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与尹师鲁第一书》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1-09


《与尹师鲁第一书》 
教学目标:介绍宋散文大家欧阳修,并介绍其作品《与尹师鲁第一书》 
教学方法:讲座形式,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作者简介     见《六一居士传》。 
二、基本解读 
 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写于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秋。这一年因上书论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其后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获罪,被贬夷陵县。这封信是到夷陵县后写的。 
前半部分(1~4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 
后半部分(5~8段),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变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二是决定直面人生,勇对逆境,既不“戚戚怨嗟”,也不“傲逸狂醉”,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 
三、精华赏读。 
1、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 
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作者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他认为“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友说的“非忘亲”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官,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且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他自己已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不要像“前世有名人”那样,“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他勉励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文中的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至。 
二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作者于信的开头几段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未能如约相送而遗憾;行程中没有寄信之处不能与师鲁通信而牵挂;本人到荆南后又急于打听师鲁任所郢州的情况;他迫不及待地要“问候”师鲁,打听对方“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的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 
2、笔调平易自然,亲切委婉。 
此文中不见欧阳修一贯的豪壮磅礴的气势,不见了大开大合的曲折,而代之以反复亲切的慰藉、叮咛,细腻人微的表白、鼓励。作者在文中共用了12个“也”字,使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语气格外舒缓从容,拉家常,叙衷肠,直抒胸臆,委婉动听。作者的措辞也非常注意亲切平易,选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词,如白头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鱼、梨栗、桔柚、大笋、灶门老婢等,这些词语浅白、通俗,可想见作者在写此信时其神态是那么的松弛、自然。另外,作者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也增添了行文的平易自然。 
四、参考答案 
第一题 
命题意图:学习作者的概括能力与就事论理,言辞坚定又态度恳切的方法。 
参考答案:全信有三答三疑,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第二题 
命题意图:体味朋友之间真挚坦率的情感,以平淡自然的笔调加以表现的方法。 
参考答案:(略) 
第三题 
命题意图:掌握“使”字在文言文中的多种用法,尤其注意“使”字之后所省略的宾语。 
参考答案: 
④约使人如河上。 
你吩咐我派人到河边相送。 
②使人惶迫不知所为。 
因而使得我惶恐急忙不知如何是好。 
③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使人知道这些事应该承担而不能逃避。 
④使有而一人就之。 
假如仍有这类刑具,有一个人敢于触犯。 
第四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综合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参考答案: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五.相关资料 
(1)赏析与研究资料。 
评《与尹师鲁第一书》 
    景祜三年,欧阳修因写了给高若讷的信,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于十月二十六日到达贬所,集中有《于役志》,详记此行经过。范仲淹被贬时,尹洙官馆闻校勘,他见朝廷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即上疏说:“仲淹忠谅有素,臣与之谊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因此被贬为监郢州酒税,先于欧阳修离开开封。 
    这封信是答复尹洙的询问,抒发自己的怀抱。作者把言事得罪,视为固然。说明当事情发生时,他唯一担心的,是责难别人是否太严厉,自己有无邀取正直名声的动机。在自省不疑后,就一切处之泰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同时提出在贬所要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并在此后的往来书信中,建议尹洙继续完成在馆阁时共修的《十国志》,表示“吾等弃于时,聊欲因此粗伸其心”。其目的都在于和同时遭贬的朋友互相鼓励。 
欧阳修评传(节选) 
范仲淹、欧阳修他们向吕夷简之流发动的第一次冲击,由于守旧势力盘根错节把持朝政以及“好疑而自用”的宋仁宗的动摇而受挫。尽管如此,顺乎历史潮流的一方,自有其潜在的优势。 
欧阳修由开封登舟前往贬所途中,先后受到石介、田况、余靖、杨察、杨愈、许元、滕宗谅以及乃兄欧阳晒等亲朋故旧的盛情款待。不过,他们对传主遭贬的认识与理解上存在差异,同情、安慰者有之,惊骇、赏叹者亦有之。对此,欧阳修在《与尹师鲁第一书》里作了全面的表述。当初之所以写信给高司谏,是“发于极愤而切责之”,并非以“责人大深”来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因此人们不必“凉骇”;“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 
作为有正义感的朋友站在旁边,“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就史学家而言,“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作为当事人, 
“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视死如归,不能当作骄人的资本。信里特意提到在楚州与余靖相见时的一 
席谈: 
    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我们知道,欧阳修对韩愈古文曾给予高度评价,但对其患得患失,经受不住严峻考验这一点则作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显然,这也是对共患难友人的劝诫。信里也明确表示自己抵达贬所后的打算:“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决不自暴自弃:“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而要“益慎职,无饮酒”,“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不难看出,这封书信不仅是传主和同时遭贬友人交流心声,互勉互励,更是传主履险如夷,坦荡胸怀的自我表露。“日知进道”,旨在进一步提高思想修养,准备迎接更大的政治风浪。用他《新营小斋》诗里的话说:“微生慕刚毅,劲强早难屈。自从世俗弃,常恐天性失。” 
《与尹师鲁第一书》特意提到这一番新旧势力的较量所产生的社会效应: 
    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门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 
  一石激起千层浪,终于打破了长期以来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引起了全社会对朝政的关注。 







三、参考译文。 
我顿首请安,师鲁十二兄书记:前不久在京城分手的时候,你吩咐我派人到河边相送。我接受你的嘱托,派了一个老仆人出城相送,他回来却说没有见到你乘的船只。当天晚上,我收到了你亲手写的便条,才知道你停船在河边等待,怪我不派人相送赴约。我这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用谎话来搪塞我。我动身之时,御史台的官员使出各种苛刻手段来催促我动身,比不上催你动身的人那么宽厚懂礼,因而使得我惶恐急迫,不知如何是好。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只好再三托付王君贶给你写信顺带告之我的情况,接着就向西出发了。开始我想走陆路去夷陵,因为天气太热,又没有马匹,便只好走水路。我沿汴河前进,再渡过淮河,泛舟长江,一共五千里,经过一百一十天才到达江陵。途中没有寄信的地方,不知道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情况。 
等我来到荆南后问明当地人,他们说距离郢州只有两天的路程,我这才赶忙给你写信加以问候。又见到我哥,听他介绍:有人见到师鲁你经过襄州,算起来你已到达郢州很久了。师鲁你现在是高兴还是忧愁这不问我便能知道,急于问候的是,你分别后身体是否平安?以及家里人如何看待这件事,不会有人苦苦埋怨吧?六郎的病好了吗? 
