非一无所有,他们并非是在活命的途中苟延,他们并非是一群浅薄的人。只是因为会掩饰自己,他们虚心得仿佛一地黄土。
   可是有多少愿意背对诱惑和土地一起沉默呢?已经绅士起来的人们怎么能躬下身子和虫蚁一样活着的人为伍呢?
   我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多少年了我一直在说又永远都无法说清楚的人。他是沉默的,我的任何解释最终都无法解释他,而任何猜测也只能是猜测。他是如此地难以进入,但他无疑又是真实的。即使他的一生充满失败,但他用石头垒成的梯田和栽起的成百的树木还是如此地接近于宣言。
   我曾经跟随父亲进入过他的领地。而且父亲也没必要说什么,这时不需要他的什么声音,我只想听听那洋镐撞击石头的响动是怎样把我淹没。
   但喧嚣又在发动另一波的冲击了。回到城市里,你无法抗拒声音,无法坚持什么。你只能痛苦地声音的旋涡中周旋。坦率地说,面对无所不在的诱惑,我随时都有陷入它们的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势单力薄。
   这当然是我的耻辱。当我远离了沉默的土地又在有限地排斥着城市的时候,事实上我并不知道在哪里。
   想起一些土地上的歌子,在城市里,它们的曲调被重新修正,变得柔软而暧昧,可事实上,这本应该是一些充满黄连味凄凄惨惨的歌子。由于歌声,土地显得更加沉默。
   “沉默是一种诱惑/我不能容忍自己和它擦肩而过”。
   18.文中提及“朋友”和“父亲”的作用是什么?(4分)
   
   
   
   
   19.文章第一段结尾,作者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为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20.文章标题是“沉默的品质”,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这种沉默的品质的具体内涵。(4分)
   
   
   
   21.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作者从农村到城市,能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思索现代社会人生存的方式和意义,并以“沉默的品质”这一形象的说法提倡一种朴实的人生态度。
   B.文章将沉默的品质和“一地黄土”联系想来,有很深刻的寓意;土地是沉默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是沉默的,但他们都有各自的价值,这让作者满怀敬意。而作品里 多次出现的村落、农人的形象,也鲜地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地排斥和拒绝。
   C.文章中引用了两句诗,第一句形象解释了沉默的力量;第二句位于结尾处,强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地这种沉默的品质地追求,语调铿锵,态度鲜明。诗句的引用,使文章更具有文采和哲理性。
   D.文章感情充沛,充满沉重的自省精神;意象丰富而集中,黄土、村落、农人,作者的视线在时而沉默时而因悲戚的歌子而喧闹着的土地上扫过,寻找自己心灵的真正的归属地。
   E.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形象性,形象背后充满着暗示性。一个质朴的“老人”,俨然一个智者,一句“苦着呢”在让“我”独自品味的同时也该让所有读者的心灵静默。
   六、(12分)
   22.下面是一则新闻,读后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其主要内容。(4分)
   [法新社雅典8月27日电]在8月27日进行的男子110米跨栏决赛中,中国的刘翔旋风般赢得了胜利,从而重新划定了男子短跑赛场的“势力范围”。
   刘翔,这个21岁的上海大学生,成为第一个登上奥林匹克男子110米跨栏领奖台的中国人,并因此被载入史册。决赛中,自始至终一路领先的刘翔将对手拉下了2米多,这种差距在奥运水平的此类比赛中是少见的。
   历史上,田径赛场上的短跑项目—100米、110米和200米—始终是非洲裔和非洲—加勒比裔选手的势力范围。但在今天的110米栏决赛中,刘翔既战胜了非洲裔选手特拉梅尔(美国籍),又击败了非洲—加勒比裔选手加西亚(古巴籍),从而打破了他们对短跑项目的垄断,让中国乃至亚洲人在这一向来被非洲裔和非洲加勒比裔选手视为“私有领地”的项目中占得了一席之地。甚为所有中国人和亚洲人的骄傲,刘翔目前已把目光投向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想在自己的家门口卫冕成功。从目前的情况看,他似乎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23.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各写出一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俗语、歇后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4分)
   (1)爷爷无辜被打成“反革命”之后, ,爸爸和叔叔也受到了牵连。
   (2)俗话说 。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才会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法的道德行为规范,才能正常运转,规矩时时刻刻参与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法则。
