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福建省 >>
福建省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1-24


福建省古田一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1)统一用黑色水笔作答;(2)答案务必抄到答案卷上;(3)书写务必工整,否则扣3—5分;(4)请在指定的位置填写班级、姓名、座号、考室号、考室座位号。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2)佩缤纷其繁饰兮,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离骚》)
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氓》)
(3)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2分)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②。人得之,争藏弆③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④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歔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呼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⑤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邵长衡《八大山人传》)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朱耷是献王朱权九世孙。②翛(xiāo)然无画家町畦:自由自在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③弆(jǔ):收藏。④嬲(niǎo):纠缠。⑤跋:通“茇”,蜡烛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              延:邀请
     B.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                屠沽:宰杀牲畜买酒
C.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              期:约定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                  隐约:潜藏、依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久之疾良已                    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B.吾以作袜材                     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
     C. 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          裂其浮屠服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           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4.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八大山人内心愤激郁结的一组是(        )(3分)
①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
②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
③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④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
⑤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
⑥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言行来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八大山人这一明代遗民形象。B.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来为天下不得志者发叹惋。
    C.本文写到八大山人与作者在风雨之日相见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山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D.末段模仿太史公笔法,表达了作者对八大山人的同情和山人不被世人真正了解的慨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15分)
浮槎山水记(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阗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予于京师。予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其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予以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次第            次第:等级次序
B.李侯折节好学                        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
C.至于荫长松,藉丰草                  藉:凭借
D.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            厌:满足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交待浮槎山的地理位置、名称及其来由,并附以佛教、道教之说,给浮槎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B.陆羽在论水的品质时,认为山中泉水是上品,而山泉之中又以乳泉和石池之中清流四溢的泉水为最好。
C.作者认为李侯是一个贤士,是因为李侯在登浮槎山时发现上等的山泉后,送至京师给自己饮用,可谓情真意切。
D.文章既写浮槎山水之美,又写李侯游赏之乐;既笑张又新的狂妄多失,又赞陆羽的善言水,行文开合有度。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译文:                                                
(2)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译文:                                                
(3)故予以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译文:                                                 
 
(三)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9.(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3分)
 
 
 
 
 
