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兵车行》教案7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23


      兵车行 
盐城中学:梁春霞 

1.    导入: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但《长恨歌》中有这样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姊妹弟兄皆烈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是受到杨贵妃的影响,认为生女子可以嫁给皇亲贵族,可以光门户) 

杜甫在《兵车行》里也有类似的感叹——信是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那么杜甫文中的这种怪异思想的根源是什么呢) 

2.     “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而“诗圣”杜甫无疑是一千多年前最伟大而痛苦的灵魂。当个人的理想支离破碎,生活颠沛流离之时,诗人把忧虑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民的苦难,因此,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兵车行》就是诗人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作品。 
3.    请同学回忆作者: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 

4.【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5.让我们首先通过诵读来领略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和抒发的感情吧(   范读  ) 

同学们从我朗读的语速、语调中捕捉到诗人灌注诗中的感情基调了吗? 
(生2:  一种悲凉、绝望和无奈。) 
师 :   好,诗人对百姓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那还有别的感情吗? 
(生3:  还有一种对统治者的愤怒、怨恨之情。) 
师 :   很好,同学们已经把握了全篇的感情基调,有怨恨也有愤怒,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怨愤之情。那么,这种“怨愤”之情是怎样贯穿全诗的呢?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看看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节) 
师 :   大家读得很整齐,基本节奏都把握了。那么这一节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一幅送别图) 
师 :   感觉怎么样呢? 
(生4:  悲惨凄凉) 

师 :   好,诗人一开篇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催人泪下的“惨别图”。在这一个场面描写中,你认为哪些字需要重读呢?也就是哪些字表现力最强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这不是出征的威武之师,而是无可奈何的悲怨之行。本马行人虽然众多,但叠用两个批声之词,“辚辚”、“萧萧”渲染出一种悲凉之意。) 


(生5:  我认为“耶娘妻子走相送”的“走”字应该重读,“走”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可以很形象地展现出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会成永别的复杂心情。) 
师 :   很好,体会细腻。“走”字表现了爹娘妻儿奔走相送,依依不舍的情景,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朝廷征召的紧急。 

(生6:  我认为“尘埃不见咸阳桥”的“不见”应该重读,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尘埃漫天,几乎遮蔽咸阳桥的情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被征发的人之多,还有送行的人之多。) 
师 :   好,由“不见”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生7:  还有“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干”字,“干”是“冲”的意思,表现了百姓们哭声之大、之凄惨。) 
师 :   由这个“干”字我们似乎能看到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同学们的体会都很不错。 
         
杜甫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那我们就来有感情地再读一遍,注意该重读的字一定要重读。 
(学生齐读) 

师 :  比第一遍读得更好了。诗人开篇就给我们生动地描述了一幅惨别图,把感情寓于记叙之中。那么,这种场面描写在诗歌的结尾也有,请大家找找是哪几句。 
(生8: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师:    这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哪位同学能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大家要尽量地展开想象。 
(生9:  地点在青海的古战场,天气阴沉,还下着蒙蒙的细雨,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白骨累累,还不时地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师 :   说得非常好,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恐怖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那我们一样为这幅图画取一个名字,什么图画呢? 
(生10: 白骨图。) 
(生11: 冤鬼图。) 

师 :   都不错。不过既然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着重突出了哭声,我们不如改为“鬼哭图”。 

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鬼哭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哭声!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哭,哀怨凄厉。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诗歌第二段找出三个字和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生12:  造成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点行频”,关键字”频”写出战争之多,朝廷频繁地征召百姓们去边疆打仗。这和第一小节征兵图,惨别图形成吻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频繁的战事发生在“边庭”,不是保卫疆土,而是为了“开边”,即用武力扩张疆土。这种扩张的战争,虽然伤亡惨重——“流血成海水”,但君王开边之意犹“未已”,仗还继续打下去。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 

