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中庸》节选学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7-30


《中庸》节选学案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 《中庸》原是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    ”之一,《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            ”的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查字典解词: 
中庸  
【词 性】  
【褒 贬】 
【近义词】 
【反义词】 
【释 义】  
三、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                         ”。 
  “         ”,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四、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解释画横线的字词:   
(1)天命: 
(2)率:  
(3)莫: 
(4)见(xian): 
(5)乎: 
(6)中:   
(7)节:  
(8)致: 
(二)请结合文本具体阐述“中”“和”的含义: 
参考答案: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四、阅读原文,回答问题。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命之谓性                              性:本性 
B.中也者,天下知大本也            中:适合,符合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答案:A项:就,连词 ;  并列,连词。  
 B项:助词,不译,取独;  的,助词。 
 D项:于(在),介词;于(比),介词。    
 C项:“则”,就,连词。 
五、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六、中庸的主要原则(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 
• 

七、《中庸》名言积累 
1、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 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6、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八、课外阅读: 

1、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   
【注释】   
  ①鲜:少,不多。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2、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读解】   
  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3、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   
【注释】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读解】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    
   
    
   
 4、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原文】   
  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第8章)   
【注释】   
  (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读解】   
  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范。    
   
    
5、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章)   
【注释】   
  (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读解】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6、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10章)   
【注释】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报复。(4)居: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   
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8)矫:坚强的样子。 (9)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读解】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7、 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1),后世有述焉(2),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第11章)   
【注释】   
  (1)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怪:怪异。(2)述:记述。(3)已:止,停止。(4)见知:被知。见,被。   
【译文】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读解】   
  钻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出风头、走极端欺世盗名的搞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   
  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   
  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   
  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论反复申说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    
   
   
 8、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原文】   
  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   
【注释】   
  (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 (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读解】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中庸》节选ppt课件(19页)
《中庸》节选教案1
《中庸章句》教学参考
修齐治平之《大学》节选《中庸》节选学案
《中庸》节选ppt课件5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节选ppt课件4
《中庸》节选ppt课件2
修齐治平之《中庸》节选ppt课件2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节选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