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华威先生》教学案例的“述”与“评”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02


《华威先生》教学案例的“述”与“评”

前言


点评教学案例往往教者自教,评者自评,教与评之间是不通声气的。这样案例评析,固然客观公允,但有时不免隔靴搔痒。倘由教者自述得失,甘苦自知,按理是可行的,但教者囿于一己的实践和认识,又不免有“身在庐山”的局限,这就很需要有个“导游”从旁指点。鉴于此,这篇《华威先生》教学案例的分析试采用述评的形式:由教者自述教学意图,评者则从旁论其得失。“述”与“评”彼此沟通,望能相得益彰。

● 执教者:曹刚老师 △ 点评者:尹老师


卡片的策略

场景1:教学准备阶段学生制作自学卡片
时间(课前准备阶段)
学生
1、通过注悟方式研读课文。
2、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者个人资料,写作时代背景,作者自己的创作回顾和反思。)
3、完成三张自学卡片
a、 资料卡片——所收集信息的汇编。
b、 质疑卡片——质疑问题记录
c、 感悟卡片——研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注悟,选自己感受较深、有自己独特 理解的注悟,择其要点制成卡片内容中的一部分。
(注:课堂上与课后,学生还会生成新的学习卡片。)
教师:
阅读学生的自学卡片,略加批注修改,并做相关整理记录。

场景2:教学初始阶段,学生借助卡片交流收集的信息
时间(引入课题,信息交流阶段 0---4分钟)
师:今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张天翼先生为我们创造的一个艺术典型人物——华威先生。课前请同学们做了学案的前期准备工作,初步注悟课文,研读文章,收集资料,制作了自学卡片。同学们收集的那么多资料,老师都一一学习了,现在请大家先简要介绍一下你们已掌握的这些资料。
生1(读资料卡片):张天翼(1906~1985)祖籍湖南湘乡,现当代作家,早年当过小职员、记者和职员。1929年在鲁迅主编的《奔流》月刊上发表小说。抗战初期,张天翼发表了《速写三篇》,其中一篇就是《华威先生》,发表于1938年4月16日。
师:你看过老师对你的修改批注,你原来收集的资料很长,而现在就比较精炼,说明摘录资料要注意语言简洁,择其要点。
生2(读资料卡片):《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1952年第10期)

场景3:教学的第2环节,学生借助质疑卡片提出一些问题
时间(质疑交流阶段 5——8分钟)
师:同学们在课前制作学案时,提出了不少质疑,我们先介绍其中一部分问题。
(投影出示学生质疑卡片,部分学生做介绍)

场景4:教学的第3环节。学生借助卡片,并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介绍“华威先生”的“忙”
时间(交流课前自学成果阶段 8——13分钟)
师:同学们的自学卡片,我都学过了。老师发现你们都批注到一个字——“忙”!请你们翻阅一下自己的感悟卡片,结合课文,谈谈从哪些文句中可以感受到华威先生的“忙”。
学生看课前自学感悟卡片,反馈二、三例

△ 在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中,你融入了一个新元素----“卡片”。请问 你这是“设”的是什么“计”?

● 学习应重在一个过程,而自学卡片作为学案的辅助手段恰恰是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课前第一次产生的卡片是学生自学中去粗存精的内容记录,课上互动学习中产生的卡片比前者的领悟更简练、清晰、深入,课后的卡片记载了新任务学习的成果。
卡片又有三个优点:
① 学习任务指向明确,化整为零,步骤清晰,有助于建构知识。
② 尺幅有限,限制信息采集的量,无形中使学生要概括,归纳,处理信息。
③ 记录瞬间思维的火花与长久思考的轨迹,有助于学案的整理。

△ 如此说来,卡片是你设计的教学策略之一,但我又注意到你课前阅读并批注了学生所有的自学卡片,这些案头工作很辛苦,其用意何在?

