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篱笆那边》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9-09


《篱笆那边》
◆自读导言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子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上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最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我愿意是激流》
◆自读导言
1、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自读程序
一、听朗诵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二、学生自行研讨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中意象可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2、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三、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人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我愿意”“只要”。
2、这样写表现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3、讨论: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明确:例如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次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巢”“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的生活的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等。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4、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5、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6、口头表达训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
7、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全诗共有五个诗节,就表白爱情这个主题来说是同意反复,借用的景物层出多变,千差万别;每个诗节的结构安排也整齐划一,诗节的前半部分都是诗人自喻。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篱笆那边》教案2
狄金森《篱笆那边》原文阅读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4
狄金森《在篱笆那边》英语原文及译文
《篱笆那边》赏析
狄金森《篱笆那边》mp3音频朗读
《篱笆那边》ppt课件4
《篱笆那边》备课计划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3
《篱笆那边》ppt课件3
《篱笆那边》ppt课件2
外国诗三首《篱笆那边》ppt课件1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2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