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活解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22 |
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224001)
闻一多先生笔下的“死水”,究竟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这首先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社会。但这首诗的写作与发表情况比较复杂,所以一方面给读者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而同时也为读者的“再创造”或“二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为了便于学生“知人论世”,我在讲课的一开始就交代了这样的情况:1925年4月,留美学习即将归来前夕,在美国初创;1926年,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时,拿出来正式发表;1928年,结集出版,以一首诗的名字作为整个诗集的名字。
当教学程序进展到解读“死水”象征意义时,我让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
“1925年4月,《死水》初创于美国。作为一个华人,闻一多先生深受美国社会歧视,所以他对美国社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厌恶。于是,在他心目中,美国社会便如一潭死水一样,尽管看起来一片繁华,但本质上却十分腐朽。因此,我认为,‘死水’象征着外表繁华、内里腐朽的美国社会。”学生甲首先发言。
“你从《死水》的初创时间,看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说得非常好。可是,‘死水’难道仅有这层意义吗?”
学生乙站起来说:“1926年,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就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和珍等人因为徒手请愿而被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鲁迅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就设计到这个背景。闻一多在这时拿出来正式发表,他是不是要在自己的旧作中增加新的寄托,即象征粉饰太平而实质上腐败不堪的北洋军阀?”
他的话引来一片掌声。
“刚才两位同学结合《死水》初创时和发表时的不同背景来揭示‘死水’的象征意义。那么,到了1928年,闻一多先生把那么多的诗结为一个集子,为什么还偏以‘死水’命名呢?”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丙说道:“无疑,他把几年来创作的一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看作了‘死水’,于是它又泛化为一种生活处境——黑暗的中国现实。这说明,同一作品,作者也有可能增添或者改变它的意义,初创时是他的本意,而发表时又有新的寄托,结集时又表达了这一时期特殊的生活感受。”
对他的发言,大家都表示认同。
我顺势引导:“同学们,请你们想一下,难道仅仅是作者才拥有增添或者改变作品意义的权利吗?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不可以增添或者改变‘死水’的意义呢?”
讨论,然后学生丁举手发言:“我们完全可以增添或者改变它的意义。比如,一个课堂没有人发言,没有人积极参与,没有生气和活力,那么就是‘死水一潭’;又比如,一个学校,取消了体育活动、文娱活动,只知道要求学生学习,那么就是‘死水一潭’。这样,在我们当代人的心目中,‘死水’又有了更为抽象的含义——指一切丧失生机、生气、生命的环境。”
《死水》主题无限的可能性,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文学的多义性现象。最后我对此作了升华:“刚才大家讨论热烈,思维活跃,对‘死水’这一意象作了许多‘活’解。这道出了文学的一个规律:形象大于思想。为什么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哈姆雷特’是一个文学形象,它的内涵要比任何抽象的说明来得丰富。所以,我们经常说,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而即使作者自己,他也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他也有权利不断地寄托新的意义,给文章的意义带来新的可能。”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