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胡同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01 |
许多人到过北京之后会有这样的感概:“北京的每一条路都是宽大而且直的,南北或东西走向纵横交错。”或者这是在旅游大巴上看到的景象。没错,单是一条十里长街就使人迷惑在北京城的气势宏大之中。“直来直往”的布局只是帝王为了彰显皇家的气势所需要的工具,其实在皇城根旁掩隐了一片片弯弯曲曲的胡同,据说胡同在元朝建都北京之后就逐渐形成,这才是老北京的原始形态。
很多时候在狭小的空间里走向彼此的极端。紫禁城的宏大肃杀勿庸置疑,偏偏会在皇城的四周有这么一大片低矮拥挤的胡同。似乎矛盾才是这个世界永恒的主题,就如同金庸笔下的杨过在断肠草的附近找到解毒植物一样。一个个四合院紧挨在一起彼此为邻,门前一条弯延的狭窄的小巷便构成一条胡同。胡同不长,待到前面遇到另一个四合院斑驳的围墙,拐个弯便又成了另一条胡同。胡同并不指门前的小巷,它是一个生活区的概念,胡同生来就与四合院脱不了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四合院应该是过去北京最普及的“户型”,尊贵到帝王的后宫,皇亲重臣的寓所,平凡如平民百姓的房子,都是采用四合院建式的,区别只在于规模与奢华程度的不同。“一正两厢房”是四合院最基本的构造,有钱人家里会在进门处添一影壁,上面作精美的石雕,绕过影壁跨过圆拱门便是“一正两厢房”围合而成的四合院。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有些宅子的门前有两个石鼓,门梁上伸出门当。这是以前区分身份的标志,武官的宅子门前是圆形的石鼓,文官的则是方形的石鼓。门当就是“门当户对”的佐证,过去一般官员门前留有两个门当,皇亲达官的则是四个门当,若是你家的孩子要嫁娶,必须找个跟自家门当一样多的亲家,否则就是高攀或者屈架了。普通人家当然就不配上石鼓和门当了,门前空空如也。
北京很多胡同的名字都十分有趣,比如毡子胡同、井儿胡同,听说有条叫烟袋斜街的胡同就因为当初聚居了卖烟袋的人,而胡同又是斜斜直上而得名,不知道旁边的那条鸦儿胡同是否以前有许多养鸦儿的人住在这里。
住在胡同里的人可是几辈子的老北京了,那家四个门当的说不定是哪个王爷的后裔,现在已经褪去一身的贵气,随便搭件马甲就蹲在门前抽起烟来。
在北京旅游时,我认识了一个在什刹海拉车带游客游览的大胡子老头,他是地道的老北京,生在这片胡同、长在这片胡同。每次他都把客人拉到胡同里,摸着门当石鼓介绍自己所知的胡同的点点滴滴。我知道,老人对胡同的感情是至深的,他跟父辈一样在这片胡同里经历了一辈子,和许多住在胡同的北京人一样,胡同是承载了他们一生所有的地方。
因为旧城的改造成片的胡同正在被推倒铲平,住在胡同里的人就担心不知道哪一天自家的墙上圈上一个“拆”字。那该多可惜啊,推倒的不止是这些人的安身之所,老北京过去的形态也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在人们的记忆中远去................................................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