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寒花葬志》说课稿
作者:小邵老师  上传者:liweiyan  日期:09-09-1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寒花葬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课文分析二、教学目标 三、教法和学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程序
一、 课文定位:
     《寒花葬志》选自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课。本课编选了《小石潭记》、《爱莲说》、《陋室铭》、《寒花葬志》等四篇传诵千古的名文,这四篇文章都可称得上是短文中的奇葩:内容丰富,情感深邃,写作手法和行文结构各有特色。本文是作者归有光为家中的已故婢女寒花写的一篇“葬志”(即为死者写的记事文章),全文仅一百多字,简洁凝练,一往情深。因此本文的重点就是探讨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二、本文的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是一篇讲读文言文以及它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范读、朗读,感悟、体会,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蕴涵其中的情感。
B、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本文在选材和语言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亡婢和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以及内心的悲情。
   同时将“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不能替代学生的“学”。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
1、  教法:,我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式、点拨式,辅之以讲授式。
在确定了教法的基础上,我再根据《寒花葬志》这一课文的特点以及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
2、学法:选择了指导学生采用诵读法、自主探究法,与合作交流法等在阅读和对话中进行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使用PP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五、教学程序
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以及所选择的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一)独立阅读
学生活动: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出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字词障碍,全班共同解决。然后进一步通过散读、个读、齐读、接读更各种阅读方式熟悉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协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出轻重缓急,拿捏语气变化。
设计意图: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及人文精神的熏陶,而诵读是最好的方法;此外,文言文与现代语体文有很大的差异,所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只有先通过反复的诵读吟咏,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之后,才能在老师的点拨下进入理性认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本环节在教法上主要采用点拨法,学法上主要采用诵读法,重在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互相研究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和最后一句话切入。
首先,从题目来看,“葬志”是为死者写的记事文章,寒花是作者家的一名婢女,那么既然这是一篇悼念死者的文章,自然会有悲伤的情感,文章的结尾作者也说“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那么其实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探讨作者的情感:作者悲的是什么?这种悲情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学生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所以学法上主要    
教师活动:以“平等中的首席”这样一个角色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也就是说,整个学习过程既要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同时,教师又要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纠正、补充和再提升。帮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达到一个高度。所以教法上主要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所以课堂上教师不能以知识代言人、占有者的身份,按备课时设定的目标在学生未曾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去实施教与学,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一个充分动起来的过程——和老师的互动,和其他同学的互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发挥其首席的作用,科学地讲解,或描述或介绍或解释或分辨,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地去领悟和体会。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收获的。
预设探究结果:
在本文中作者有三悲:悲寒花,悲孺人,悲自己(程度逐渐加深,顺序不可颠倒)。悲寒花不难理解,从文中来看,寒花刚陪嫁过来时,不过十岁,而作者在结尾时慨叹转眼已是十年了,这说明寒花离开的时候不到20岁或者说顶多20岁,而且从第二段对寒花的描写来看,“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初来时的打扮写出了寒花的稚态可掬,“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削荸荠时的调皮写的娇态可噱;吃饭时“目眶冉冉动”的神态更写出了寒花的憨态可笑。这么一个天真、调皮、可爱的小姑娘,生命对她却这么吝啬,这么早地夺去了她的化样年华,这不能不让作者悲从中来,而从文章中孺人针对寒花的那两笑,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主婢无间的美好和谐,所以寒花的“事我而不卒”,服侍我而不能到老更加重了作者的悲。其次,文中对于孺人的描写着墨并不多,但却于只言片语中见孺人之神韵。孺人两笑,前一笑是称许婢女,笑丈夫贪嘴被拒,后又“指予以为笑”,是引丈夫而共笑婢女,这既可以看出孺人的慈爱、善良、宽厚,又能让我们感受到夫妻相得的温馨和谐。就在作者回忆与寒花的初次相识时,我想也会引发作者关于妻子刚刚嫁入家门时以及二人新婚时很多美好的回忆吧,所以,表面上是在悼念寒花,笔下却又无法拒绝孺人的加入,其实这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行为,正如苏轼所说的“不思量,自难忘”。孺人的一颦一笑都清晰如昨,历历在目。所以写来写去还是摆脱不掉孺人的影子。可如今欢愉已逝,所以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更是让人感伤。为什么说最悲的还是自己呢? (“悲自己”一处是难点,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因为死者长已矣,痛定思痛的人是最痛的!也就是说经历了曾经的美好,而如今斯人已去,欢愉已不再,只有回忆的时候,留下来的人是最悲的。在分析悲己的这个环节中,用大屏幕交代作者的生平(简介放这里),有人说,归有光人生经历的坎坷,在中国历史上很难在找到第二人。这样在学生了解了作者“屡试不中,做官不达,发妻早亡,侍婢离世”这样一个多舛的人生经历后,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悲了。
    本环节重在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质疑问答
为学贵知疑,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进行大胆质疑。
学生活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学法上主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所以教法上主要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所谓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在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
教师预设质疑问题: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我也会追加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会引导学生关注本文在写法、选材和语言上的特点。例如说在写法上      
1.文章处处在写主婢之间,夫妻之间的那种美好温馨和谐,却又处处流露出一种感人的悲情,这就是本文“以乐写哀”的写法,所谓“以乐写哀情更哀”嘛。
2.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小事,语言的组织也是信手拈来,如话家常,但却于琐事中,用看似漫不经心的语言把内心的悲情抒发到了让人感动,这正应了“看似寻常最奇崛”那句话,这也是归有光作品一贯的风格。比如说他在〈项脊轩志〉的最后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对妻子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不言而喻。
本环节重在对“互相研究”这一环节进行必要的补充,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
(四)总结全文,若时间允许,当堂成诵。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全方面的理解和体悟。
(五)布置作业:拓展阅读〈项脊轩志〉。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讲授寒花葬志这篇课文的大致思路,其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寒花葬志》
归有光
题目注释:寒花:婢女的名字
          葬志 :为死者写的记事文章
 原文: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译文】
婢女名寒花,是我妻魏孺人的陪嫁丫环。死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葬在土山之上。她没有能侍奉我到底,这是命啊!
   
寒花当初陪嫁来我家时,年方十岁,两个环形发髻低垂着,一条深绿色的布裙长可拖地。一天,天气很冷,家中正在烧火煮荸荠,寒花将已煮熟的荸荠一个个削好皮盛在小瓦盆中,已盛满了,我刚从外面进屋,取来就吃;寒花立即拿开,不给我。我妻就笑她这种样子。我妻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她就吃,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我妻又指给我看,觉得好笑。
   
回想当时,一晃已经十年了。唉,真可悲啊!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寒花葬志》教学设计3
《寒花葬志》学案4
《寒花葬志》教学案
《寒花葬志》阅读练习及答案
《寒花葬志》导学案
《寒花葬志》ppt课件3
《寒花葬志》ppt课件2
《寒花葬志》学案
《寒花葬志》ppt课件1
《寒花葬志》教案2
《寒花葬志》教案1
《寒花葬志》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