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之歌》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16 |
【案例背景】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是目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下很多语文老师感觉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是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是好的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本学期执教过的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组歌》中的《浪之歌》进行观照,获得了一些启示。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深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注重课堂诵读指导,以朗读为主,感受文章在用词和音韵上的美感,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形象,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得教学方向离开了预设的轨道,课堂生成新的资源,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现在我把当时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案例描述】
这节课课前学生在预习方面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初读课文完成之后,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我的设计是:这首散文诗中的“海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的浪”的方式给课文中的“浪”加一个修饰语。
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是热情洋溢的浪;有的说是一往情深的浪;有的说是任性的浪;有的说是无比忠诚的浪;有的说是缠绵的浪;有的说是多情浪漫的浪;有的说是温柔善良的浪;也有的说是痴情的浪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通过给“浪”添加修饰语,可以抓住诗人笔下“浪”的个性和比喻义,从而理解文中海浪形象。这样的课堂生成,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可谓轻车熟路,我感到课堂预设下顺利生成的一丝愉快。
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自选角度,寻找课文美点进行品析。
学生埋头看书,在书中圈点勾画,不时轻声议论,作发言准备。
我在教室里一边巡视,一边提示学生可以从文中的语言,修辞方式,结构形式,和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品析。
一个女生说她最喜欢第四段,因为这段话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浪具有恋爱中女子的形象,而且连续采用四个“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排比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感到欣喜,她可是我眼中的优秀生,我乐意听到这样的回答,中规中矩,能够选择美点进行语言品味,是预设下的常态的生成。
突然有个学生举手,我示意他可以发言。
生:老师,我认为第一段“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中的“津液”用词不当,词语手册中解释说是“口水、唾液”的意思,这不能引起读者的审美感觉。(众笑)
另外一个学生补充道:我也觉得是,口水,在诗里不够优雅。
课堂出现这样的意外,我始料未及,顿时感觉全班学生都在期待我的反应。我顿了顿,说:两位同学说的很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向著名诗人发出挑战。那么,你说有没有更好的表达呢?
生:改为“泪水”。
师:恋人之间常会流泪。
生:“热泪”更好。
生:既是“冷却”,如何用“热泪”?
生:“热”乃情感强烈的体现。
学生之间也有不同意见,引起了争论。
我提醒学生注意上下语句之间的联系,把词语的意思放在具体语境中考量,课文中的“津液”是用来比喻什么的。
生(恍然):是比喻海浪和海岸之间的潮涨潮落。
我追问:那么用“眼泪”和“热泪”来形容,合适?
生:不如“津液”好,“眼泪”的位置高,不贴切,而且体现不出海浪恋爱着海岸的亲密关系。
师:说得好!你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用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肯定。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课文是翻译的作品,由于译者自身的水平和认识不同,经常会有不同的译法,所以有人说看翻译的作品,犹如隔着帘子看美人。因此,难免会有一些句子不通顺,或者句子欧化,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我们同学是不是还发现了课文其他的地方也有同样的问题呢?
我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契机,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通过给课文改诗的方式品味优美语句,但是这是没有预设的,和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是不期而遇的生成,所以要鼓励学生去发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话竟然引起了学生质疑的兴趣,马上就有同学跟进。
生:老师,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课文第二句“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空气”是虚无缥缈的,怎么能够“使我们相离相分”呢?这不合逻辑。
老师要善于踢“皮球”,或者说是“传球”,把问题推向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于是我说:有意思,谁能够帮忙解答他的问题呢?
生:是不是可以改为“时间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海浪和海岸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相拥,退潮的时候就必须分别,这难道不是“时间”让他们相离相分吗?
生:还不如改为“时空使我们相离相分”,既有时间的限制,又有空间上的阻隔,这样更准确。
两个学生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于是我就自己“射门”了,我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爱情让我们相亲相爱”,一刻也不能分离,连空气的存在都不允许,海浪和海岸的爱情是那么的亲密无间,密不可分,是不是?这首诗不由得让我想起秦观的诗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们俩是完全不同的态度!作者这样写,是表达海浪渴望亲近海岸的心是那么的迫切,连空气的阻隔都无法忍受。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可以接受这样的解释,再读第一段,学生似乎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我也信马由缰,让学生按照他们的发现进行下去。我想,课堂不在于你预设了什么,而是我们是否给予学生鼓励了,我们是否搭建了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了。
果然,不曾预约的精彩就出现了。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恰当。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比较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我也有同感。“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那么大家可以试着改一改。
生: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
生:如果要表达神圣的话,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
生: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看到学生读书有新得,我动情的说:改得非常好!“事业”“使命”“理想”这三个词语都比原文要贴切,意思更丰富!咱们把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感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没有想到学生的改诗不但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学会了锤炼词语。
这就是生成,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这是没有办法预约的精彩!
