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沪教版《草莓》教案5
作者:杜亚群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9-22


草  莓
上海市市北中学   杜亚群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写作思路,学习本文运用巧妙的联想的写作方法。
2、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说明:
《草莓》是融情入景、因物悟理的散文佳篇,为波兰作家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所作。它凝聚着作者提魂摄魄的感受,寄寓着激动人心的生活哲理。在文中,“草莓”是“触媒”,一颗九月的晚熟草莓,触发了作者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慨叹,更触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珍惜过往,正视未来。教师可以此“触媒”为教学抓手,进行教学设计,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文中许多语段优美如诗,琅琅上口,教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反复吟味,深化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探讨文章的写作思路,感受文章构思之精妙;学习本文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2、难点:体味生命中的“变”,感受文章所蕴涵的人生况味。
说明:
《草莓》文质兼美,文章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皆可作为教学内容。但教学不宜面面俱到。若把重点放在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上,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还有利于把我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涵。
由于文章蕴涵着一种深沉的人生况味,那种对青年期和中年期两个人生阶段的感喟,以及由自然之变化到人生之变的联想,均带有强烈的个体经验色彩,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积累才能领悟。高中学生多不具备这样的人生经验,如果过于注重对文章内涵的挖掘,恐怕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论对“变化”的理解,循循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内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联想导入
激发兴趣
1、同学们,炎炎盛夏,若是吃上几颗酸酸甜甜的草莓,那真是爽口又爽心的快事!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诱人的草莓?
 
2、如果要求我们以《草莓》为题,写一篇作文,你会怎样构思?
 
1、学生口头作文。
(学生的描绘可能不够完善,教师可从草莓的形、色、香、味、生长状况等方面予以引导)
 
2、学自由发言,各抒己见。(鼓励个性构思,说明文、咏物散文、童话故事均可)
1、引入话题,锻炼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同时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2、此环节旨在打开学生思路,也可与《草莓》巧妙的写作方法形成对照,为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作铺垫。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草莓的词句,并思考:
1、你认为《草莓》属于哪类散文?它表达了什么主旨?
(教师可带领学生温故知新,通过比较发现《草莓》的特殊性)
 
 
 
 
 
 
 
2、草莓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草莓》是一篇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哲理散文。把握本文主旨,抓住文章关键句,如“直到那时……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等,并作概括: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和对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喜悦,告诉人们要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2、文章对草莓着墨并不多。在文中第二段,作者发现了一颗晚熟的草莓,这草莓的香甜引发了作者对于生活感受的回味与感悟,草莓起到了“触媒”的作用。在文末,再次提到六月草莓的馨香,象征美好的青春岁月。
《草莓》一文,对高中生而言,理解难度不大,学生通过初读,一般能较为准确地说出文章的主题。让学生自读课文,圈划重点,是为了提高学生搜索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整合概括能力。
 
 
细读文本
把握思路
1、文章以草莓为题,但第一自然段却根本未提草莓,那么,这一自然段是不是题外话?能不能把它删去?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九月的一颗香甜的草莓触发了作者的思绪,使他产生了一连串联想。下面,四人一小组试着将这篇文章的思路提炼成一幅板书,三分钟后,由小组长将板书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大家看,并说明板书设计的依据。
要求:文字简洁;突出关键词;借助线条、箭头等符号表现思路走向。
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思考。
1、开篇渲染九月乡间景色,给人“夏意正浓”之感,“一切基本都没有变”, 照应了第三自然段“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变”,暗示大地每时每刻都在更新。这为下面意外发现“晚熟的硕大草莓”,引发对人生的“变”的联想作了铺垫。
2、学生展示板书,说明设计依据,全班同学品评出最佳板书。
突出:
(1)线索:“变”。
(2)由草莓想到自然的变化,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变化的联想思路。
 
1、通过细读,深入把握文本。要求学生养成紧扣文本解答问题的习惯,并由此体会文章构思之巧妙。
 
 
 
 
 
 
 
2、此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协作,把握文本思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师生对话
感悟“变化”
 
全文以“变”为线索,从自然界的“变”,写到人生的“变”, 层层生发,脉络清晰。作者以草莓为触媒,展开联想,写出了“变化”的内容。对此“变化”,你是否有所领悟呢?(教师范读三至六自然段)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投示自己高中和现在的照片,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谈对“变化”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知不觉进入文本,咀嚼文本内涵,层层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感,突破理解上的瓶颈,产生新的感悟。
师生对话过程中,可重点品味第五自然段的几句关键句:
(1)“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激动不安……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似水流年剥夺了我们的青春的心性和容颜,却也增添了我们的阅历和经验,生命正象草莓一样,不断地丰富和成熟)
(2)“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在这句话中,作者特别强调了“还很年轻”,含蓄地告诉我们,年轻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应珍惜年华,做有意义的事。这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读文本,可以“以意逆志”,运用自身经验,能动地对文本内涵加以阐发。教师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告诉学生,师生平等对话,可以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写法借鉴
既然作者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为何要选择草莓作为“触媒”?如果没有草莓作为“触媒”会怎么样?
学生讨论、交流。
提示:以草莓为思考的“触媒”,由九月草莓联想到自然的“变”,再联想到人生的“变”,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有了草莓作“触媒”, 就可由物及人,因物悟理,绘形与析理交织,感性描摹与理性思考兼容,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由浅入深地进行阐发,在给人哲理启迪的同时,予人以美的感受。如果单纯谈论“变化”,文章就容易显得抽象而枯燥。
于无疑处生疑。该环节能引导学生认识联想中“触媒”的重要意义。同时,又与本设计的导入环节形成呼应。
 
 
布置作业
寻找一个“触媒”,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阐发一种人生(生活)哲理。
要求:语言流畅自然,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有一定的认识深度。字数800字左右。
完成作业。
读写结合,巩固所学,提高学生联想能力。
思路点拨
这篇散文情理相生,耐人寻味。除了联想方法,象征手法、美文美读、构思探究、比较鉴赏等均可作为该文的教学内容。当然,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以免蜻蜓点水,不利于深入。此外,还可借助活动创设情境解读文本。比如,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成长历程照片,使其在体验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色彩后,对文章主旨有更深层的把握。
练习举隅
1、朗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更欣赏的是六月草莓所代表的青春,还是九月草莓所代表的成熟?为什么?
 
2、《草莓》的语言优美洗练,请从文中摘抄你最欣赏的两句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3、收集20句有关时间、青春、生命和人生的名言警句,在此基础上写作你的百字人生格言。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草莓》ppt课件(16页)
《草莓》练习题
《草莓》ppt课件(22页)
《草莓》教案7
《草莓》教案6
《草莓》ppt课件10
《草莓》ppt课件(19页)
《草莓》ppt课件(29页)
《草莓》每课一练
伊瓦什凯维奇《草莓》mp3音频朗读
《草莓》学案
《草莓》ppt课件(17页)
《草莓》ppt课件6
《草莓》学案练习及答案
《草莓》课堂教学实录
《草莓》ppt课件5
伊瓦什凯维奇《草莓》课文阅读
沪教版《草莓》教学设计6
《草莓》教案5
《草莓》ppt课件4
语文版《草莓》ppt课件3
《草莓》ppt课件2
《草莓》教案4
《草莓》教案3
《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草莓》同步检测
《草莓》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语文版九年级上《草莓》ppt课件1
语文版《草莓》课堂练习
语文版《草莓》图片素材(10张)
《草莓》同步练习2
《草莓》同步练习1
《草莓》教案2
《草莓》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