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江西省 >>
2009-2010学年度江西省余干蓝天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2-08


江西余干蓝天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2009-2010学年度
I  选择题(36分)
    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削减(xuē)   桎梏(gù)    羞赧(nǎn)    一丘之貉(hé)
B、整饬(chì)   纤弱(qiān)   渐染(jiān)    靡靡之音(mí)
C、优劣(lüè)   拘泥(nì)    装订(dīng)    蜚声文坛(fēi)
D、忖度(cǔn)   绯闻(fěi)    揶揄(yé)     孝悌忠义(d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必竟      毕恭毕敬      百尺竿头,更近一步
B、简朴      精兵减政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C、表帅      率性而为      翻手为云,复手为雨
D、闲暇      闻名遐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模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②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______的猛士。
③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______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A、暗淡   驰骋   闪烁     B、淡褪   驰骋   闪烁
C、淡褪   奔驰   闪耀     D、暗淡   奔驰   闪耀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完全正确一句是(    
A、曹雪芹写了巨著《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实在的话。
B、关于堡垒的外形,作者只用了三组叠字来描写: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朱自清很喜欢也很善于用叠字)。
C、为了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在“六一”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将推出《家长手记》、《我的DV》等一批与孩子们成长密切相关的新栏目。
D、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减少了旧本中拖沓冗长的回放交代,以几分钟的舞台呈现对全剧情节做了有力铺垫,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B、首都北京因为“身份”特殊,经常会实施交通限行措施,限行原因包括举行重大节日活动、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要赛事等,不一而足。
C、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最高女祭司娜芙普利都点燃了奥运圣火,她神情庄重颐指气使地将火炬传递给了第一火炬手亚历山大。
D、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当地各级领导殚精竭虑,含辛茹苦,始终奋战在第一线,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称赞。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满足旅客出行,营造和谐春运,北京站推出了特色售票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对象开设各种购票窗口,为旅客购票提供了方便。
B、由于本市对擅自夸大疗效、严重欺骗消费者的药品采取了暂停在京销售的强制措施,使本市去年药品严重违法广告率下降了5%。
C、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订阅报纸杂志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很难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他说《末代皇帝》剧中真实的部分基本都出自于他的作品,不真实的部分则是编剧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纯属编造了大量情爱故事。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海洋的污染
    ①当前,海洋的污染正在日趋加剧,其中海洋的石油污染尤为严重。由于石油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石油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使石油的运输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大型油轮的营运成本较低,而经济效益却很高,因此,在现代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建造的油轮吨位越来越大,往往在20万吨以上。目前,世界所需石油的2/3经海路运输,经常运行在航道上的油轮大约有7000艘之多,大型油轮失事以后,其中的原油或部分或全部流入海洋中,从而造成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此外,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也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这些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严重危害。
②石油溢出后,使污染区内的甲壳类和鱼类迅速死亡,海鸟也难以幸免。因为原油能损害羽毛的功能,使海鸟体温降低,其游泳和飞翔能力降低,最后冻饿而死。据统计,每年死于石油污染的海鸟多达数十万只,而甲壳类和鱼类根本无法统计。
③不透明的油膜降低了光的通透性,使受污染海域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其结果一方面使海洋产氧量减少;另一方面,藻类生长不良也影响和制约了海洋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影响。
④海面浮油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据分析,污染海域的鱼虾及甲壳类致癌物浓度明显增高。
⑤海面浮油还可萃取分散于海水中的氯烃,如DDT、毒杀芬等农药和聚氯联苯等,并把这些毒物浓集到海水表层,对浮游生物、甲壳类动物和晚上浮上海面活动的鱼苗产生有害影响,甚至直接触杀。
⑥石油一旦泄漏而流入海洋后应及时采取的措施,目前主要仍是采用围栏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以避免再进一步大面积的扩展,然后尽快地用清污船将石油收集起来。
⑦进入海洋的石油,一部分可直接挥发而进入空气;一部分受紫外线作用可发生极慢地化学分解,而绝大部分石油污染都要依靠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净化。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种类很多,目肖已经知道细菌、放线菌、真菌中有70个属,约200多个种能氧化降解石油。在近海、海湾等处,因海水中含有丰富的N、P等营养物质,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石油流入此海域后,较容易被氧化分解掉。然而,由于外洋海水中N、P等石油降解菌很少,一旦污染,不容易很快消除。
7、下列对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石油在工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B、全球石油分布严重不均衡。
C、大型油轮营运成本较低,经济效益高。
D、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
8、下列对海洋石油污染净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用清污船将石油收集起来是目前主要的净化方法。
B、进入海洋的石油,一小部分可以通过挥发和化学分解得到净化。
C、在近海、海湾等处,因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石油污染很容易被氧化分解掉。
D、由于外洋海水中石油降解菌很少,一旦污染,不容易很快消除。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止石油在运输过程中大型油轮失事的石油泄漏、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是目前防治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方法。
B、海面浮油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其结果一方面对海洋生物有毒害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食物链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C、在近海、海湾等处,因海水中含有丰富的N、P等营养物质,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净化方法。
D、当前海洋的石油污染严重,而无论是人工治理还是依靠自然净化都很困难,如何从各个方面努力防治、消除它,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察今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②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luán,小块肉)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③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④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地。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⑤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为治,岂不难哉!