师 :   正是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不断征召百姓去边疆服役,导致百姓们家破人亡。那么我们来一起朗读诗歌的主体部分,由老师领读第一句,男生读“或从十五北防河”到“武皇开边意未已”,女生读“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到“被驱不异犬与鸡”,再齐读“长者虽有问”到“生男埋没随百草”。 
(合作朗读主体部分) 
师 :    那么从结构和内容上看,这一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都写了什么呢? 
(生13: 分为三层,首先写边疆连年征战,少年被征召去打仗; 
第二层写连年征召和战争给百姓造成的灾难; 
最后具体地写了人们宁可生女孩也不愿生男孩战死边疆。) 
师 :   好,这三个层次概括地很准确。那么“点行频”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通过哪些语言来表现的呢?请同学们就你感触最深的诗句进行赏析。 

(生:“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或从“与”便至”,“去时”与“归来”,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 

(生14: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禾生垅亩无东西”,生活无着,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 

(生答:“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伤亡如此惨重、生产如此荒废,“山东”已无兵可征,皇上依然一意孤行,征调秦地(关西)士卒。这些士兵能够耐苦战,但“被驱不异犬与鸡”,根本不把人当人,士卒与鸡犬没有什么不同。寓怨愤于嗟叹之中,全段于叙事之中情感浓郁。) 

(生答: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岁从何出?写秦兵家庭遇到的困难。到了“今年冬”,仗继续打;农事依然无人照料,可是“县官(朝廷)急索租”,一个“急”字,索租不问百姓死活之嘴脸毕现!“租税从何出”没有人生产,何来租米?) 

由此于是有了人生的感叹:“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16: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中国一向重男轻女,可是由于战争,男丁大量死亡,这里百姓却宁愿生女孩,这种反常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严重摧残。) 
师 :    三位同学都分析地很精当,把“点行频”对百姓带来的灾难从物质生活到精神变化都剖析到了,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诗歌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哭声,诗人借此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在透析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回到诵读的训练中来 
听读、诵读点拨:  
         (1) 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 
         (2) 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下面就让我们踏着杜甫的思想足迹,再次诵读全文!  


拓展:试将这首诗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释见《语文读本》第三册)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懂得,读诗也要学习领略诗人的风格以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这两首诗都描写人民的苦难,但创作方法截然不同,可比性较强,但要求应适当放宽,学生能说出一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像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杜诗写人民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此外,李白让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结束语: 
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战车、嘶嘶战马碾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凝固在历史的画廊上。然而,历史虽已成为过去,悲剧却仍在重演,即使在现代社会流血事件仍时有发生。无论是穿越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惊天血雨,还是笼罩在现代社会的战争阴云,都无法遮挡和平的阳光,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就让伤痛成为过去,让战争成为记忆,让诗人笔下的“人哭”“鬼哭”永远成为历史吧! 
人民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态度是不同的。就唐代来说,在反抗异族入侵的战争中,边防将士曾发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誓言;在平定国内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也出现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杜甫《新婚别》)那种妻子勉励丈夫努力作战的动人情景。但对于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扩边战争,人民是反对的,所以出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惨情景。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兵车行》pptx课件(16页)
《兵车行》学案3
《兵车行》改写成七言诗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小石潭记》基础检测
杜甫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兵车行》诗词鉴赏
《兵车行》教案13
《兵车行》ppt课件15
《兵车行》教学设计12
《兵车行》教案11
《兵车行》ppt课件14
《兵车行》能力训练
《兵车行》ppt课件13
《兵车行》说课稿
《兵车行》赏析
《兵车行》高中mp3音频朗读
《兵车行》同步练习(二)
《兵车行》同步练习(一)
杜甫《兵车行》诗歌鉴赏
《兵车行》教学实录
河大版《兵车行》ppt课件12
《兵车行》教案10
《兵车行》教案9
《兵车行》教案8
《兵车行》教案6
《兵车行》教案5
《兵车行》教案4
《兵车行》译文
《兵车行》随堂练习(无答案)
《兵车行》图片素材(3张)
《兵车行》ppt课件11
《兵车行》ppt课件10
《兵车行》练习
《兵车行》能力提高训练
《兵车行》ppt课件9
《兵车行》能力训练
《兵车行》解题指导
《兵车行》备课笔记
《兵车行》ppt课件8
《兵车行》ppt课件7
《兵车行》教案3
《兵车行》解题指导
《兵车行》教案2
《兵车行》flash课件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