看到学生热情高涨,我也顺势抛出了一个研究性的问题。
师:课文中倒数第二段最后两句话我也读不太懂,你们谁读明白了请告诉我。
生反复朗诵: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那为什么说“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生:爱情不能盲目!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理性的去追求爱情。
生:要获得爱情,必须要冷静。
生:爱情让我痛苦,可是我还是要去爱,明明白白的爱。
师(故作惊讶状):我的天!我以为你们年纪小,原来你们已经明白爱情的真谛了!(众笑)
生:这两句话感觉不太通顺,“纵使”和“而”之间的连接好像比较别扭。
生:对,应该在“纵使我满腹爱情”后面,补充一句“我也无怨无悔”。
师:那么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两句话重新组合一下,怎么样?
生: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我清醒地爱着,所以幸福和痛苦都让我憔悴。
师:不错,理解得比较准确。
生:也可以这样理解: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纵使我形容憔悴,但是我依旧决定爱到地老天荒。因为我深深地知道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我宁愿承受这份清醒的苦痛。
师:哦,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有人说,爱情是甜蜜的痛苦!看来我们还是可以读懂这个句子的。不过如果散文诗真这样写,语言是不是显得太罗嗦了,诗味儿就没有了。看来散文诗还是要凝练一点好,给人回味的余地多一点好。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改来改去,发现这里还是不能改,因为原句的表达已经达到最简洁精练的地步了,这反而达到了欣赏品味优美语句的目的。
【案例分析】
阅读教学离不开预设。预设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有计划的进行,教师便于驾驭课堂教学。课堂的预设需要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要具有灵活性,在师生互动中随机调整,才会结出生成的果子。
这节课上,因为那个学生提出了一个用词的问题,使得课堂的预设因此改变了行走方式,这是一个偶发事件,在我看来,却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契机。原先的设计是优美语句欣赏,现在变成了问题语句的批判,从审美活动变成反审美活动,但是作为一节语文课,它生成了一些新的资源,又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对课文优美语句的理解,这些生成资源还是存在于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对于这样的生成我认为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因此,从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角度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走向有效的生成资源。
曾经听过一些新课程的研讨课,课堂上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教师都是说“好”,缺少评判的环节。我认为教师还是要评判的,要干预,要引导,才能体现施教之功。这节课上,学生提出改“津液”和“空气”,实际上是学生的误读,通过比较证明,还是课文的原句比较贴切,老师应当给予纠正,但是要鼓励这种发现。而后面把“工作”一词改为“事业”“使命”“理想”都非常恰当,是学生在读书中的创见,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是师生互动中有效的生成,应该给予大力赞扬。因此我想到,生成不能漫无边际,不能脱离文本,不能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生成也讲究个有节有度。
学生局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有时候对于课文的理解可能是模糊的,表达出来往往是肤浅的,课堂之初学生提出改词的时候,还存在一些误解,但是这个时候老师没有讽刺打击,而是给予热情鼓励,因势利导,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契机,重视学生的逆向思维,用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在民主教学的气氛中使课堂达成了一些有效的生成。这节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改诗中从反面品味了散文诗语言的凝练和情韵,生成了诸如对课文用词精练的认识,生成了课文中某些语句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适当的修改,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挑战权威的成功体验,是这节课的成功所在。当然,追求课堂的生成考验教师的课堂智慧,生成教学的内容具有随机性和灵活性,对于教师的潜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
|
| 交互区 |
|
|
| 站内搜索 |
| 栏目推荐 |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
|
相关资料
|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pptx课件(20页)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ppt课件(28页) 《组歌》教案12 《组歌》导学案10 《组歌》之《雨之歌》教学实录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ppt课件(22页)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ppt课件(13页) 《组歌》检测题 《组歌》教学反思(8篇)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课堂实录 纪伯伦《组歌》表格式教案11 《浪之歌》ppt课件3 《组歌》教学模式操作卡 《组歌》校本练习 《雨之歌》ppt课件(9页)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ppt课件(24页)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ppt课件(33页) 纪伯伦《组歌》复习资料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ppt课件(18页)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ppt课件(17页) 《组歌》之《雨之歌》mp3音频朗读 《组歌》之《浪之歌》mp3音频朗读 《组歌》(节选)课后题及答案 纪伯伦《组歌》讲学稿 《浪之歌》课堂实录2 《组歌》学案练习 《雨之歌》mp3课文配乐朗诵 《浪之歌》mp3课文配乐朗诵 《美之歌》mp3音频朗读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pptx课件12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ppt课件12 《雨之歌》《浪之歌》听课反思 《组歌》练习题 《浪之歌》pptx课件2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ppt课件11 纪伯伦《组歌》其他篇目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组歌》同步训练 《浪之歌》ppt课件 《雨之歌》教学反思 《雨之歌》教案1 纪伯伦《组歌》简析与授课方案 下雨声音wma音频素材 《雨之歌》配乐素材 《雨之歌》ppt课件(23页) 《组歌》教学设计1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