⑥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法:法令制度
B、循表而夜涉             循:沿着,顺着
C、故审堂下之阴           审:查看
D、遽契其舟               契:通“锲”,刻划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治国应该“因时而化”的一组是:
A、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B、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C、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D、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紧围绕“察今”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告诉人们要明察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时而制法。
B、作者善于巧妙地运用贴切通俗的比喻说明天下无包医百病的良药,世间也没有永远可以运用的法令制度的道理。
C、文章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多变而又不失严正。作者采用设问、反问、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说理,使语言富于变化,很有说服力。
D、作者运用三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阐明法令制度必须随着客观形势变化而有所改变的观点。
第II卷  (基础题54分,作文60分,共11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3分)
译文:
(2)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4分)
译文:
(3)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3分)
译文:
四、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绵谷回寄察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释】①绵谷:今四川广元。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蔡氏两兄弟。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③绵州:今四川绵阳。
(1)第二联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简要赏析此联。(4分)
 
 
(2)“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2分)
 
15、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四题任选二题)(8分)
(1)唐代_________在《_________》中写下了“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名句。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4)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志洁,____________;其行廉,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⑴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⑵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⑶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在一次去片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⑷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⑸所以每当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试,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⑺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山顶很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绿很柔和。我久久地注视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异样。雪山和草原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的心境。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我知道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这是一种对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觉亲切。
⑻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⑼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有一片能与你心灵相通的天空。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对话。
⑽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⑾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
⑿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⒀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使我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搁下它。
⒁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文章开篇作者运用了似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对西藏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B、“最美的风景”,既指这里的人们是土地上风景的组成部分,也赞美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C、文中“神秘”“神性”“喇嘛寺庙”“经幡”等词语,都暗示了宗教对作者灵魂的净化作用。
D、作者引用黑塞的话,强调心灵的故乡隐藏在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它使人们感到惊奇而幸福。
E、“都市对我的中伤”,指纷纷攘攘的都市生活会让人产生许多欲望和怨艾,污染人的心灵。
17、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4分)
 
 
 
 
18、第⑹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9、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把西藏比作“灵魂的故乡”。(6分)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20、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几处不得体,按要求完成下题。(4分)
