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广西 >>
南宁市第三十五中200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4-11


南宁市第三十五中200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试卷(2006.9)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第二部分前面设置的选择题答题处。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佝偻(gōu) 伛偻(yǔ) 蜷缩(quán) 缠绵缱绻(quǎn) 
   B.槐树 (huái) 玫瑰 (guì) 憧憬(chōng) 人影幢幢(chuáng)
   C.请柬 (jiàn) 谏诤 (jiàn) 嗫嚅(rú) 相濡以沫(rú)
   D.市场(cháng) 畅快(chàng) 楔子(xiē) 锲而不舍(q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裱糊 哈蜜瓜 轻歌曼舞 绿草如茵
   B.绿阴 肖像画 心无旁骛 绿树成荫
   C.树阴 侃大山 名门望族 自负赢亏
   D.荫凉 出洋相 计日成功 源远流长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熟语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我天天批阅语文作业,纠正错别字,修改病句,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喜欢咬文嚼字的习惯。
   B.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体党员只有当面锣对面鼓,不拐弯抹角,不绕圈子,敢讲问题,触及灵魂,才能有力地保证教育活动的实效。
   C.尽管\'三个代表\'深入人心,可有些干部下车伊始,还不了解情况就乱发号施令。
   D.尽管对方是自己的老师,但他并没有退避三舍,而是坚决把自己的不同看法提了出来,老师对他坚持真理的做法表示赞许。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不少设计师只在乎技术精熟,却对设计缺少深刻理解,雕琢过度,缺乏艺术格调,远远谈不上平面设计中真正的“创意”。
   B.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不论王公贵族、学术泰斗,和奴隶百姓、瘪三小偷,都得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谁都不能垄断。
   C.我们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
   D.作为一个厂长,你把工人们提出来的建议应该认真考虑一遍,怎能看也不看,就束之高阁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O题。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和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渡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5.4)
   5.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B.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态。
   C.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D.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各方,运筹得当,协调发展。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稳定的持久的独立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
   B.经济发展快速迅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整个社会必然发展和谐。
   C.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D.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每个社会必然要经历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7.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的奋斗目际。\'小康社会\'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B.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理想。
   C.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即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D.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③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释】①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苏轼表兄。筼筜(yún dāng),竹名,茎粗,杆长,节大。陕西洋州西北五里谷中产此竹,因名筼筜谷。②蜩(tiáo)腹蛇蚹(fù):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蜩,古书上指蝉。蚹,蛇腹下代足爬行的横鳞。③箨
   (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②窥父不在,窃发盆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1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元代卢挚的小曲,回答问题。(9分)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1)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他创造的意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曲的前两句显然化用了名人名篇中的名句,请指出其出处。(4分)
   答:\'挂绝\'句出自 的《         》;\'落残\'句出自 的《      》。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边庭流血成海水,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杜甫《兵车行》)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曹操《短歌行》)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                 。(王勃《滕王阁序》)
   
