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钱塘湖春行》《西江月》教学实录片段
作者:格林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1-18


《钱塘湖春行》《西江月》教学案例
烟台十中  葛琳琳
 
《钱塘湖春行》
片段
师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  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  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  “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  “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初春的鸟儿还不多。
生  “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生  “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
生  “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  “乱花渐欲”,“乱”,“渐”,说明花儿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初春的花星星点点,也不是很多。
生  “浅草才能”,小草刚刚出土。
生  “没马蹄”,草还没有长高。
师  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  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
生  我听见了和尚撞钟的声音,那么庄严、肃穆,那么辽远、空旷,使我心旷神怡。我在西湖边上耳听着这天籁之音,眼看着美丽的西湖胜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笑)
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春的人儿在西湖边轻歌曼舞,或细语呢喃,或那勤劳的妇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纱,木杵捣衣声,击水声清脆的、悠扬的此起彼落;而孩子们则在嫩嫩地,绿绿的草地上欢快的叫跑着,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  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那轻盈、活泼的黑头莺唱出美妙的歌声,“自在娇莺恰恰啼”。
生  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
生  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  我听出了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  我听见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钱塘湖春行》,清风传送着那优美的诗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师  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切实际,同学们的诗歌感悟能力非常强啊!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  绿,绿柳青青。
生  还有:“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  “水”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生  寺庙是红砖绿瓦的,凉亭是古色古香的。
生  云是白的,蓝天白云。
生  草是嫩绿的,树是刚抽芽的,也是嫩绿的。
生  白居易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悠闲自得的在西湖岸边踏青。
师  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西湖的春天吧!
   
《西江月》
片段
请同学们读词。
师  我们先说说对这首词的总体印象。
生  是在写农村秋天丰收的景象。。
生  我认为回答不太准确,因为词中“鸣蝉”是夏天的景象,“蛙声一片”也是夏天的景象。
生  词中不是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吗?。
生  是稻花香,而不是稻子香!只能说预见秋天丰收在望的景象,从而体现出农民的喜悦之情。
师  读书要注意细节。
师  好,即将丰收的喜悦表现出来了。你能从某一个视角说出一个画面吗?
    (学生读词。)
生  皓月当空照,清风扶人面。乌鹊惊月鸣,蝉噪夜愈静。蛙声连绵起,稻香预丰年。这是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掌声)
师  用诗的语言去说词,真正了解其中的滋味,非常具有诗情画意和画面感。
生  我认为还有一幅,茅店避雨图。
师:对,“两三点雨山前”,夏天天气说变就变,而且夏雨多是瓢泼大雨。
生:就那么两三点“豆大”的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旧地重游,实在是喜上加喜,喜出望外。已有身临其境     之感了。
师  你能从某一个视角说出一个画面吗?
生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
师  说地真好,画面已经立体化了,让我们再来读词。
  
【案例分析】
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开拓学生想像,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提高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不能把秀气、灵气教丢了。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但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像,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人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
这节课从“听《钱塘湖春行》、说《西江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
“说”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情趣的过程。先是说总印象,在说总印象时,师生共同探研,教师引导,理清词的内容。再从多角度去说画面,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描述一个画面:“皓月当空照,清风扶人面。乌鹊惊月鸣,蝉噪夜愈静。蛙声连绵起,稻香预丰年。”用词简洁,读来朗朗上口,表现了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本案例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而是由学习主体的自主体验而发现的。教师的作用变为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活动的促成者,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也不是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命令性的任务去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烟台十中 
葛琳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太空一日》课堂教学实录
《太空一日》课堂实录
《时间的印记》课堂实录
《最后一次讲演》课堂实录
《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堂实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堂实录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课堂实录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堂实录
《蜀相》课堂教学实录4
《背影》课堂实录3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节选)
《苏武传》课堂实录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
《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获奖课例)
《五石之瓠》课堂实录
《一着惊海天》教学实录
《渡荆门送别》课堂实录
《杞人忧天》课堂实录
《穿井得一人》课堂实录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5
《“飞天”凌空》教学实录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实录片段
《逢入京使》教学实录
《灯笼》教学实录片段
《灯笼》课堂教学实录
《过秦论》教学实录4
《回延安》课堂实录
《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3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