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战》教学设计1
|
|
作者: 上传者:rtert777 日期:08-08-04 |
崤 之 战
南昌二职 盛国荣
教学目的:
1、积累句式和词语
2、分析人物性格,了解课文外交辞令和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辞令的内蕴
本课课时 2—2
授课班级 05级4班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朗读课文,归纳通假字(辟 “避” 暂 “渐” 堕 “隳” 乡 “向”)
二、学习新课
1、分析人物性格:
蹇叔: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伤、智者的执着 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
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最终将丧师殽地,这说明蹇叔不但有战略眼光,而且有军队远见。这些都是正面描写。晋帅原轸认为“秦违蹇叔”,所以晋国有机可乘;战后穆公承认“孤违蹇叔”,所以秦国遭到失败。这些都是侧面烘托。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了一个识见卓越,性情耿介的老臣形象。
(正面)
深谋远虑(侧面)
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勇于改过、善于安抚部下
秦穆公也是一个颇具个性人物。殽之战虽然以秦师全军覆没告终,但作者没有将穆公
简单化地写成一昏庸无能的国君。得到杞子密报,他即“记诣蹇叔”,说明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向东扩张秦国势力,访蹇叔是想得到一个元老重臣的支持。可悲的是他一旦为野心所驱使,就失去了对形势正确判断的能力,因此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尽管为此,他还没有忘记对一个元老重臣应有的礼节,所以蹇叔当面谏诤,他并没有发作。只是当蹇叔哭师,预言秦师将全军覆没,秦穆公认为这将动摇军心,才忍不住派人对蹇叔恶语诅咒;但即使这个时候,也还是绕了一个弯子来说话,并没有破口大骂,有失国君的身份。事态的发展,终于走向穆公预想的反面,得到事实教训的秦穆公倒并没有文过饰非,却十分冷静地处理善后事宜,引咎自责,赦免孟明,说明他勇于改过,善于安抚部下。
原轸 :耿直忠诚、刚烈
王孙满 :聪颖敏锐
弦高:机智爱国
2、课文中有几段外交辞令,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特色
弦高犒师 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秦国对郑国向存凯觎之心,现在秦国大军东进,自然不怀好意。对此,弦高不能明说,以免予人口实;但又不忍坐视,眼看郑国遭受蹂躏。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词,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统外之音,暗示郑国已经知道秦国偷袭的企图,作好了持久作战的准备。这段辞令总共不到四十人字,但发语巧妙,委婉得体,实属妙
皇武子巧词逐客 郑穆公得到弦高报告,立即派人查看客馆,发现留郑秦军已“束载、厉兵、秣马”。两 相联系,秦师的企图已昭然若揭了。这时郑国以否派兵前往客馆,揭穿阴谋,截杀秦使,消灭驻军呢?不能。因为当时秦强郑弱,并且大军即将压境。对郑国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设法促秦退兵,消弹战祸。皇武子就在这种情况下秦命前往客馆。他心里清楚,却装作糊涂,明明要下逐客令,却说了一番热情挽留的话,语气委婉而暗寓锋芒。杞子等人听至知道阴谋败露,不得不仓皇出逃。一番巧妙的辞令,竟能消除一大陷患,外交辞令的妙用,于此可见一斑。
孟明答谢 孟明回答阳处父的一段话,则是锦里藏针,话中带刺。孟明一口一个“君之患”、“从君惠”,还说“三年将拜君赐”,貌似为这次未遭杀戮而感恩戴注,实际上,一方面点破了阳处父诱捕的阴谋,嘲笑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另一方面发下雪耻报仇的誓言。果然,不到三年,他终于统兵攻晋,以报殽地惨败之仇,晋人把这次秦的出师称为“拜赐之师”。
巧妙的语言即表现了彬彬有礼,又体现了针锋相对,我们同学的语言呢?(引申)
三、小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
准备以“不以一眚掩大德”为题的口头话题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