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黄鹂》说课稿(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4-21


一、           教材
1、  教材简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与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则更是达到了化境上乘之作,孙梨的《黄鹂》就是这样一篇凝聚作者深刻思考的优秀散文,文章创作于1962年,全文围绕黄鹂以时间为序展开,童年爱鸟却没有见过黄鹂,以后几次遇到黄鹂遭遇各不相同,作者感受也不相同,篇末扩展开去,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由黄鹂的“极致”想到“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环境中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大有深意,富有哲理的散文,着眼点在于发挥事物极致的“环境”。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文是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三单元的首篇,属教读课,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是从阅读能力和阅读目两方面侧重培养学生的。新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本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能力和鉴赏品质。
3、  教学目标:
根据该文含蓄而深刻的哲理表达特点,按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①    理解文意,探得精义—“理清文章思路,正确把握文章”是评价的基础。
②    评析哲理,借鉴写作—理解本文哲理及表现方法和技巧,学习象征说理,叙事说理的方法。
③    追求美好,创设环境—拥有热爱美好事物,支持,尊重事物规律的情感认识。
4、  教学重点、难点:
经过第一册和第二册前两个单元的阅读训练,同学们已具备了实现目标①的自学能力和目标②的探索能力,课文最后部分是前文的延伸和升华,也是语言表现力极强的精华部分,因此教读重点是对文章最后五段的哲理理解和语言借鉴。
本文哲理扣在事物“极致”的发挥上,而且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与以往学过的《海燕》《白杨礼赞》《爱莲说》有所不同,因此,我把本课学习的难点定为:
把握极致的含义和本文由叙事到说理的关键:“黄鹂与太湖”悟到“事物与环境”。
5、  学情分析:
学生长期溺于学业,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学生研究文字时,在宏观把握和作家创作心态的把握上缺乏联展性思维,因此,教学中我较注重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课文放到生活中去以及作者经历的社会价值中去,这对于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帮助。
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感知、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           教法:
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2、教师导读,指导分析评价方法和借鉴写作方法。
3、联系对比,强化象征手法的运用。
4、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美感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要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要重视诵读。再者本文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训练的首篇文章,要做好方法指导。本文叙事明理,托物言志手法与以往文章不同,应稍加对比分析,加强对写法的认知。
三、           学法: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以下学法:
1、认真诵读,理解文章思路。
2、把握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3、讨论探讨,文章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
4、归纳积累,初步学会哲理评价和借鉴文章写作方法。
四、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一个有语境、有理境、有情境的教学环境,提高效益。
教学课时:2课时
五、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认识黄鹂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2、感知归纳文章主题,分析材料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优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而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同学们能举几例吗?(同学表达,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温故知新,随后教师补充,明确)老舍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涵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那么孙梨借写黄鹂要传递怎样的观点呢?
(二)看课本扉页插图《黄鹂》,请同学们对其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并简要介绍有关知识(这样锻炼了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以及归纳、表述、查找资料信息的能力)
古诗激趣,激发思考: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后,教师导问:古人也写了不少有关黄鹂的诗句,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哪些诗句?(同学举出,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问:诗句中的黄鹂与什么样的景色融合在一起了?诗作者抓住它的什么特点?
(三)作者介绍,作品产生时代背景简介(同学们介绍后、教师补充,明确。同时辅以多媒体展示)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朗读要富于情感和变化,要求学生个别朗读1、3—5、8—15、17—21段落,学生齐读2、6—7、16、21—25段落齐读,加深对作者情感变化的体会。
(五)再读课文,完成:“黄鹂的遭遇”与“作者态度”的归纳表格。
这道练习题意在落实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题,与课后习题紧密关联,是学法1、2和教学目标1的具体落实。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作答。
(六)探讨主旨有关问题。
是教学目标1和学法12的再落实、再深入。
1、根据作者对黄鹂的不同境遇的态度,请用一句话说出此表要表达的意思。
2、作者为什么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3、从环境与黄鹂的关系看,你能说出“极致”在文中的含义吗?
4、文中的黄鹂仅仅指的是一种鸟吗?黄鹂的境遇说明了什么道理?
由以上几道思考讨论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思想主题,拓展学生思维,注意到文章托物言志和作者关注社会的认识角度,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5、学生齐读文章后五段,强化语感。
七)学生小结当课堂学习内容
(八)布置作业:
1.      思考课后习题二、三、四
2.      试就几篇学过的托物言志的作品与本文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对课文哲理做一点分析评价
2.      借鉴课文写法,借鉴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作者对黄鹂的境遇的态度的分析中明确了文章的主旨,在探究美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了“极致”的含义。今天我们对文章的哲理和写作方法进行评价与借鉴,从而完成我们学习此文的重点任务。
(导语设计旨在强调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对文章哲理做一些评价分析:
1.      齐读课文最后五段,找出表明作者悟出的哲理的语句。
2.      找出文章揭示适用对象的语句。
3.      探究作者思考出这一哲理的原因。
这三个题目的设计,前两个同学可以完成,后一个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指导也是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所在。教师从孙犁文学家是身份、文学主张、时代现象指点学生思考。
4、完成课后习题四。趁热打铁,让学生研读文章后五段文字,把握文章由叙事转到说理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对哲理的理解和评价可以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的创见。
(三)借鉴写法
1.      比较《白杨礼赞》、《黄鹂》的象征手法有什么特色?这道题目既是检查作业又是落实教学目标。
2.      阅读哲理的散文《地平线》,思考:本文表现可什么哲理?与《黄鹂》的表达方法有何异同?此题属延伸与检测练习,加强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3.      完成课后习题三,带着问题齐读后回答,并尝试当堂成诵。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借鉴吸收语言技巧。
(四)小结全文
  明确: 同学们哲理从何而来?——来自对生活的悟想
哲理怎样表达更易懂——用形象来表达,但形象表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五)课外作业:
1.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新课的语言:音节和谐,形象生动,意蕴丰富。
2.      研究性习题,各语文小组课下找一篇有关“黄鹂”的诗文,与本文对照一下,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还是抒写哲理?
 
说课结束,谢谢各位。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2
《黄鹂——病期琐事》ppt课件2
《黄鹂——病期琐事》教案1
《黄鹂——病期琐事》ppt课件1
《离开妈妈的小黄鹂》说课稿
《离开妈妈的小黄鹂》教学设计4
《离开妈妈的小黄鹂》教案3
《离开妈妈的小黄鹂》教学设计2
《离开妈妈的小黄鹂》教案1
《黄鹂》教学设计3
徐志摩《黄鹂》赏析
《黄鹂》公开课教案3
《黄鹂》说课稿(1)
《黄鹂》ppt课件5
《黄鹂》ppt课件4
《黄鹂》ppt课件3
《黄鹂》ppt课件2
《黄鹂》ppt课件1
中国现代诗二首《死水》《黄鹂》教案1
《黄鹂》教案2
《黄鹂》flash课件1
《黄鹂》教案1
《黄鹂》课堂教学实录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