● 的确,这正体现了我教师的角色定位。我首先是个学习者,课前上网主动收集信息,扩充自己的备课容量,并向学生收集的资料学习,批注他们的质疑与领悟,可以丰富自己的内涵。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与策略。

△ 有道理,你的案头工作既是一次“充电”,又是一次“火力侦察”,有助于考虑下面的教学难度是否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
迎接质疑挑战

场景5:质疑交流部分。
时间(质疑交流阶段 第5——8分钟)
师:同学们在课前制作学案时,提出了不少质疑,我们先介绍其中一部分问题。
(投影出示一些质疑卡片)
生1:华威先生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笑声)
生2:为什么华威先生总夹着公文包?
生3:华威先生总喊着时间不够用,可为什么每天会后忙着请人吃饭喝酒?
生4:华威先生真的忙吗?

时间(自学成果交流 第8分钟)
师:同学们的自学卡片,我都学过了。老师发现你们在质疑时都批注到一个字——“忙”!不妨先讨论一下这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请你们翻阅一下自己的自学卡片,结合课文,谈谈从哪些文句中可以感受到华威先生的“忙”。

时间(加深领悟阶段 第13分钟)
师:华威先生是如此之忙,作者对华威先生这个人持怎样的态度?是肯定赞赏,还是否定批判,不要简单回答,对这个问题,课前不少同学质疑到了,但理解还停留在浅层次上。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词句体现出作者对华威先生这个人所持的态度,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关的依据,把你的理解简要地批注在书上。

时间(加深领悟阶段 第30分钟)
师:请大家结合刚才所提到的时代背景(手指板书),深入地思考一下:华威先生到底在忙什么?

△ 学生课前做学案时,质疑了140多个问题,这种主动探究的热情很高。可到了你的课堂教学中成了三个,你变的什么戏法?

● 140个多问题若在课堂上一一作答,显得高耗低效,在保护学生探究质疑的热情的同时,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这又谈到了我课前对学生自学质疑卡片的批阅。课前我在灯下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点头称善,有时忍俊不禁,因为学生的质疑有层次差异,如邵逸轩同学质疑:“华威先生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文本尚未读懂,浮于表面,显得幼稚。宋欣毫同学质疑:“为什么华威先生总夹着公文包?” (从情节上质疑,但仍停留在浅层的理解)。徐颉祥同学质疑:“华威先生总喊着时间不够用,可为什么每天会后忙着请人吃饭喝酒?”(矛盾处质疑,理解向纵深发展) 。 陈喆同学质疑:“华威先生真的忙吗?”(有价值,触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向纵深)……凡此种种,教师对这140个问题的梳理,显得尤为重要。其一,对重复、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加以归类,提取出共性的问题,有价值的打上五角星。其二,为了使讨论有序,我又把共性问题由浅入深地排了序:“忙” 、“作者对他忙所持的态度”、“到底忙什么”这三个问题成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线。问题源自于学生,又返回于学生,形成了一个“最近发展区”。期间,教师的主导作用便在于归纳整理去粗存精,设置构建知识的坡度。使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

