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短诗在行文和构思上的特点。
2.感悟五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
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2.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学生活动设计
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几位诗人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2.能以诵读的方式把握住诗意、诗情并有效地传达给听众。
3.了解五首短诗的艺术特点。
二、作者简介。
1.卞之琳(1910—2001),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评论家,教授。江苏海门人,长期在大学任教并搞文学研究工作。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诗前期多表现忧郁的感情和哲理,诗风奇特。后期诗风大变,开始歌唱人民的斗争和生活。
2.郑愁予(1933- ),原名郑文韬,台湾诗人。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1955)、《衣钵》(1966)、《燕人行》(1980)、《寂寞的人坐着看花》(1993)。
3.保尔·福尔生于一八七二年二月一日,比梵乐希小三个月,被称为“象征派的诗王”。他的诗集共有三十二卷之多,有名的《法兰西短歌集》,便是包含了他全部作品的总集。他在从一九0五至一九一四这十年间主编《诗与散文》之前,主要地是一个剧场老板、剧作家、象征主义演剧运动者。他很早就活跃于巴黎的戏剧界了。一八九0年,他创办了一个“艺术剧场”,上演梅特林克和马拉美等象征派的诗的戏曲,对抗当时的“自由剧场”之自然主义,在一般人认为此类戏曲不可能上演的议论纷纷之下,他终于获得了可惊异的成功。一九一二年,当莱昂·帝尔(LeonDierx)死后,他获得了“诗王”这个光荣的称号。
4.庞德(1885~1972)美国诗人、评论家。1885年生于美国的爱达荷州。庞德一生的著述颇多,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文学评论文章。他的早期诗歌遵循意象派的理论,用准确、鲜明、含蓄的意象来表达事物,文字简洁,通俗上口,并富有流畅的音乐美。他的某些诗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讽刺了西方社会中商品化倾向和市侩气息对文艺的侵蚀,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险恶境遇。不过,他的诗也有内容空泛、一味追求形式和个人色彩太浓的缺点。
三、朗读这五首短诗。
可在班内或几个同学一组进行朗读比赛。
四、重点分析《断章》和《错误》,让学生体味另外三首诗的意象,提高对诗歌的领悟能力。
(一)《断章》赏析。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全诗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也没有一句复杂的句式,写得明白如话。字面上是不难懂的。但细细品味,又好像不能全懂,越想越觉得它的含义很多。李健吾认为它是在“装饰”二字上做诗,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其中蕴含着无可奈何的悲哀情怀。诗人本人不同意这种评解,明确地表白“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后李健吾则又说这两种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答〈鱼目集〉作者》)
《断章》写了两组意象。一组是:当你站在桥上把周围一切活动当成风景来看的时候,楼上的人又把你当作风景的一部分来观赏;又一组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整个儿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的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通过这两组相关联的意象,诗人表达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成为风景之一部而被别人观赏,这是相对;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而这一切又可能成为他人梦境的装饰,这也是相对。由是抒发了诗人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明白了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平衡的关系,人就不应该再有怨尤。这里我们可以猜测,诗人早年很可能是通过艾略特受到了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布拉德雷的影响,按照布拉德雷的观点,“绝对”是在无数的“相对”中呈现的。这一点又只能是在现象的陈列中直接悟到,也许(断章)正好形象地反映了这一观点。
当然此诗表现的本是抽象的观念,但它不是直接陈述和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间接地将诗意加以表现。它运用了类似修辞上的“顶针”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并不晦涩。加之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的复现,更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它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如诗人自云的“冷淡盖深挚”。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客观化为一种色彩、音响、图形,以客观象征主观,使之达到加深而又内敛的效果,正如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说的:“我写诗,……却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诗人还采用了西方诗歌常用的抱韵(abba),在诗艺上不但继承了中国诗歌注重意境的传统,又呈现出西方一路诗的着重暗示性,使诗作含蓄深沉。
二、《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诗素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可以说清新婉约,绮思无穷,如这一首诗便是这样。此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著的爱情,意境优美而深婉,显示的正是婉约之美的美学特色。
诗的头两行,首句六个字,次句十五个字,是短句与长句的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而“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更觉音韵谐美。同时,这两句诗在全体的分段中又低两格排列,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第二段第一行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与第四行“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中间隔了两行,与传统诗歌中隔句对的句法暗合。此外,“不来”、“不飞”、“不响”、“不揭”这些否定句式,又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呼应重复,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性,又有助于音调的和谐。在这一节诗中,有两个比喻写思妇的心:“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比喻的新颖巧妙自不待言,“小小的”两次叠词重复也轻倩柔美,原句本来应该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与“紧掩”这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婉曲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最后一节“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点明了诗题和全诗的抒情视角,同时也显示了郑愁予的诗歌与二、三十年代新诗的渊源。何其芳作于三十年代的《花环》一诗,末句是“你有更美丽的夭亡”,郑愁予的名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一矛盾诗语,想必是从何其芳的诗脱胎出来。
(三)就另外三首短诗展开讨论,提高对诗歌的领悟能力。
布置作业
一、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二、从另外三首短诗中任选一首,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