   24.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的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4分)
   ①阿富汗一客机神秘坠毁,机上包括3名美国乘客在内的104人无一生还。客机失事可能是恶劣天气所致。(据阿富汗当地媒体报道)
   ②因旅馆费用及发票问题与会议中方联系人发生争执时一外籍男子出手,女博士后在美无端遭打被拘。(据新华社报道)
   ③美国女大学生情定重庆农民,春节后准备举行婚礼,婚后两人将继续在大连打工。(据《城市晚报》报道)
   (1) 
   (2) 
   七、(60分)
   26.作文
   下面两题,任选其一。
   (1)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以“珍惜与舍弃”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人生要学会珍惜。友谊、爱情、荣誉、人格、事业、礼物等等,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都需
   要珍惜,甚至不幸的遭遇,平淡的生活,普通的交往等等中间都孕育着值得珍惜的内容。
   人生有时也要学会舍弃。舍弃一支残臂,可以保存整个生命;舍弃暂时的安逸,可以获
   得一生的幸福;舍弃一己之私,可以获得天下的大公;舍弃蝇头小利,可以赢得千秋大义。
   珍惜与舍弃看似矛盾对立,但又和谐统一,密切相关。该珍惜的珍惜,该舍弃的舍弃,
   这是人生辩证法,人类的大智慧。
   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2)请以《和谐》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B(A项,无错音错字;B项:絜—挈,抵—诋;C项:昡—眩;D项:qiān—xiān,庾—瘐,循—徇)
   2.D (A“出版”后面的句号放到括号外面;B冒号改成逗号;C表示并列的短语间用顿号)
   3.A(拥护,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同并全力支持;拥戴,拥护并推戴某人做领袖。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遏制,制止;遏止,用力阻止。)
   4.B(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形容惊慌失措施或自相惊扰,含贬义,用在这里与语境明显不全。C茅塞顿开:指原来心里好像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理解、领会。D金蝉脱壳: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句中无此意。)
   5.A(B项:“和”连接的对象产生歧义,后加“与”;C项:宾语残缺,应在句末加“的境界”,另外,“登峰造极”含有“达到”之意,与前面的“达到”有重复之嫌;D项;“至少”不能与概数“六千万元以上”搭配。)
   6.B(孔尚任是清代的,汤显祖是明代的)
   二、(12分,每小题3分)
   7.D(A项和C项解释的中心词分别是“界面”和“声道轴”,曲解原意且不在题目命意之内。B项的解释以偏概全,“环绕地球达半圈”的只是“后来的科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后所知道的“一些深海声道”中某一方向的深海声道,因此,“环绕地球达半圈”不能作为“深海声道”普遍性质的表述。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③自然段。)
   8.B(信息筛选有误。根据第②自然段“海水下的声速基本上由温度和海水压力控制”可知,“声速”及其变化在“深海声道”中也受温度和海水压力的控制,而且正因如此,才有了“深海声道”。)
   9.B(属无中生有,“在声道轴下方”“声速……和海水温度成反比”错。据文意,“在声道轴下方”应是“深海等温层”,“海水的温度不再改变”,声速不再受海水温度的影响,因此,谈不上“声速……和海水温度成反比”。)
   10.C(“深海声道”形成于大洋深处,但从其特点看并不可能有“海洋越深处……声道效应也就会越明显”的情况,所以A项推断属曲解原意。从“深海声道”的特点看,它是不能人为控制的,所以B项推断属无中生有。C项推断是建立在“如果”想获得“某一”声道效应的假设之上的,依托第④自然段内容可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声道畅通”也在这个假设覆盖和允许的范围之内。D项首先错在强加因果,声波可以在深海声道中传播得很远,但从其特点来看并不能因此通过人力“完全可以建成环球深海声道”;其次错在曲解原意,声波可以在深海声道中传播得很远,量不意味着声波方向可控。)
   三、(12分)
   11.C(平素,向来)
   12.D(A认为/用;B代词,代水排、农器/代词,她;C助词,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的地方/……的事情;D介词“替”)
   13.A(④是杜诗为私事犯法 ⑤是皇帝的行为 ⑥是杜诗自谦)
   14.A(杜诗没有上报朝廷)
   四、(18分)
   15.(1)杜诗晓喻萧广,(但萧广)仍不悔改,于是杜诗击杀了萧广,回京后向光武帝奏报。
   (2)因为派宾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正巧因病去世。
   16.(1)示例:感情的激动往往比理性思索更迅速,人受外物感染,不能自己,把“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一打动人心的发现在末句点出,更近情理,更耐人寻味。
