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家里的灶头》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2-28


《家里的灶头》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2. 理清线索,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  
3. 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  
4. 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练习写作状物散文。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是重点。  
2. 状物的物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什么是江南?江南是白墙黛瓦的水乡民居,江南是小桥流水、春山如黛,江南是青色的柳叶在风中飘荡,江南是富有情趣的农家灶头。同学们,要了解江南吗?让我们一起学习金曾豪的散文-----《家里的灶头》。  
二、      作者简介  
金曾豪,男,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作家。在小说、散文、戏剧诸领域均有建树,主要文学成就在儿童文学。其中《迷人的追捕》获全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和《苍狼》连续获得中国作协第2、第3、第4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散文集《蓝调江南》曾获全国儿童文学奖。是一本记叙江南一带农村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的作品。  
三、      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  
1、      灶头的构造分别是由哪几节来介绍的,据此你可以给文章划分层次吗?  
第一部分(1)对灶头作总体介绍  
第二部分(2——7)灶台  
第三部分(8——11)灶壁  
第四部分(12——18)灶塘  
第五部分(19——21)总结  
2、      灶台的构造是什么?  
明确:灶台(大铁锅、小铁锅、汤罐)  
       灶沿  
       灶壁(格子、灶画、壁龛)  
       灶塘  
3、      有上面的分析可知,本文的线索是:灶头。  
四、    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  
1、围绕灶头作者续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学生讨论、补充,教师小结  
明确:  ①   逼饭粢  
  ②  蒸糕  
   ③蒸菜(红烧肉、拼盘、“一品锅”)  
 ④ 妈妈做的家常菜(黄豆芽炒咸菜  螃蜞豆腐)  
 ⑤ 送灶   母亲在灶间的教育  
  ⑥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 母亲在灶上忙碌    姐妹烧火   姐姐的模仿  
煨山芋  “填脚炉”爆黄豆)  
    2、 这些往事的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你能指出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  
如:①  逼饭粢“饭后大张旗鼓……开心死人!”  
     ②蒸菜“‘一品锅’是蒸菜中的一只——……鲜得人掉眉毛。”  
      ③螃蜞豆腐“哎呀,那个鲜啊!……就滑到肚子里去了。”  
      ④ 送灶“这州官把老百姓……烧好东西吃。”  
      ⑤  “吃过晚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  
    ⑥母亲在灶间的教育“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多半就只好实话实说了。”  
    ⑦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 母亲在灶上忙碌    姐妹烧火   姐姐的模仿  煨山芋  “填脚炉”爆黄豆)  
效果:这些细节的描写将物与人有机的联系了起来,同时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亲情的、诗意的氛围,表现了人间烟火味和温馨的家庭气氛。  
3、灶头对我们家而言有什么意义?母亲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   ① 灶头:使家庭充满温暖和温馨  ,伴随孩子成长。  
  ②母亲:使家庭充满温馨,教孩子明白事理和学会做人。  
③文章最后三节有何作用?你能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吗?  
明确 :  作用 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与提升,点出了灶头的逝去,点出了灶头的作用,它贫穷与荒凉也充盈了温暖。二是全文线索的总结,那就是母亲,灶头与母亲分不开,是母亲使家庭充满了温馨,也是母亲教会了孩子如何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哪怕是灶头,也是孩子成长的地方。  
情感    对灶头:眷念 感激  
对母亲:眷念 感激  
④明确: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和民俗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往日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与怀念,对往日不再重现的遗憾与怀旧的情调。  
五、布置作业   
掌握下列字词  
清秀悦目  电饭煲  喜鹊登梅  五谷丰登  烟熏火燎    垂涎  疏密有致     莫名其妙      下车伊始  临时抱佛脚  
第二课时  
一、状物的物与人的关系的理解  
本文十一篇典型的状物散文,它写的是一个地方,又是一类事物。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通过对炊具的一一描写,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有形象,有语言、有行动,这一切都是由物而起,物与人密不可分。由于人的介入,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氛围。  
朗读    “送灶  母亲在灶间的教育”一段,来体会物与人的关系。  
明确:描写我家的灶山上从不供神像,也不挂灶帘,,反而能为灶界老爷保留一点神秘感和神圣感。穿插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正说明了物与人密不可分。  
二、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  
1、大部分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很少用华丽的词藻。  
朗读第一段体会  
“灶台的横截面大致上是个腰子形,而纵截面则无法名状。  
 “整个灶头几乎没有直线,那么多即兴式的弧线使灶头既端庄又秀气,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比喻亲切朴素。  
2、方言的运用 ,增添了地方色彩和文化韵味  
“不作兴”“某汤罐”“灶界老爷”“孵灶塘”等等  
3、谚语、俗语、歌谣、童谣,也使文章清新自然   
三、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  
1.首先要观察描写的对象,要充分细致的观察。  
2. 其次,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要传神。  
3. 第三,必须把我们的感情,我们的人生融进去。  
4. 以“我家的——为题写一片状物散文。课后交流。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家里的灶头》教案4
《家里的灶头》学案
《家里的灶头》ppt课件3
《家里的灶头》ppt课件2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3
《家里的灶头》ppt课件1
《家里的灶头》教案及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