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重庆市 >>
重庆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2-24


重庆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
   语 文 2006.12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恫吓(xià) 身陷囹圄(yǔ) 沆瀣一气(hàng) 量体裁衣(liáng)
   B.告罄(xīng) 云谲波诡(yú) 心广体胖(pán) 徇情枉法(xùn)
   C.攻讦(jié) 风驰电掣(zhì) 嗜酒成癖(pǐ) 缄口不语(jiān)
   D.聒噪(kuó) 呷一口酒(jiā) 百舸争流(gě) 酩酊大醉(dǐn)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编纂 英雄辈出 后世之师 备尝坚辛 民生凋敝
   B.对峙 罄竹难书 伏案疾书 入不敷出 蜂涌而上
   C.稻秆 举步惟艰 卑躬曲膝 委曲求全 良晨美景
   D.坐镇 披肝历胆 声名鹊起 无精打采 万事具备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每位同学都要善于为自己今后的事业成功搭建平台;平台是什么?是知识;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得要处心积虑地积攒知识。
   B.每个人心中都打一支希望的蜡烛。在风雨如晦的夜晚,当你忧伤、气馁,甚至感到有些绝望时,不妨激活自己,点亮心烛。黑暗消失了,留下来的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C.在此之前,朝鲜始终坚持朝美双边会谈,拒绝日、韩参加,而美国始终拒绝同朝鲜进行单独会谈,双方僵持不下,一时箭在弦上。
   D.《狼图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灿烂的存在。作者笔下的草原狼,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这部书堪称为一部力透纸背的大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建设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能够明显改善对热带气旋或台风登陆位置及强度预报的准确性,尤其对中小尺度的灾害性天气能进行有效监测。
   B.我们平时写文章感到思路不顺畅,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把所有的事物孤立起来,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
   C.疫情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陷入文明的深度和退出的难度,从而有可能使我们感知到技术与文明的局限。
   D.倡导并鼓励多写多演现代戏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否则,拿不出新的作品来,就难于抵制一些不健康的甚至低级庸俗的东西。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建筑审美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为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保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成、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严肃……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时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样式、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的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整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5.第二段中加点的“某些特定的内容”指的是
   A.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的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容。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主观因素。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特点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B.第二段画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表明人们对建筑的感受是具体的。
   C.文章结尾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学法则入手来研究建筑美学。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7.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美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始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把研究建筑美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将对建筑设计产生有利影响。
   C.建筑美感终究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李成字咸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
   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笔力因是大进。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尝有显人孙氏知成善画得名,故贻书招之。成得书且愤且叹曰:“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此戴逵之所以碎琴也。”却其使不应。孙忿之,阴以贿厚原营丘之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不逾时而果得数图以归。未几成随郡计赴春官较艺,而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成乃见前之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晚年好游江湖间,终于淮阳逆旅。子觉以经术知名,践历馆阁。孙宥尝为天章阁待制,君京,故出金帛以购成之所画甚多,悉归而藏之。自成殁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所同焉。或云又兼善画龙水,亦奇绝也。但所长在于山水之间,故不称云。
   (选自《宣和画谱》,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 偶:遇,遇时
   B.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 名:称名字
   C.而成漫不省也 漫:怠慢
   D.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所同焉 信:确实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十有一月耳
   C.但所长在于山水之间,故不称云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成“寓兴于画”“初非求售”的一项是
   ①所画山林、薮泽……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②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③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己
   ④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
   ⑤成乃见前之所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
   ⑥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成本是唐朝皇族后代,家道中落,还能以儒家道德自守,文章写得不同凡响,磊落有大志,不屑于结交权贵,才纵情于诗酒和画画之中。
   B.李成画山水如同唐诗人孟郊鸣唱于诗歌,像书法家张旭颠倒狂放纵飘逸于狂草。在当时凡谈论山水画的人,都必定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人。
   C.李成以善画得名,当时的王公贵戚很多都想用高价购买他的画,但他却认为自己画画是为了个人身心自娱,不是用来赚钱谋利,所以不理会他们求购的恳请。
   D.李成死后,他的画更加难得,有些人摹仿他的画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甚至可以蒙蔽世人,这从侧面也说明了人们对他画的爱慕和认同。
  
   第Ⅱ卷 共117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3分)
   译文:
   (2)尝有显人孙氏知成善画得名,故贻书招之。(3分)
   译文:
   (3)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2分)
   译文: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小题。(6分)
   除夜宿石有关当局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4分)
   (1)《阿Q正传》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副镌》时,署名是 。
   (2)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杜甫《兵车行》)
   (3)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司马迁《屈原列传》)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草木有本心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的一边,不再被“用”。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春来草自青;它放任——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代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想想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
   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
   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误的。
   一来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
   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的企图,这样自然就避免了厄运。
   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的悲惨。
   在无用中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内在的九百九十九种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
   生命是一种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15.文中“废品”和“无用之物”各有怎样的特点?(6分)
   答:废品: (2分)
   无用之物: (4分)
   16.“本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17.请概括出作者喜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的理由。(4分)
   答:
   18.如何理解文中的“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2分)你怎样评价文中作者对成功的看法?(4分)
   答:(1)
   (2)
   19.“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20.一位出租车公司的老板要创办一家房地产公司,她特意请自己的中学语文教师为新公司命名。老师接到这个任务后,将其命名为“易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请分要点说明“易安”这一名称蕴含的意义。(4分)
   答:
   2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要点,不超过15个字。(4分)
   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神奇的“天路”正成为海内外媒体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的战场。“每天要求采访的电话络绎不绝,人手少的时候接都接不过来。”驻扎在拉萨西藏宾馆的铁道部工作人员说。新华社地青海格尔木和西藏分别设立了采编平台,抽调近120名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在一线进行文字、图片、音视频报道。据了解,除了铁路部门确认的600名媒体记者外,云集在青藏铁路沿线的国内外其它媒体记者也超过了400人。一场争夺观众、读者、网民眼球的新闻大战已经开始。
   答: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香港迪斯尼乐园2005年9月12日正式迎接游客,它是继日本之后亚洲第二个、全球第五个迪斯尼乐园。开业前,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旅游热点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1)您有前往香港迪斯尼乐园的打算吗?
   有,马上去 正在考虑,可能会去 尚未考虑 不去,没兴趣
   19% 29% 36% 16%
  
  
   (2)影响您光顾乐园的最大园素是
   门票价格 人流拥挤程度 乐园设施 出入境手续是否简便
   41% 16% 29% 14%
   请你整合以下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给乐园管理层提出合理建议。
   结论: (4分)
   建议: (2分)
   23.在下列材料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3分)
   2007年的重庆足球会是何等模样 ① 这是一个人人都关心但人人都没有答案的问题。尹老板豪言一掷 ② 力帆将继续搞足球 ③ 一度在哀鸿遍野时激起了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越来越多看似不妙的迹象,任谁也看不清 ④ 力帆大旗的继续,对重庆足球究竟是一次重生 ⑤ 还是悲剧的延续 ⑥
  
   七、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之塔中,当风暴袭来,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重庆市字水中学2008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重庆市2008年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高2008年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2007年高考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卷(第二次)
重庆市巴南区2006—2007年上期高三(三次)月考试题
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月考试题
重庆市部分区县2006级4月份高考模拟试卷
2006年重庆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试题
重庆市万州区高三2006年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2005─2006学年度上期重庆市部分中学高三联考题(二次)
2006年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第一次)
重庆市七校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05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语文考试(第二次)
2005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语文考试(第一次)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