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课外读物 >>作品赏析 >>
《故土》赏析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9-05


《故土》赏析


阿赫玛托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这是一首十四行诗,它的前面八行一般是陈述,接下来的四行是答案,最后两行内容转折,点明了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身的主题。 

诗人借助“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意象来具体表现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却常常被人们忽略。因为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因为诗人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土地已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用“不拘礼节”更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亲切感。“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作者在诗中赋予了土地这样的内涵: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接受土地博大丰富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那个时期的苏联知识分子,和他们的祖国一样,经受了坎坷的命运和深重的困难,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许多人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和阿赫玛托娃一样选择了留下,和祖国一起承受厄运。多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苏联著名诗人,也是歌曲《喀秋莎》的词作者伊沙柯夫斯基就在《成群的候鸟在飞翔》一诗中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她的语言风格

1、阿赫玛托娃提出“用自己的语言写作”,这种文学语言观在白银时代崇尚传统和复古的思潮中,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摒弃,而是“追踪着诗诞生时心灵的运动的轨迹”,在诗的灵魂上接续黄金时代的文学传统。 

2、阿赫玛托娃的诗“浸透了记忆,是心灵的历史”,她的诗歌观念比其他单纯追求形式复古的派别则更前进了一步。表现在她诗歌的创作中,则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形式上,阿赫玛托娃继承了古典的传统,但她使这个传统变相地延续下来,即借助于传统的形式——但不是古典主义的,而是民间创作的形式。她在诗歌创作中常常采用民间诗歌的形式来突出永恒的主题和民族的特征。 

3、阿赫玛托娃善于捕捉瞬间的情绪的颤动,并且用放大的物体、景观等构成诗歌的陌生化,在断裂和跳跃的词语流中,形成一股内在接续的暗流。她的诗往往是喃喃的自语式的,感情也潜藏在她精心构筑的不相干的话语或意象背后,内敛而矜持。比如在一首诗中她写道: 

蓝色的葡萄里发出芳香……/陶醉着的远方在生气/你的声音沉闷而凄婉/我对任何人再不吝惜/ 

柔韧的藤身仍很纤小/浆果中布满了蜘蛛网/云絮就像一块块流冰/在碧蓝的明波中晃荡/ 

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比较凌乱,人物之间虽然似有冲突,但也不是十分清晰。“蓝色的葡萄”可以诠释为诱人的爱情,而“蜘蛛网”,“流冰”则可以诠释为对于爱情的迷惘和犹疑。但句子之间仍然没有很强的逻辑关联。在这里,诗人其实寻求的是一种情感和感觉上的延续性。比如“芳香”和“陶醉”,尽管这两个词分别修饰不同的主语,但诗人却有意用这两个次要的修饰词之间的关联去为中心词构筑一种朦胧的联系。类似的还有“再不吝惜”和“柔韧”,“蓝色”和“碧蓝”等等。在这种相互传递的意蕴中,形成无穷无尽的折射,而诗歌便在这一过程中达到浑然一体的和谐状态。 

4、阿赫玛托娃的诗虽然呈现出断裂的表征,但却具有着很强的内在一致性。在流动和跳跃的语言中,渗透出一种凝固和静态的美感。与象征派诗人不同,阿赫玛托娃深入到语言无法企及的人的心灵内部:诗的语言是不可以控制的,而只能去捕捉。诗的语言产生于同感觉碰撞的一霎那,而不是用积淀下来的具有特殊意蕴的词汇去填补感觉的空白。阿赫玛托娃的诗揭示了人类心灵最隐秘、最容易触动而又无法言说的那种直觉,她的诗,也许很少有人能够读懂,但是任何一个使用语言的人都不能不为她的诗而牵动自己的情愫,并且唤起心中对于神秘的那种永恒的向往。 

5、终其一生,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诗人的人格与其诗同样不朽!这是一位时代女性,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不是男人的附属品,不是家庭、婚姻的牺牲品;这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她的诗敢于独树一帜,敢于追求纯艺术,敢于在平凡简单中寻找伟大;这是一位伟大的爱情女歌手,敢于以女性视角揭示女性情怀;这是一位爱国诗人,她的诗充满人文精神,她的爱是宽广的,她与她的人民同在。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四时田园杂兴》赏析
杜荀鹤《泾溪》原文译文及赏析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送凌侍郎还宣州》原文译文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蚊子和狮子》寓言故事的寓意
杜牧《清明》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棵小桃树》赏析
杨载《暮春游西湖北山》原文译文及赏析
《萧红墓畔口占》原文及赏析
《硕鼠》原文及赏析
《无衣》原文及赏析
《伐檀》赏析
《芣苢》原文及赏析
《迷娘曲》原文阅读及赏析
《花牛歌》赏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
雪莱《致云雀》赏析
《峨日朵雪峰之侧》赏析
《沁园春·长沙》课外阅读赏析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中考题
王禹偁《暴富送孙何入史馆》原文译文及赏析
周邦彦《满路花·金花落烬灯》赏析
《草原》品词析句寻美境
聂鲁达《统一》赏析
《湖树山》赏析
沈尹默《月夜》原文及赏析
《沙扬娜拉》原文阅读及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故土》教学参考
《故土》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