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苏教版选修《送考》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6-15


送考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2.领会作者在《送考》一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丰子恺的人生态度和为文态度。
教学设想:
(一)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二)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新课导入,介绍作者。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
二、整体感知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送考》,请同学先默读课文并思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5分钟阅读、思考,可以同桌讨论)
设想: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1.村民与自然奋斗,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
2.考试之前气氛紧张
3.等候消息焦虑不安,放榜如同晴天霹雳
4.连夜启程来杭入学
三、探讨文章的主要思想
1.在这四个场景中,出现的人物最多的第一个场景。其中出现的人物是我、村民和一群学生。这村民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有什么不同?我是如何看这一现象的呢?(学生散读并体会)
设想:村民:“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哑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车上,连老妇人、老太婆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都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人与自然的奋斗!”村民关心的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学生们:“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观》等书中。……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
旱灾是发生在浙西一带,那儿本是江南水乡,但现在那儿都发生旱灾了,说明情况的严重,但学生对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漠不关心,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毫无关联的。
    “我恼羞并不成怒,笑着,倚在船窗上吸烟。” “笑”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的书的无奈。
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出来的。
2.文章的另外三个场景主要是以写学生为主的,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场景中的学生的。(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出来的。)(可分四人小组讨论,但每个同学可以针对自己最有感触的片段来讨论)
考试前:“乘进火车,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有拿出书来看。……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的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考试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看到这些觉得他们很可怜
考试后:“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
    孩子们的天性还是很活泼的,但考试对他们的心理的影响太大。
   “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但从他们的屈指计算发表日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他们并不绝望。……然而有时他们忽然觉得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
这些孩子已经被考试折磨得失去了童真,他们此时的心理已经被扭曲了。
    “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学生在等候消息的坐立难安的焦虑的心情
    “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
    考试的结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小结: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考试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
3.在这几个场景中,作者对这种考试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我对孩子们的同情,对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
    “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
    “考取了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启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
    “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他们看待考试的性质决定的,这也表露出了作者对考试制度的不满。
4.总结: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已经失去了许多童年该有的欢笑和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得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的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作者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付之一笑。
四、分析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叙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
2.心理、细节等描写生动传神。
3.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
五、总结课文。
    这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
    如果说对童真世界的追求弘扬的是“真”的话,那么,慈悲为怀的佛家教义倡导的是“善”。童心之“真”与佛理之“善”融合而为丰子恺的审美理想。天真烂漫、质朴无华的童心是丰子恺追求的“自然境界”,深厚微妙的佛理则是他景仰的“天地境界”,他一生的精神追求游移于这两种境界之间。童年生活作为人生理想的感性体验,张扬的真挚、朴素与成人社会的矫饰、伪善是水火不容的。成人的蝇营狗苟、处心积虑在孩子们的率真自然面前,显得卑琐而渺小。孩子们敢说、敢做、敢哭、敢笑,无拘无束、童趣盎然,充分体现了人类挣脱羁绊、自由发展的天性。佛家教义是丰子恺确立人生理想的理性背景。佛教的坚忍笃行、超然达观、宽厚仁慈使他能淬去多余的烟火气、尘俗气而达于“清”的境界。以宗教家的大悲怀,谛视人类的苦难与命运,谛视生命在运行过程中的种种遭际与变故。
    然而,他毕竟不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徒,他以“出世”的超然态度苦苦执着于“入世”的事业,以童心与佛理融合的理想世界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世事无常,万物皆流,丰子恺一颗真诚、善良的赤子之心将永远散发着美的光辉。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
    作者说“在这群率真儿童的生活中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去的童心”,“企慕他们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积累运用”11—15题。
2.预先学习《看社戏》。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丰子恺漫画作品欣赏——散文《送考》拓展资料ppt课件
《送考》导学案
《送考》教学反思
《送考》ppt课件5
《送考》教学设计3
《送考》ppt课件4
《送考》ppt课件3
丰子恺《送考》原文阅读
《送考》教案2
《送考》ppt课件2
苏教版选修《送考》ppt课件1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送考》教案及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