我在路上走了好久,但这些水路都是我往日曾游历过的,处处有老朋友和亲戚加以款待,又没有遇见大风大浪。我的老母亲很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认为此次旅途一定是安宁顺利的,结果真是如此;又听说夷陵出产稻米、麦子、鲜鱼,就像开封、洛阳一样;还出产梨、栗子、柑橘、柚子、竹笋、茶叶等,都非常好吃,感到庆幸欣慰。昨天,因为去拜见转运使,行了下级对上级的参拜礼节,方觉得自己确实被贬为县令了。其他的倒是和过去的都一样。 
你给我的便条说,担心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怀疑,其实倒没有别的事,唯一担心的是对高司谏的责备是否太重以博取忠直名声的动机。现在我想清楚了,不再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你说我对朋友的为人不清楚,你的这种着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当我给高某写信的时候,已经知道他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从极度的愤怒出发来深刻责备他,并不是把他当作朋友看待的。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就没有什么令我吃惊的了。沿途有不少人对我获罪感到意外并加以安慰,其实他们都不了解我的心。你又说我此举不能称作不孝,这又错了。即便获罪被杀,也不是不孝,这事应该见面说清楚。 
五六十年来,上天造就了这么一批人,身为官吏却小心畏惧,(这些人)遍布全国,互相模仿形成风气。忽然见到我们几个人的所作所为,以至就连做饭的老妪,都感到很惊异,互相议论。却不知道这种事古人天天都在做,(他们)仅仅关注是对还是不对罢了。还有人深深地赞叹我的行为,其实是他们见识不多。让人叹息的是如今世人已很久没有见到过古人那样所作所为了。人们常用砧板、斧头、大鼎、大锅来烹煮杀害直言的人,但那些正直敢言的人宁可死也不牺牲道义,他们走向这些刑具就像去赴宴、睡觉那样从容。坚持正义的人在旁边看到有人慷慨就义,知道这是应该做的,并不十分惊讶感叹。史书上写下他们的行为也不过是为警戒后世愚蠢软弱的人,使人知道这些事应该承担而不能逃避,绝不是认为他们的行为奇特,写下来令人惊诧用的。所幸的是现在朝廷讲究仁慈,不再用这类刑具,假如仍有这类刑具,有一个人敢于触犯,不知大家要惊奇到什么地步。不过,我们这些人也要绝口再不谈以往的事了。(我)住在清静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些事本来是不必说的,不过你信中认为我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怀疑,需要了解我对于这次贬官的态度,所以略微说说。 
余安道同我在楚州相遇,曾较详尽地讨论了人生的福祸,余安道也认为我们这次的行为是对的。等到夷陵后再写信给你,就可以更好地使你知道我对这件事的态度。我又曾对余安道说,每当看到前代某些有名的人物,他们讨论政事慷慨激昂,不怕杀头,真像一个坚持正义之人的样子,可一到贬谪的地方,却开始悲伤怨悔,那种不能忍受的失意忧虑情绪便表现在文章中,他们的内心喜乐哀伤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即使像韩愈这样的人物也免不了这个缺点。(我)用这种情况来提醒余安道,叫他切莫写悲伤的文章。你考虑一下我这些话,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对这件事的态度了。近代也有因为正直敢言而被贬的人,但某些人被贬后便放荡纵酒,自称只为大事而不拘小节。所以,相别时你自我告诫,要勤俭尽本职,不要酗酒。在这件事上,我也遵循你的话。我的咽喉的病出京城后就已经好了,直到现在没喝酒。到夷陵县后,办公事很勤劳,改掉了在洛阳时懒散的毛病。 
夷陵有一条路可通郢州,只有几天的路程,老仆人可以为往来(送信)。秋天气候转寒,千万要保重身体,言不尽意。欧阳修拜上。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与尹师鲁第一书》作业练习
《与尹师鲁第一书》表格式教案4
《与尹师鲁第一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与尹师鲁第一书》教案3
《与尹师鲁第一书》ppt课件6
《与尹师鲁第一书》教案2
《与尹师鲁第一书》练习ppt课件5
《与尹师鲁第一书》ppt课件4
《与尹师鲁第一书》ppt课件3
《与尹师鲁第一书》ppt课件2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译文及赏析
《与尹师鲁第一书》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