孙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鼓舞。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尽绵薄之力,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倒可以不齐心协力,鼎力相助?我殷切期望平时不好好学习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1)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4)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
2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作答。(6分)
 
(1)仔细观察这幅漫画,先简要说明漫画内容,再用一句话揭示漫画的寓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漫画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不能以(无题)为题。(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短诗,根据要求作文。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根据诗意,发散自己的思维,展开大胆的想象,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A(B纤xiān,靡mǐ;C订dìng,劣liè;D绯fēi、悌tì)
2、D(A必——毕,近——进;B减——简;C帅——率,复——覆)
3、C(淡褪:颜色剥落了、浅了;暗淡:昏暗,不光明。驰骋:(骑马)奔跑;奔驰:很快地跑。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闪耀:光亮耀眼。三句话分别选自《我与地坛》、《<呐喊>自序》《世间最美的坟墓》)
4、A、(B、去掉第一个句号;C、两个书名号均改为引号——栏目不能用书名号;D、句号移至引号外。)
5、B(以一当十:形容军队武器高强、斗志旺盛;不一而足:形容所说的事物不止一种,不能一一列举;颐指气使:指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含辛茹苦:形容忍受种种辛苦。)
6、C(A成分残缺。满足……需要,营造……氛围;B缺主语;D句式杂糅。删去“了大量情爱故事”或删去“纯属”)
7、D
8、C(“很容易”应为“较容易”)
9、C(“主要净化方法”应为6段“采用围栏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
10、A(法:效法,名词作动词)
11、B(A、C、D三项的第二句均不合题干)
12、A(“察今”只是一个话题,并非中心论点)
13、(1)译: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不能够效法的。(得分点:虽、损益)
(2)译: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志渡水的,现在水位变化了,涨高很多了,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得分点:向、导、益)
(3)译: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法令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得分点:因、化)
四、14、(1)①第二联上承首联,描绘青草满径,秋云缭绕的景象,表达了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②“芳草”“好云”采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既写出了锦江的可爱,又将自己与友人的情谊寄寓其中,写法含蓄,画面生动,意味深长。(意思基本对即可)
(2)借景抒情。用回望锦城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用淡烟乔木表达悠长的情韵。
虚实结合。前句“回首”实写,后句“隔绵”虚写,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答对其一即给满分)
15、(1)王勃  《滕王阁序》  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
(2)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故其称物芳,故死而不容。
五、
16、C、D(C项“宗教”应为“西藏”,偷换概念;D项“强调……地方”,把已然当必然)
17、因为(1)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2)有坚定的信仰;(3)有执著的追求;(4)没有俗利和杂念。(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照抄原句,分数减半)
18、(1)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2)表现环境的恶劣;(3)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4)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答出三点给满分)
19、因为:(1)西藏是一个能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地方;(2)西藏让人淡漠生存以外的欲望,使人的心灵变得单纯宁静;(3)西藏成为人抵御城市中伤的精神力量。(每点2分,答对意思即可)
六、20、(1)抛砖引玉改金玉良言;(2)尽绵薄之力改不遗余力或竭尽全力;
       (3)殷切期望改衷心希望;(4)删去:鼎力相助。
21、(1)画面是一个身体被分割为两截的人,他的上半身身体肥壮,穿着西装,打着电话,远远跑在前面,衣服上写着“生活水平”四字;在后面,是正艰难追赶的下半身,打着补丁的裤子上写着“道德标准”四字。(2分)
寓意:生活富裕了,但思想道德还在低水平上。(2分)(意思对即可)
(2)不同步或如此脱节或“勇于超载”。(2分)(可酌情给分)
附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效法先王的法制?并不是先王的法制不好,是因为后人不能把它当作法则。先王的律法,是由上代留传下来的,有的被人增补,有的被人删减,怎么能够效法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不能够效法的。
大凡先王的法则,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但时代并不和法则一起留存。即使现在法则还在,还是不能效法。所以应抛弃先王现成的法则,取法他制定法律的依据。先王制定法律的依据是什么呢?先王制定法律的依据是从人出发的,而自己也是人哪。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了解别人,明察现今就可以知道过去。古今都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啊。有方法的人,贵在凭着对身边的事的了解,知道远离自己的事;凭着现在的事知道古代的事,凭所看到的事知道他所没有看到的事。所以观察屋檐下的光影,就知道日月运行,阴阳变化的情况;看到瓶子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气寒冷,鱼鳖潜伏;品尝一小块肉,就知道一锅肉的味道,知道一鼎肉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想攻打宋国,派人先在澭水做上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依然)在夜间沿着标记渡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军队惊恐就象房屋倒塌。先前他们做标记时可以根据标志渡水的,现在水位变化了,涨高很多了,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君主效法先王的法则,和这有相似之处。他所处的时代已经和先王的法则不相适应了,却硬说这是先王的法则,要效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应感到悲哀吗?