△ 如你所说,教师应是一个魔法师。学生提出的140多个问题是一堆“富矿”,面对“富矿”教师应学会一些“炼金术”。

导的艺术

场景6:师生互动学习
时间(加深理解阶段 13——28分钟)
师:华威先生是如此之忙,作者对华威先生这个人持怎样的态度?是肯定赞赏 ,还是否定批判,不要简单回答,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词句体现出作者对华威先生这个人所持的态度,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关的依据,把你的理解简要地批注在书上。
(学生6分钟自学讨论后反馈)
生1:“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24小时,救亡工作实在太多了”……等等一系列情节体现他的忙。联系下文:“华威先生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我喝了太多的汾酒……!”可见他的话自相矛盾。
师:你从文字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作者对华威先生所持的态度,他仅仅是这一天在喝酒吗?
生2:不是!文中写到“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办事,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 这些语言与他的举动是自相矛盾。表面上工作忙碌,实际上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师:你发言中“花天酒地”一词用得好,一语中的,有没有人持不同意见?
生3:有,华威太太每次遇到我总是替华威先生诉苦:“哎,他真苦死了,工作这么多,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在这种矛盾的情节中进一步揭示了他的虚伪。可见作者对他是持讽刺批评的态度。
师:这三位同学研读文章时,都注意了一些矛盾的情节,从字里行间中感悟到作者所持的态度,透过字面看本质,这是读文之法。
生4:文章第8节写道“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包。……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这段话属于外貌描写,刻画出华威先生官气十足的样子。可见作者对他的厌恶。
师:这一段外貌描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如漫画一般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丑恶的形象,妙趣横生!
生5:第14节写道:“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句子中“丰满”一词用得极为微妙。结合时代背景,当时处于抗战初期,民族危亡的时刻,他这张脸怎么会是“丰满”的?(全班大笑)可见,这些官僚都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与下文“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想照应。揭露了这些官僚腐朽的生活。
师:此所谓“一字寓褒贬”,这一笔法颇有意味,你不仅会读书更会思考,尤其是结合收集的信息,加深了理解。不过华威先生很谦虚你看文中明明写道“我不能当主席,我想推荐刘同志当主席。”这又如何理解?
生6:此大谬也!
(全班大笑)
师:静听高论!
(全班又笑)
生6:联系下文华威先生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脯:“唔唔唔。我知道。我知道。我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谈这件事。以后——你们凡是想到的工作计划,你们都可以到我家里去找我商量。”这系列情节可以看出他为争夺领导权费尽心机,自己表面上很谦虚“我不能当主席”,而实则指名推荐刘同志当主席做华威先生的代言人。“我想推荐刘同志当主席”中的“我想”可见华威先生这一提议实则是早有预谋。
师:文中反复强调了“我”,为了什么呢?
生7(替生6补充):“凡是”“到我家里去找我商量”“要是我不在家”“密司黄知道我的意见,她可以告诉你们”,句中反复出现一个“我”,可见表面上华威先生不当主席,但所有的工作决定都必须遵照他的意思办理,暗中通过当主席的刘同志来领导控制这个群众团体。“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脯”更可见他的凶狠、厉害。
师:是啊!作者从小处着笔,细节处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揭示他忙的本质——争夺领导权。这些文字很平淡,而在平淡中却彰显出张天翼先生的语言功力。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段话,读出我们对华威先生的鄙夷。
(还有更多其它学生在谈读后感悟)
……
师(小结):张天翼写华威先生用了很多令人钦佩的手法。作者怎样写他的假,他的虚伪呢?文中并没有直接点明(议论),而是用了一些自相矛盾、甚至夸张的手法,寥寥几笔像漫画似地勾勒出华威先生的形象。在矛盾的情节中,达到讽刺的目的——揭示他的虚伪。引发了我们对他的嘲笑,这笑声好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戳破了他华美外衣下的虚伪和丑恶。

△ 这一串互动式的问答讨论, 似行云流水, 似信手拈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神往。但我又很为你捏一把汗:万一不能取得默契, 万一“卡壳”了怎么办?

● 在这一点上我倒并不怎么担心,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在研读课文时,知识,智力,能力,情感的活动呈现一种网络交叉状态,发展和接通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东边不通西边通,高层不通低层通。“自相矛盾”、“虚伪”、“做作”、“官气十足”、“争权夺利”这种智慧火花的迸溅,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重要的一点是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他们智力活动的情境;引导他们驰聘智力,解决难题。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在必要处提供“接通点”,因势利导,同时热情鼓励,多予肯定,扶植学生的自信心。

△ 这样的互动式教学属开放型课堂,显得无拘无束。对此,不少老师无所适从,而且常常抱怨学生上课时“配合”不好,启而不发,你为何有此胆量?
● 这是客观事实。“因势利导”恰恰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教学功力之所在。这里的“因势”,就是说老师的“导”必须基于学生“读”的实际——学生阅读的基础、阅读的思维流程、阅读中出现的疑问等,这种“势”(情势、态势、趋势),就是导的出发点,课前学生所做的学案前期准备工作已形成了“势”。而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便是教师要识“势”课上顺势而导之,则师逸而功倍;。反之,必师劳而功半,甚至越导越糊涂,越导越乱。

