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材分析:
本文是“珍爱生命”专题中“精神支柱”板块的一篇阅读材料。“珍爱生命”,即是这样的一种要求: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精神支柱”,是人活下去的一个精神上的支撑,或是希望,或是关爱……没有了这个支撑,人就没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念。文章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它告诉我们,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而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本文用曲折生动的情节、细腻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幽默、风趣、夸张、讽刺的语言和“欧·亨利式结尾”都很有特色。
学情分析:
本文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学习小说时应当把立足点放在语言文字上,通过阅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人文内涵。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权利,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学习。也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对学生阅读中的疑难处、理解错误处与肤浅处加以点拨、解释和深化。
教学目标:
一、感受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人性之美,理解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
二、理解小说情节和语言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特色和结尾。
三、锻炼自主阅读文本、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欣赏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请阅读小说,说说你认为这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上寄托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求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读出对小说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个性化的。学生可以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触发灵感,深化理解。发言时要有观点,有理由,要言之有理。学生大致会读出这样一些内容:人性之美、友谊与爱、信念的重要、什么是“杰作”等等。教师要适当评价,相机点拨。
二、二读小说:
(一)在人物描写上,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的关注,能够表现人物形象?找出这些语言加以品味。交流阅读成果。交流时的顺序为贝尔曼、琼珊、苏艾。
本环节紧紧抓住语言品味来讨论人物形象,凸现了小说阅读中语言这一要素的重要性。学生的自主阅读权利也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不要孤立地就某一句话理解人物,而应当善于前后联系(如两句“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和“谁说我不愿意来着?”),在联系中比较中发掘人物形象。对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老贝尔曼的形象要抓住“表”与“里”,琼珊则关注“精神支柱”,苏艾则要重视“爱和坚强”。
(二) 讨论:你认为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作品艺术性会高吗?
这一讨论着重引导做这样的理解:从散发着“人性的光芒”这一角度来说,这片叶子无论如何都是一幅杰作。
三、三读小说(特别重视1—5段),说说欧·亨利的小说语言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这些地方加以品味。
学生能够分析出“幽默、诙谐、夸张、讽刺”等特点。
教师拓展深化:出示《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一段文字和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几段语言让学生品味、比较。让学生初步了解欧·亨利“含泪的微笑”这一特点。
教师出示一段话:“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四、四读小说,问:你觉得小说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再补充《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小说的结尾。归纳“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并请学生说说曾经看过的有着类似结尾的小说。
五、讨论:这篇小说的题目有着不同的版本,如《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最后的常春藤叶》,学了小说以后,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本环节目的在于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同时学习鉴赏标题的语言艺术。
六、作业: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但作者没有实写,请根据你对小说人物的理解补写这一情节。
(张兴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