所以治国没有法则就会混乱,墨守法则不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是不能够治理好国家的。社会不同,时代变更,改变法令是应该的。就像一个好的医生,病情变化,药也要变化。病情变化但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现在也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贤明的帝王,他们的法令都是不同的;并不是一定要相反,而是时代形势不同。所以说,好剑是期望它斩断东西,不期望它非得是镆邪;好马是期望它能日行千里,不期望它一定是名马。成就功名,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他就在船上刻划印记,说:“这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船停后,从他所刻划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走了,但剑不走,象这样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用旧的法令治理他的国家跟这没有区别。时代变更,但法令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这不是件困难的事吗?
有一个从江边经过的人,看见有人正拉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扔到江里,小孩哭叫。这人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人说:“这个孩子的父亲很擅长游泳。”小孩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他的小孩难道就擅长游泳吗?用这种观点用人处事,也太荒谬了。楚国人治理政务,和这相似。
七、22、作文:按高考作文阅卷要求
【写作点悟】写好这一类材料型的作文,有赖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考生应仔细审读材料,认真思考,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中心,这也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这首诗可从“表”与“里”的关系入手,表现“平凡孕育伟大”这个主旨。也可从“沙子普通,经过淘洗,得到蕴藏其中的金子”,或者“人们淘洗掉自己的缺点,优点就会愈见光亮,在这日积月累之中,人们便会变成一颗闪闪发光、价值十足的金子”等。最好写成议论文或散文,以便说理或抒情。
【读习平台】(仅供参考,本人认为本文较抽象,考生学习不易。内容不很充实,也不到800字——肖文初)
心泉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它隐蔽在人们内心深处,不起眼,不张扬。
然而,人最宝贵的品质——良知,却藏在里面。
心泉叮咚,它灌溉着你的心田,洗涤着你的灵魂,冲走了你的污垢。正是因为日常琐碎,才掩蔽了它的环佩妙音,遮掩了它的清碧透明。
夜深人静,天赖无声。只有这时,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撤去繁重的枷锁,打开密密的篱笆,重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响起一声脆鸣。这是首真善美的诗吗?像阳光,像春风,柔曼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只有这时,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篱,在灵魂深处,感受到一丝灵动的旋律。这是一首真善美的歌吗?像皓月,像春风,淡泊而宁静。
逆风而旋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心中的热潮便一次次翻涌澎湃。那一道又一道,一程又一程,不禁在脑海中浮现。终于醒悟:生活不相信眼泪,没有人会永远成功,也没有人会永远地失败。命运是公平的,它给予人相同的机遇,世上没有永远的侥幸让你沾沾自喜,世上没有永恒的失败让你痛不欲生。
生命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以,春风得意时多些缅想,只要别背叛美丽的初衷:窘迫失意时多些憧憬,只要别虚构不醒的苦梦。
心泉叮咚,浇灭了如火的忌妒;心泉叮咚,撕去了虚伪的面纱;心泉叮咚,展现了心灵的真实。
絮絮低语的心泉告诉你,远离世俗的纷争,摒弃无尽的虚荣,向着目标,勇往直前。
感谢心泉,它是那不起眼的沙子,然而真诚、正直、自信、坚强、勇敢、乐观这些无价的宝藏全都包含其中。
【点评】这是一篇角度独特,构思新颖的议论性散文。作者用诗歌般的语言,营造了优美的意境,诠释了诗的主旨,点明了“心泉”的内涵,使文章扣题紧、挖掘深、主旨明、观点新。叮咚的心泉,正是那不起眼的“沙子”,然而它却灌溉着你的心田,洗涤着你的灵魂,冲走了你的污垢;类比贴切恰当,说理充分有力,展尽作者文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全国乙卷)
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乙卷)
2022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八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新八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2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测试卷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九江市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2022届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22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年江西省上饶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九江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八校202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九江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赣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省202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九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九江市2021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江西省红色七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六校2021届高三年级1月份联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临川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1届江西省临川市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宜春市2020届高三初模考试语文试卷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逐题详解
2020年高考真题(全国I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年全国卷I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图片版)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2020年高三下学期周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红色七校2020届高三5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三)
赣粤湘三省六校2020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九江市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0届高三下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宜春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1月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