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孟子见梁襄王》学案
作者:   上传者:   日期:10-02-16


邯郸市一中高二理科实验班学案           第五册第六单元  编写 刘玉星          
第20课  孟子见梁襄王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孟子的治世精神。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进一步体会孟子生动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化解 
1.背景知识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的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4.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5.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    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久旱苗“槁”将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作雨”,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真是貌合神契。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自然又新颖,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三.相关知识补充  
关于“七八月之间旱”:这里的七八月,用的是周历。周朝历法,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周历的七八月,即夏历的五六月。  

四.基础要点扫描 
1.一词多义 
就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接近,走近      由水之就下    趋向                   
         乃谢客就车             登,上 
         孰能御之          阻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驾着,乘着  
御    振长策而御宇内    控制,统治       以御于家邦          治理   
腥臊并御          用,使用         入则御前            侍奉,侍侯 
御花园            皇帝所使用的     莫之能御也          抵御,抵挡 
2.通假字 
卒然问曰  通“猝”;   浡然兴之  通“勃”,奋发,振作;  由水之就下  通“犹”。 
3.常用虚词 
          其如是,孰能御之         助词   必先苦其心志             他的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它     亦各言其志也             自己的 
其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你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则齐国其庶几乎   语气词,表示推测,大概,也许 
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其真无马邪  语气词,表示反诘,难道 

五.随堂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苗浡然兴之矣    兴:生长      B.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嗜:爱好 
C.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拉        D.沛然孰能御之          御:阻挡 
2.比较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苗浡然兴之矣      ②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③诚如是,民归之    ④由水之就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猝然:突然)    B.天油然作云(自然而然地) 
C.沛然下雨 (水势很大的样子)      D.则苗浡然兴之矣 (奋发振作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B.其如是,孰能御之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C.孰能与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则天下之民引领而望之矣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5.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孰能一之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译文:                                                                    
②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文:                                                                    
③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9题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7.下列加黑的词语古今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C.及凯旋而纳之             D.余稍为修葺 
8.文中“诚如是也”的“是”,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B.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9.文中“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有何比喻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   C  D  B  D  D    6. ①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②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呢?”   ③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7.B   8.B   9.统治者对人民应当多施恩惠,施行仁政。 

第21课  《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  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3 .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弄懂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其次要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分别把握两篇文章的主旨,并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刻领会其寓意和内容;再次,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能从语言层面上更进一个层次,提高到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品味、欣赏文章的巧妙设喻、寓意深刻等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而试着写400 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本课是《孟子》单元的最后一篇,学习过程中还要能把本课所选两篇短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进行比较,深入、系统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体系和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培养自己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应是文章寓意的理解,可回顾“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把握先秦散文中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课前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料查阅,写出自己对文章理解的书面材料,并能在归纳总结寓言特点的基础上,写出本文的鉴赏提纲。 

四.教学步骤 
 (一) 整体感知 
1 .导入课文 
孟子散文长于议论,雄辩滔滔,纵横捭阖。《齐王晋文之事》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这一风格,《庄暴见孟子》的精辟的对比,《孟子见梁襄王》精妙的比喻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孟子散文的风采。其实,孟老夫子不仅长于议论,他还很善于讲故事,在讲故事中阐发他的政治主张乃至人生哲理,是孟子散文的又一道风景。 
2 .整体把握文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晕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食”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不大一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从原文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一暴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少,而王身边却不断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 只好以下棋为喻,即使是让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 二 ) 重难点学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黑字词,并翻译下列句子  
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②良人未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③又顾而之他                                                               
④惟弈秋之为听                                                               
⑤思援弓缴而射之                                                               
⑥为是其智弗若与?                                                               
2 .学生精读课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 点拨] 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第一次审视;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开一个丑陋的真面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洋洋自得,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的一击。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形象作了三次铺展,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2) 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 点拨]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稀矣! ”从作者的说理意图看,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弈秋》则讽刺了那些在修学和做事上没有恒心、不够专一的人们。 
(3) 两篇短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 点拨]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的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弈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上,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4) 试结合《齐人有一妻一妾》,谈谈本文所体现出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 点拨]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言显豁的艺术效果。《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有人做着与齐人一样的勾当。 
作者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 
( 三 ) 总结扩展 
[ 总结] 这两篇短文都是孟子在论辩时穿插进来的寓言故事,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紧凑集中。情节勾连而下,颇富戏剧性。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好像一幕精彩的讽刺喜剧,引人人胜。 
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弈秋》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是如此,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生动突出。 
学习这两篇短文,要充分把握以上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揣摩孟子当时的语态、语调,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寓意,领略文章的妙趣。 
[ 扩展]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已,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伊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 ’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 选自《孟子•离娄下》)  
1 .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愈:超过 
B .恶得无罪恶:怎么 
C .薄乎云尔,恶得无罪薄:淡薄 
D .其取友必端矣端:指品行正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译文:                                                                    
②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译文:                                                                    
3 .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 ”他的依据是什么?  
答:                                                                      
4 .孟子为什么认为羿有罪? 他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一观点。 
答:                                                                          
[ 参考答案]  
1 .C   2 .①那个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啊! 他所选取的学生( 友人) 也一定是品行端正的啊! ②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家( 国君) 的大事情啊,我不敢贸然废弃。3 .庾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德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也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4 .因为羿本身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收的学生品德也低下。用了对比的方法。 
( 四 ) 布置作业 
1 .阅读课本《〈孟子〉简介》(P176); 
2. 阅读《语文读本》P271《攘鸡》,并改编为白话文; 
2 .阅读《语文读本》P287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14页)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9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8
《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
《孟子见梁襄王》同步练习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及练习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7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6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5
《孟子见梁襄王》教学设计4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和译文
人教版高中《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6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5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4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3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3
《孟子见梁襄王》解题指导
《孟子见梁襄王》能力训练
《孟子见梁襄王》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2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1(内含课堂练习)
《孟子见梁襄王》mp3音频课文朗读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2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1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案1
《孟子见梁襄王》学习指导
《孟子见梁襄王》备课笔记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