(四)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0.(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21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
1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司棋和表弟潘又安有私情,在山后幽会被鸳鸯撞见,苦苦哀求鸳鸯为她保密,潘又安逃走后司棋病倒。在抄检大观园时两人的私弊之物被发现,司棋毫无羞愧之意。王夫人最终将她逐出贾府发配。
B.宝玉挨打后,林黛玉、薛宝钗一起到怡红院看望。宝钗见到宝玉后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黛玉托着丸药站在一边,无声而泣,劝说道:“你从此都改了吧。”
C.尤二姐是贾珍妻尤氏的异母妹,本是指腹为婚许给了皇粮庄头张家。后来张家因遭官司败落。贾琏见了尤二姐后动了心。贾蓉为其出主意:给张家些银子,逼张家退婚。张家虽不愿意,但不敢不依,只得写了一张退婚文约。
D.贾府正宴请亲友,锦衣府赵堂官带领司官进来,而后西平郡王带来圣旨,因贾赦交通外官等罪过,要被查抄。赵堂官在贾政屋内查抄出许多禁用物品,还有大量的地契、借券等。幸亏北静王及时赶到,查抄才暂时结束。
E.怡红院海棠花枯死又荣发。贾赦、探春等认为这不是好兆头,贾母却执意认为这是好事。黛玉听说是喜事,心里触动很是高兴。凤姐见花开得奇怪,私下里告诉袭人铰块红绸子挂上辟邪,宝玉却在此时将通灵宝玉丢了。
1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曹阿瞒许田打围”的故事:曹操想通过许田打围来考查朝廷内外的反应。在打围过程中,汉献帝连射三箭不中,曹操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射之,正中兔背。群臣以为天子射中,涌向献帝高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张飞欲斩曹操,被刘备及时制止。
B.“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的故事:蔡夫人偷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时,就对刘备起了杀心,遂与弟蔡瑁密谋,以刘表的名义在襄阳设下“鸿门宴”,请刘备赴会。在宴会上,伊籍告密,并指出逃路。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急呼,马忽似龙驹,纵身而起,跃过檀溪。
C.孔明随鲁肃来见周瑜,周瑜、孔明心中早有主意,却又装作不知,故意互相激怒对方。鲁肃大惑不解,夹在中间,互相说解。孔明故意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曲解其意,说曹操乃是为了二乔而来,激起周瑜大怒,请求孔明相助,共破曹操。
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孔明愿意帮助周瑜火攻曹操,借东南大风。周瑜闻知,大喜,令人速建七星坛。孔明取东南风赤土修坛,沐浴斋戒,向天祈求大风。周瑜则调派兵马,只等风起。三更时分,东南大风,霎时兴起。周瑜骇然,派丁奉、徐盛二将斩杀孔明。孔明早已回夏口。
E.奇人左慈,深谙奇门遁甲之术。曹操见之,左慈怒斥曹操的奸行。曹操大怒,拘禁左慈。左慈使用遁甲之术,戏弄曹操。曹操杀之,虽死又生,演武厅幻化出无数“左慈”,提头来打曹操。曹操惊倒于地,头脑疼痛不已,只好请华佗来医治。
13.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香菱学诗的主要情节。
(2)简述“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1),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孟子·离娄下》)
注:(1)有服:服丧。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的意思是“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就把他捆绑起来”。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道出君王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臣子。
C.孟子用“寇雠,何服之有”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了应该向臣子让步的重要性。
D.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派人引导送他出国境,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三有礼。
(2)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与上面的文字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通之处?请简析(3分)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离娄上》)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15—17题。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他的确是蔡孑民先生而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教育家。”教育家傅任敢先生如是说。 “他”是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1931年底,他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他以京剧中的“王帽”自喻,把主戏让别人唱,并说“那是自己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一意坚持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的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1948年时局发生变化,是年底梅贻琦与一些名教授被当局接到南京。12月22日国民政府要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坚辞。据当时一起同行的张起钧教授回忆,梅贻琦在清华同学会上沉痛地表示:他身为清华校长,把清华弃置“危城”,只身南来,深感惭愧,怎好跑出来做官?这“表现了学人的风格,树立了师德的典范”。
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对“清华基金”,他更视为命根子。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在他病桌旁始终有只从不离身的手提包。在梅贻琦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动容。
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善后,一面向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梅贻琦爱生如子。他说:“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他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或通知可能要遭逮捕的学生立即离校。一次为掩护郭德远同学脱险,甚至同意把他藏在自己的汽车里偷运出去(未实施)。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吾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仁校友敢说一句‘幸告无罪’。”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实现了他的理想。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
(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梅贻琦自比为京剧中的“王帽”,作为清华大学校长,乐于当师生的配角,既反映了他民主治校的作风,也表现了他为人谦逊的品格。
B.梅贻琦极力推行通才教育,认为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说明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长于基本技能,而缺少尖端专门的技术。
C.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拟聘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贻琦坚辞不就,表现了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挚爱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D.梅贻琦亲拟的清华大学校训反映了他注重德行的人才观,本文标题则突出了梅贻琦作为校长对清华大学的伟大贡献和巨大影响。
E.本文以“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为纲,记叙了时势危难之际,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言行与功绩,表达了作者坚梅贻琦的崇敬之情。
 
16.“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简要说说理由。(5分)
 
 
 
 
 
17.文章第十段记录学生模仿梅贻琦口吻编的一首顺口溜有什么作用?(4分)
 
 
 
 
 
