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2011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
|
作者:园丁中学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5-04 |
作者EMAIL:qinmingan_316@163.com
宝鸡园丁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题)
总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秦明安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班级、考试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 读
一、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论语》还原初探
文\杨义
讨论《论语》的编纂与成书,不应该忘记其主旨在于早期儒家传述学脉,而这种传述虽多“子曰”,却非孔子直接的自述,而是弟子后学当时的记述或事后的追述和转述。《论语》的言行录,展示了孔子与弟子、与时世,以及与历史文献的文化对话,记之非出一手,集之非出一时。这其间既彰显着孔子的原意,也融合了弟子后学对原意的理解,甚至隐含着初露端倪的“儒分为八”的各有关注、各取所需的潜流,这是深入读《论语》者对其口传和回忆的形态不可不辨的。
这就使人们在考察《论语》的构成形态中,不能不追踪孔子教学体制及该书的编集过程。教以传言,编以录言,其间都存在着复杂的人际缠绕和精神网络。首先看教学,孔子最无争议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教学体制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有教无类”。弟子来源无论国别,身份无论贵贱,资质无论贤愚,年龄无论长幼,能交来束脩作为见面礼,未尝不加教诲。这就导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芜杂的结果,就无法使用统一的、系统的讲义,只能与二三子相对,点拨切磋。或在周游列国中,发挥“脚学”和“耳学”进行开放性、随机性的指导。
二是施教贵乎因材。由于各人的身份、阅历、习性和言说情境不一,言说类似问题也就各有针对性和情境性,因人因时而异,往往心照不宣,事后的回忆也就因闻说者的理解而著录。这就造成孔子对某个理念的阐释,着重的不是它在逻辑限定上“是什么”,而是在情境动态上“像什么”和“应如何”。
孔子教学体制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要点,是学思互济的心智启发方式。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博学可以广纳知识的资源,深思可以启动智慧的过程,学、思任何一方的偏废,都可能导致知识的枯竭或智慧的枯槁。勤学苦思而出现内心焦虑和郁结,需有良师益友加以启发式的点拨,才能更有效地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针对这一点,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这种反复探求、举一反三的学思方式,容易形成精神关注的思想话题,孔门反复对话的仁、礼、孝、恕,以及君子论、教学论、政治学等话题,皆是由此而生。由于孔子论学注重因材施教、因境设譬、因题发挥,没有统一规整的教案教义,弟子理解也就难以划一,于博大中隐藏着“儒分为八”的可能性;同时,汇集其言论的《论语》,也就无法形成严整缜密的体系,而便于采取超越逻辑推衍和时空秩序的结构方式。预设的严密体系容易随时代推移而倾倒,而缀合智慧碎片成百衲衣形态,这种无体系之体系可以在历代读解中重新组构,错综联想,形成不断温故知新的领会和解释的无限性。
| |
| 标题: |
宝鸡2011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
| 文件大小: |
28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园丁中学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