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苏教版选修《晚秋初冬》教案1
作者:范茂玲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6-16


课    题    晚秋初冬
             主备人    范茂玲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来写作的,感悟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
                2、解自然美的意义,体会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
                3、关注身边的日常风景,运用写景的方法把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目标一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切艺术的形式都是在较人们欣赏“美”。呕吐能够国艺术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来搭建起人们通向“美”的桥梁,由对美的感知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比如写景散文,读者由作者笔下的文字来感受自然的美。在作者笔下,打动我们的仅仅是作者所描述的风景吗?我们先打开课本84页的几段话。由此可见,只有被作者写活的风景才能打动人,而风景怎样被写活,那就是历来被人所论述的“景”与“情”的关系了。
            二、  作者介绍
              
            德富芦花,本名健次郎(1868-1927),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出生于日本的一个上流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很深。1889年来到东京,从事西洋文学翻译的工作和撰写一些杂文小品,并陆续发表。在这段时间里,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受托尔斯泰的和平思想和歌德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1898年3月,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青山白云》,从而正式开始他的文学生涯。他尊重自然,主张人类和平,宣扬人道主义,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189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不如归》。在这部作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封建伦理道德对日本妇女的戕害。1898年发表随笔集《自然与人生》。之后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回忆》、《黑潮》,针砭时弊、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批判封建道德。1906年造访了仰慕以久的托尔斯泰,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写下自转体小说《富士》四卷,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三、  作品简介
            《晚秋初冬》选自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在这篇作品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凄美的晚秋初冬图景。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用时间的转换来反映同一环境中景物的变化,逼真地描绘出晚秋初冬的自然景象。
            四、  文本赏析
            (一)      整体感知
            课文被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请用四个词语来点出个部分所写对象
            明确:落叶、寂静、清净、夜景
            (二)      第一部分
            1、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落叶的?
            时间、空间
            (时间:白天—像掠过书窗的鸟影
                    晚间—扑打着屋檐,使人想起雨景
                    晨起—满庭皆落叶
            空间:庭中落叶、门前银杏、遍地彩锦、树梢残叶)
            2、   本段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有和好处?
            比喻、拟人、对比
            作用:有让人直接感受季节变化的视图效果。
            (三、      )第二部分
            1、   这一部分是写晚秋初冬的静谧,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这中静的呢?
            白昼:天空、阳光、树木、枯叶
            庭院:菊花的影子、鸟雀残留的果实、麻雀、老猫、苍蝇
            2、   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写静的?请在问中找出相关依据。
            以动衬静
            两只麻雀飞到庭院里觅食
            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连苍蝇在格子门上的爬动的沙沙声都能听见那就足以显示周围的寂静了。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以动写静,则静之愈甚。)
            (四、)第三部分
            1、这一段同样写景,与上一段相比有何不同?
            角度不同
            第二段中写白昼的静,庭院的静,而本段中写夜晚、雨及人的静。
            月夜—树影班驳,炊烟升起
            雨—雨打落叶,暮雨潇潇
            人—默然独坐,顾影自怜
            2、写景至此,由物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表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超然心态,尤其是结尾处能使人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内心世界。
            (五、)第四部分
            1、本段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写夜景的?
            月色、夜气
            2、理解“夜里,人生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
            这种“至高无上的的声音”是作者心中的天籁之音,是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幻觉。
            四、思考
            1、本文中贯穿始终的意象是什么?贯穿始终的意境是什么?贯穿始终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落叶—寂静—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
            2,P86品读与探讨4
            本文采用了片段式的文体,必修课中的《祖国山川颂》采用的也是这种文体,它具有跳跃性,有诗歌一样的节奏,自由、灵活,空白处给人余味与想象。本文写晚秋初冬,一会儿写户外景色,一会儿又写内宅的景象,笔墨集中,一会儿写白昼,一会儿又写夜晚,随意放松,各节文字都比较短小,如同一个人说了不多几句话即陷入深思,很好地表现了作品的禅意与理趣。
            五、艺术手法
            1、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2、笔墨灵秀、动静结合
            3、   手法多样、语言优美
            六、小结
            《晚秋初冬》整篇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捕捉生活中每一值得感叹的瞬间,笔触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静静地游移,显现出一种宁静状态下平和的心态和哲人般的沉思。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七、布置作业 
            关注身边的景物,用抒情的文字写下几个你深有感触的画面片段。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晚秋初冬》教案3
《晚秋初冬》教学设计2
《晚秋初冬》ppt课件2
《晚秋初冬》导学案
德富芦花《晚秋初冬》欣赏
《晚秋初冬》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