五、作文(70分,任选一题,请务必在作文纸上写明题号,未写的扣2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魅力,是一种颇能吸引人的力量。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感受到“魅力”的存在:大自然的魅力,语言的魅力,人格的魅力……
关于魅力,你或许有过许许多多的见闻和经历,或许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请你以“魅力”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个游泳健将在江边散步,因话不投机打起赌来,说谁不能游到对岸,谁就不是男人。两人对峙着要求一起下水,但其中一个看着水流湍急的江水,平静地说:“我服输。”另一个人听完,哈哈大笑,他转身扑入江水中,回头对旁人说:“我要让这软蛋看看咱的本领。”他的朋友让他回来,说现在江水流速快,游到对岸有危险,但是他根本不听朋友们的话,转眼之间就游出五六十米远,突然一个波浪过来,他在江水中消失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古田一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离骚》)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氓》)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B(屠沽:名词,屠杀牲畜、卖酒水的人)
3.C/A之:前项,助词,不译;后项,代词,他。B以:前项,介词,拿(它);后项,介词,表原因。C其:均为代词,他的。D乃:前项,副词,表相承,就;后项,副词,竟然。)
4.A(③表现他与普通百姓的淳朴的关系以及他率性而为的性格;④表现他对贵族统治者的鄙视;⑥是八大山人遇到知己时的一反常态,流露出他内心的喜悦。)
5.B“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不当,本文的写作重点是八大山人狂悖言行下的内心苦痛;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并非“为天下不得志者发一叹惋”。
参考译文: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获得生员的资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轻时遭遇变故,抛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发做了僧人。没过几年,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经常有一百多人。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中恍惚不得意,于是发作疯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毁它,跑回了会城(南昌)。他独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着旧布帽,披看破长袍,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着观看嘲笑他,没有人认得出他。他的侄子认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长时间,病才确实好了。
    山人擅长书法,行楷学习大令(王献之)、鲁公(颜真卿),能够自成一家;写的狂草非常怪异而有气势。也喜欢画水圣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野鸭),自由自在而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市井中屠杀牲畜、卖酒水的人,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到拉扯他的衣袖衣襟的地步,山人也不拒绝。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石画,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他径直接受,说:“我拿它做袜子的材料。”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然反而要从贫士或僧人、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那儿买到。
    一天,他忽然在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笑声更加“哑哑”地不可停止,喝醉了就常常叹息落泪。
我客居南昌,非常仰慕八大山人,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到这一天,刮大风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不一会儿,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到了。”我又惊又喜,急忙叫了一顶竹轿,冒着雨前去见他,握着手仔细对视大笑。夜里在山中住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燃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
    我认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但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愤激郁结,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缘故。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没有什么办法,就忽狂忽哑,依稀有玩世的态度,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
6.C   (藉:枕藉,枕着垫着)
7.C    (原因不对)
8.(1)他的言辞虽然简洁,但对水质的品论(却)说得透彻(或说完了)。要点:而:但;论:品论;尽:完、透
(2)有时心里想要,考虑到能力不能够得到(或无法得到)就停止的人,就能退守至山林而获得快乐。要点:或:有时;顾:考虑;于斯:到此(山林中)。
(3)所以我把这件事记下来,记世人知道浮槎山的泉水是李侯最早发现的。要点:志:记;俾:使、让;发:发现。
参考译文:浮槎山在慎县南方三十五里,有人叫它浮阗山,又有人叫它浮巢山,是由和尚、老子之徒荒怪虚诞幻化的说法。山上有涌泉,以前谈论水的人都没有提到过这里的泉水。
我曾经读《茶经》,知陆羽精通水质,以后又得张又新《水记》,记载有刘伯刍与李季卿所判定水的等级,(张又新)认为两人均采陆羽的说法,但其标准与《茶经》不同。张又新是狂妄险谲之人;所说的话令人难以相信,我很怀疑并非陆羽的说法。等到我得到浮槎山水后,更相信陆羽精通水质。浮槎山、龙池山均位于卢州界中,比较二山之水可知浮槎山的水远胜龙池水。但若张又新之说,龙池之水居第十,浮槎山之水弃而不录;因此可知张又新的书有很大的差失。但陆羽则是内行人,依陆羽的说法,山水最好,江水中等,井水最差;山水中又以乳泉石池漫流的水为最佳。他的言辞虽然简洁,但对水质的品论却(十分)透彻(完尽)。
浮槎山的水,是李侯发现的。嘉佑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兼任卢州太守。游金陵时登蒋山,并饮蒋山之水。又登浮槎山,发现山上有名池,池水涓涓可爱,正是陆羽所谓的乳泉漫流。试喝时味道甘美。于是考证地方风俗志徵询问故老,得知山水事迹。因此将此水送给远在京师的我,我以下述水记以为答谢。李侯可说得上贤达。
天下之物只要想要都可得到,这是富贵之人的乐趣。在松荫下枕着丰草听潺湲的水声,饮滴沥的石泉。这是山林之士的乐趣。山林之士看到天下之乐能不动心。有时心里想要,考虑到无法得到就立刻停止。退至山林中而获得快乐。富贵之人虽然有很多宝物,却不能兼有山林之乐。只有李侯生长于富贵中,视听之娱都能满足。至于攀缘山上山下,所有幽隐穷绝之处均已走遍。人们不能得到的都能得到,从外物中可取得的可说多了。