   (2)示例:戴诗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以景衬情,抒发浓烈乡思。
   17.①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千里澄江似练 征帆棹残阳里(有错别字、漏字、添字均不给分)
   五、(18分)
   18.(4分)将沉默的品质的内涵形象化,具体化,增强感染力,使读者可感可悟。(意思对即可。)
   19.(6分)人们被很多欲望驱使着在世俗社会中争名夺利;人们的思想被周围太多的诱惑包围而深陷其中;人们被已“高贵”起来的身份、地位主宰而不能与普通的朴实的人为伍。(一点2分)
   20.(4分)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踏实地工作,有耕耘,有收获,切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浮躁。
   21.(4分)B、D(B项中“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排斥和拒绝”这一说法不准确;D项中“因悲戚的歌子而喧闹的土地”与文意不符。)
   六、(12分)
   22.示例:①刘翔超越雅典选手,短跑刮起中国旋风。 ②刘翔打破跨栏垄断,奥运划定短跑格局。
   23.(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4.(1)那104条宝贵的生命在动荡的阿富汗意外地遭遇了不幸,他们随风远去了,令人想像不到的是中国的女博士在号称法律完备、高度尊重人权的国家被打被拘,据新华社会报道:
   (2)今天的消息实在让人不快,但下面还有让人喜悦的消息,这条消息也与外国人有关系,据《城市晚报》报道:
   七、(60分)
   评分标准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胃公正平和的美称。政权
   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性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去杀,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棨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后,杀死杨异等人,贼 兵终于被消灭,拜授为成皋县令,到任三年,建树的政绩尤其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性。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向来喜好推荐贤明的人,多次举荐知名之士,有清河的刘统和鲁阳长董崇等。先前,兵禁制度崇尚简约,只是用带有皇帝之印的书信发兵,没有虎符这样的信物,杜诗上疏说:“臣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也很谨慎小心的。原来的制度派遣军队,都用虎符。其它征调的事,只用拿着信件的使者罢了。兵符假如能够合在一起,就采取作为最重要的信物,以此来表明彰显国家的命令,保持国家的威严与重要地位。近来派遣军队,只用带有皇上之印的书信,有时还用皇上的诏命,如查有奸邪的人欺诈作伪,就无法发觉。我认为,军事正在兴起,叛乱的人没有消灭。从下面的郡国中征兵,应该慎重,可以确立虎符制度,来根绝奸诈产生的缘由。昔日魏国的公子无忌,威风令邻国倾倒,尚且借助兵符以此解了赵国之围,如果没有如姬的仇事,那末他的功绩也就不会显露。事情中有些虽然繁琐但不能省却,虽然浪费但不能停止,大概说的就是这个罢。”谏书递给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杜诗虽然在外做官,但是对朝廷竭尽衷心,直方敢谏,擅长出谋划策,随不同的事献给皇上。在任七年,政绩教化十分显著。十四年,因派门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正赶上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说,杜诗贫困没有土地住宅等产业,死了以后没有办丧事和埋葬的地方。皇上下令在郡邸办丧事,并赏赐一千匹绢。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08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哈尔滨十一中学20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0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月考试卷
黑龙江省西北地区普通高中2008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07年高三年级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哈尔滨第三中学2006—2007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2007年黑龙江哈尔滨第九中学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6-2007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黑龙江省大庆市2006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哈尔滨三中2006年五月高三年级月考检测试题
2006年黑龙江省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