   (五)文学作品阅读(21分)
   (1)父亲是3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一点。\'
   (2)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3)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待:\'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4)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5)\'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6)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7)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了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待,又揣了回去。
   (8)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9)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10)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
   15.(1).第1段中"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表明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第1段中\'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表明父亲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6.第3段\'妻\'的\'交代\'运用了句式简短的排比句,表现了\'妻\'当时什么样的心理状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4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中的\'贴身\'两个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9.补写文字,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信息。(不超过30个字)(3分)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
   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愿意是什么。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答: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夏日,某大型商场为方便顾客,在出口处准备了100把便民伞,无偿提供给未带雨具的顾客应急使用。请你在悬挂伞具的墙上拟写两句话,以提示顾客用后及时送还,要求每句话不少于5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的句子用到两组对立的词语,仿照这种形式并重新立意写一个句子。(6分)
      动物园里的动物常常如家中的孩子一样听话,家中的孩子有时却像动物园的动物一样反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人,不事张扬,默默地做着一些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他们普通得象一个音阶、一个符号。他们不是黄钟大吕,可是他们能为这个社会谱写出最恢弘激昂的乐章。 这种人过街一定要找\'斑马线\',这种人会拿着垃圾走过好几百米去找垃圾桶,这种人看到路上有香蕉皮总会把它捡起来,这种人在公众场合吐痰的时候总是吐在纸巾上......在纷乱的大街上,他们显得如此扎眼、\'迂腐\',可他们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们不是鲜艳的让人艳羡的油漆,也不是挑大梁的钢筋,他们或许是混凝土中的那些石块、沙砾,有棱有角,可他们用他们的坚硬--\'执著\',撑起了我们的大厦,他们是我们社会精神的基石。
   同学们,你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令你肃然起敬的普通人?请你以“令我尊敬的普通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南宁市第三十五中200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A.(B.瑰 gui C.柬 jiǎn D.场chǎng)
   2.B.(A.哈蜜瓜--哈密瓜C.自负赢亏--自负盈亏D.计日成功--计日程功)
   3.A.(A长此以往用于将来时态。B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商谈、争论或交换意见。C下车伊始:指官员刚刚到任。D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对方较高低或表示回避。)
   4.C(A项“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句子缺主语;B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和”改为“还是”;D 项语序不当,将“应该”调至“把”前。)
   5.A(所理解的是\'社会\') 
   6.C(A\'独立\'有误;忽略了社会结构渚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B与第四段第一句比对;D与最后一段的观点矛盾)
   7.C(\'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有误,依据原文应是\'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8.B(大概,大致)
   9.B(B项“蹑”① “踩”,②“跟踪,追随”;A项“与” 都是 “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 都是 “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 都是 “打开”的意思)
   10.A(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11.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12.①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②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③而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13.(7分)
   (1)船上。阔大。恬适的秋天感受。 (2)李白、《蜀道难》。王勃、《滕王阁序》
   14.(1)武皇开边意未已 千村万落生荆杞(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15.(1)衣着的破旧,生活的困苦
   (2)、因为自己对城里生活陌生而给儿子一家带来麻烦感到不安和在不在儿子这里住下去的反复思考。
   16.对父亲的鄙弃和厌恶
   17.肖像描写 表达了父亲勤劳朴实的性格,更为父亲要离开儿子的家这一情节做了铺垫。
   18.贴身表示和身体接触的地方,如果删去,父亲从衣兜里拿出钱,就不能表现父亲对钱的爱护以及钱对父亲的意义,而原句恰恰表现出父亲的钱来之不易,是通过他的辛勤劳动积攒下来的。
   19.作家不但要写自己感兴趣(愿意写)的东西,而且要有严肃的责任感。(\'愿意写\'与\'有严肃的责任感\'是两个要点,句子以递进关系为佳)
   20.(6分)雨天伴君去,晴日盼君归
   逢雨天敬供各位无偿暂用,须晴日热盼诸君原物璧还
   (字数相等、结构相近、礼貌得体而又不失必要的提醒三个答题要点,每个要点3分)
   21.参考答案:
   (1)天空的星星常常如地上的人群一般拥挤,地上的人们有时像天空的星星一样疏远。
   (2)江河的水常常如世间的人一般平静,世间的人有时像江河的水一样咆哮。
   (3)奔腾的浪花常常如胜利的人们一样欢快,胜利的人们有时却像奔腾的浪花一样浮躁。
   (4)电影里的剧情常常像现实中的生活一样真实,现实中的生活有时却像电影里的剧情一样离奇。
   (5)森林里的动物常常如世上的人们一般相依为命,世上的人们有时却像森林里的动物一样自相残杀。
   (6)森林中的野兽常常像城市中的人一般温文尔雅,城市中的人有时却像森林中的野兽一样粗鲁野莽。
   (7)水中的月亮常常如地上的事物一般真实,地上的事物有时却像水中的月亮一样虚幻。
   (8)辽阔的大海常常如人们的心灵一样平静,人们的心灵有时却像辽阔的大海一般波涛汹涌。
   (9)深秋的落叶常常如迟暮的人们一样凄凉,迟暮的人们有时却像深秋的落叶一般辉煌。
   
   
   古文翻译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教给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名丁的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名扁的轮匠,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有口才是有口才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的《祭桥公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而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届广西贵港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西南宁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广西2022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西省来宾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2年广西贵港市高三12月统考语文试题
2022年广西玉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广西柳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年广西梧州市高三摸底考语文试题
2022年广西崇左市高三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
2022年广西高三开学摸底考语文试题
广西省柳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西柳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1届广西南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西来宾市2020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考试试卷
广西北海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广西桂林、崇左、贺州市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广西玉林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题
广西南宁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广西桂林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西柳州市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
广西柳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广西桂林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广西柳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
广西玉林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西桂林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西南宁市2019年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广西贵港市2020届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西柳州市2019届高三毕业班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语文试题
广西省柳州、玉林、梧州三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
广西河池高中、北海中学、百色高中三校2008年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南宁二中文科班2005年7月第二次测试试题
南宁二中、柳州高中(05年4月)两校高三联考试题
广西省柳州市、南宁市、玉林市2006届高三调研模拟试题
2006年广西省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卷
广西省梧州市百色市联考2005年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测试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