李侯折节好学,善于结交贤士,敏于为政所到之处都有好名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显著,必须等待人的发现才能出名。有些东西本身未必可贵。却会因人的关系而变得重要。所以我把这件事记下来。使世人知道浮槎山水是李侯最早发现的。
9.(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的才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闲”字。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10.(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11.B、D(第一个来探看的是宝钗,带药丸的也是宝钗,然后是黛玉;D并非贾政屋内)
12.A 、E(A.①曹操射中鹿背,刘备射中的是兔子②“张飞”应为“关羽”;E.①左慈让曹操退出争斗,让刘备称王,不然要取曹操性命。②曹操头脑疼痛不已请华佗来医治是后来被梨树神所惊。)
13.(1)香菱拜黛玉为师,(1分)黛玉让其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1分)香菱诸事不顾,认真品读,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后来挖心搜胆,耳不别视,以月为题作诗,经历了两次失败,第三首诗终于成功。(2分)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1分)。
(2)(5分)赤壁一战,曹操被杀得胆战心惊,大势已去。撤退到华容道后,曹操以为没有伏兵,大笑孔明、周瑜无能。(2分)没想到,关云长在华容道截住去路。曹操以过五关之事说动关羽,希望关羽能够以信义为重,放他一马。(2分)关云长是一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从前曹操对他的恩义,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愈发心中不忍,放了曹操。(1分)
14.(1)C(强调的是要视臣子如手足的重要性)
(2)(下面选段中孟子对君臣双方各自提出来了要求:无论为君为臣,都要效法尧、舜,自我完美。上面的文字强调君王要视臣如手足。)两处文字都体现了孟子希望君王加强自我修养、善待臣子,君臣要互相尊重,君如何待臣,臣也会以同样的方法报君的思想。
15.B、C(B“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长于基本技能,而缺少尖端专门的技术”于文无据,绝对化。C“民族气节”错,不是“汪伪”时期,与“民族”无关。)
16.(1)指的是优秀的大学在于她有杰出的教师,而不是有多么豪华的建筑。即主要看软件而非硬件。(讲清大意即可,2分)(2)能自圆其说,表达通顺即可。(3分)
17.(1)从侧面表现梅贻琦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勇敢和智慧;(2)从正面表现学生对校长的理解和爱戴。(两点,各两分)
19.立意的角度:(1)、从服输者的角度:看清形势,量力而行,保护自己。
(2)、从逞强者的角度:没有认清形势,盲目而为,终酿惨剧。
(3)、从因果分析的角度:生命比面子(荣誉)更有价值,不要为一时的荣誉或面子所累。
(4)从两者的对比角度:认输更需要勇气,更有价值。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新高考全国I卷)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建省漳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厦门市2022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三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三)
福建省莆田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三明市2022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建省龙岩市2022年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2年福建省南平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22年5月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高三三模)
2022年5月份福建省三明市高中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福建省宁德市2022届高三5月份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2022届高三3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省龙岩市2022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福建省漳州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2022年3月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厦门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试题
福建省2022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省三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2022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漳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三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二)
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2022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龙岩市三校2022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八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福建省龙岩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四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南平市2022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一)
福建省泉州市2021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三)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新高考全国I卷)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高考全国I卷)
2021年5月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1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福建省漳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建省厦门市202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福建省三明市2021年5月份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