△ 从你的教学实践看,你与学生的互动学习,往往左右逢渊,水乳交融,学生配合很好,看来“导”得很成功。

● 过奖了,但是“学生配合”这个说法我不同意。若是颠倒一下,改为“配合学生”,我想或许更准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最需要教师的“配合”,就像篮球教练教初学打篮球的人一样,递球不能用力太猛,他一旦接到了球,就必须掩护他,让他投篮;他投篮的那一刹那,教练就要设想,他可能投不中,赶快跑到篮下,准备抢篮板球,好再传给他……倘若要学生配合教师,那他永远也跟不上我的节奏,所以我考虑的是自己的教怎样配合学生的学。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策略。

△ 我同意你的看法,“因势”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利导”则是教师又一重要的策略,学案式探究性学习,正是一个发端于“势”,展开于善“导”,归结于学生发展的完整过程。

语文学科中的信息素养


场景7:指导学生处理信息
时间(引入课题,信息交流阶段 2---4分钟)
师:看来这些资料搜索途径多是来自于以下几个网站“中国文学网”“白鹿书院网站”“初中语文教学网”等等。都有用!有的帮助你了解张天翼先生,有的帮助你了解文章的出处。我们要理解《华威先生》这篇文章,这位同学所介绍的课外资料中哪一些是不能少的?
生:抗战初期,国民党,争夺领导权。
板书:抗战初期 国民党 争夺领导权
师:的确。丰仲彦同学从收集掌握的大量资料中,通过概括归纳,提取出创作背景,言简意赅,这份信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处理得好,有价值!可以摘引在学案中。

时间(加深领悟阶段 第21分钟)
生5:第14节写道:“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句子中“丰满”一词用得极为微妙。结合时代背景,当时处于抗战初期,民族危亡的时刻,他这张脸怎么会是“丰满”的?(全班大笑)可见,这些官僚都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与下文“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想照应。揭露了这些官僚腐朽的生活。
师:此所谓“一字寓褒贬”,这一笔法颇有意味,你不仅会读书更会思考,尤其是结合收集的信息,加深了理解。

时间(加深领悟阶段 第30分钟)
师:请大家结合刚才所提到的时代背景(手指板书),同桌讨论:华威先生到底在忙什么?
生:华威先生每次到会都反复强调一个领导中心,联系收集的时代背景的材料,在抗战时期,就是国民党蒋介石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实质是为国民党争夺领导权。
师:(点评)你对收集的这段时代背景资料处理得很好,为你所用,你把它结合课文的内容,加深了理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华威先生忙的实质——争夺领导权。

△ 本次教学,你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
● 其实课前学生已上网收集了相关的信息,并在自学卡片上做了信息汇编,在此基础上,才进入互动学习阶段。课堂上重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课后学生制作的学案又将在网上发布,师生互评。可以说,这堂课从网络而来又回到网络上去,学习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源自于网络,无形中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计算机在后台支持这堂语文课。但从课堂上看计算机的存在形式是隐性的,但又不可缺少。

△ 你能谈 一下《华威先生》这堂课收集资料的必要性吗?
● 张天翼创作《华威先生》,于30年代,这篇作品有一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塑造了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官僚形象,但又采用了讽刺的笔法,文中作者不着一字议论,其好恶渗透在字里行间,时隔70年后的今天,学生如果脱离历史时代背景,孤立地阅读这篇小说,就很难准确地领悟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上网搜集资料显得尤为重要,指导学生处理资料,也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收集的资料应侧重于作者个人资料,写作时代背景、作者自己的创作回顾和反思等。

△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上网搜集下载资料已不成为难题,但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学生往往只会简单的“复制”“粘贴”堆砌材料,资料没有真真做到为“我”所用,好比“拉到篮里都是菜”,你是如何指导学生从语文学科角度处理信息?

● 学习处理信息,是个教学的难点,本堂课上学生二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处理信息。
(1) 交流信息,通过概括归纳,择其要点,提取有助理解课文的关键信息。
场景①(教学第2---4分钟)中丰仲彦同学的发言正是从收集的资料中,通过概括归纳,提取出创作背景,“抗战初期、国民党、争夺领导权”,这几个关键词,言简意骇,这份信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处理得好,有价值!可以摘引在学案中。
(2) 结合时代背景,与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领悟“作者对华威先生忙所持态度”及“他到底忙什么?”场景③(教学第30分钟)中,周文光的感悟。对收集的这段时代背景资料处理得很好,为他所用,并把他结合课文的内容,加深了理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华威先生忙的实质——为国民党争夺权。
这种训练,非一朝一夕之功,这种能力是一种“默会知识”,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正确引导,长时间训练,(例如在日常的学案式语文学习中,《白杨礼赞》、《林中之冬》、《小石潭记》等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处理信息。)
这一教学策略是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意识,而方法上应善于捕捉这些点滴教学机会,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恰恰是将来他们在信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以读为本


场景8:朗读指导
时间:(交流自学成果阶段,课堂时间第9分钟。)
师指导学生朗读文章的3~7节,从华威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情中感受他的“忙”
(形式是自由读、指名读、集体朗读)。

时间(交流自学成果阶段,课堂时间第11分钟。)
师指导刘晓扬同学朗读课文第13节,“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24小时,救亡工作实在太多了。”并请该学生对自己的朗读作评价,第一次,刘晓扬同学给了自己60分。老师鼓励他读第二次,他有很大的进步,但很谦虚地给了自己61分,引来全班同学的笑声。接着刘晓扬推荐宋欣豪同学给全班作朗读示范,读得很好。

时间(加深领悟阶段,课堂时间第27分钟。)
师指导蔡益超、周瀛同学朗读课文第2节,“天翼兄,你真是!”他说,“为什么一定要个“先生”呢。你应当叫我“威弟”,再不然叫我阿威。” 并朗读课文第75节华威先生把雪茄一摔,狠命地在案上捶了一拳:Dung!“混蛋!”他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你们小心!你们,哼,你们!你们!”他倒到了沙发上,嘴巴痛苦地抽得歪着,“妈的!这个这个——你们青年……”这两个学生注意了朗读语气的对比与差异,读得声情并茂,周瀛同学边读边捶了桌子一拳,引来听课老师的掌声。老师点评到:张天翼先生描绘人物形神兼备,你们二位用朗读把华威先生这个人物塑造的淋漓尽致,真棒!
(类似的朗读指导还有很多次)

△ 在网络课广为普及的今天,语文课堂中却缺失了朗朗的读书声。听你的课,总发现你不遗余力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这一策略,其价值何在?

● 学语文是一个范文语言的内化过程。根据我们的实践认识,只有通过读,才能帮助学生内化范文的语言。教师要在读顺、读懂、读得有感情上下工夫;学生应在多读、熟读的过程中领悟语言材料。读顺、读懂、读得有感情了,也就是对范文语言感受、理解、内化了。

△ 瞧,周瀛同学读得很有感情,而且极为投入。
● 读,就要读好,读好就是一种“美读”。“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与作者当时的心灵相通,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要创造读的条件,组织学生边听、边读、边悟,在感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美读,而美读又是对感悟的升华。

△ 看来这一境界的实现,对学生来说则是一种自我表现,一种美的再创造。也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在网络技术引入语文课堂的同时,美读仍不可缺失。

教是为了不教——学案的终极关怀


△ 你这堂课,初看起来似乎是随意挥洒,细细品味,却又有一定的章法,
请你亮亮设计的“底”。

● 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实际,结合学案式教学策略,安排了三个高潮:
1) 请学生交流息,介绍华威先生的忙;
2) 研读文章,感悟作者对华威先生所持的态度;
3)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华威先生忙的实质;
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波澜迭起。我的主观意图是:使教学节奏显得简洁明快,突出主干,疏密相间,时有高潮,以求能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情感发展的规律,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最大的发挥。

△ 看来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的确能使学生聪明起来。

● 更重要的是,它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平台。作战要控制制高点,而我们的最终目标:就学生的角度说,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学案这个学习平台,“从阅读中学会阅读”。就教师角度而言,就是牢牢盯住“教会学生读书”。教师着眼于“会教”,学生致力于“会学”,网络为师生之间合作学习提供了环境支撑,所以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的学习者,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的评价者。

△ 最终“教是为了不教”,因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渐渐地“学会”、“会学”、“乐学”。这就是学案的终极关怀!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华威先生》ppt课件1
《华威先生》学习要点
《华威先生》读后感
《华威先生》学案
《华威先生》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