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诗赋论》导读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2-13


一、作者简介
    袁行霈,1936出生,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启迪了他对文学的慧心和妙赏。1953年考进北京大学,1957年毕业,被林庚先生留做助教。在1960年至1964年的几年间,他和陈贻焮一起跟随导师林庚主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还参加了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的选注工作。做这些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和史料,为他今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在光明日报发表《“纵通”与“横通”》,表明自己的学术追求。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87年他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出版,获学界高度认可。1994年,先生与弟子孟二冬、丁放合著的《中国诗学通论》出版。1992年7月至1993年9月以及1998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9月至12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学者。1999年8月,由他主编全国19所高校的29位学者共同编写的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出版。2004年9月至11月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9月开始兼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与北大联聘)。此外,还先后在日本爱知大学,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以及香港大学、台湾大学讲学。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作为一名治古典文学的学者,袁行霈的研究领域偏重于六朝诗、唐诗、宋词、文言小说,但他没有囿于这些,而是由此开拓出一派雅正恢宏的格局。   早在1978年,袁行霈在《光明日报》发表《横通与纵通》的文章就提出治学主张。“横通”原是贬义词,袁先生赋予它褒义,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左右打通;“纵通”则指对研究课题有纵向把握,上下打通,并加强对学术史的关注和了解。  
    奠定袁行霈学术地位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即是横通与纵通的成功尝试。后来他用二十年的时间撰写了《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笺注》和《陶渊明影像》三本书,把自己的学术能量全部释放在陶渊明这一个点上,以求突破。又由文学史而美术史、音乐史,继而从中国文学史出发,扩大到中华文明史的研究。由他担任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至今已经印刷了多次;他与数十位学者一起,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编辑出版的4卷本《中华文明史》,则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此书英译本将于201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不仅学术上注重横通与纵通,袁行霈还喜欢一边欣赏古典音乐一边读帖。他说:“眼前是二王,颜柳,苏黄米蔡,耳边是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书法与音乐,中国和欧洲,颇有可以沟通的地方。巴赫与颜真卿的恢宏,贝多芬与苏东坡的雄放,肖邦与文征明的俊逸,往往令我惊异其间的相似。当读到笔墨酣畅之处,又恰逢五音繁会之际,浸润在一片不可言说的愉悦之中,如痴如醉,物我两忘,不知时光之流逝。”这大概就是文化的融会贯通之境吧。
二、自读导引
1、中国古诗发展的大致历程。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2、第一、第二自然段的作用又是什么?
——总说诗赋两种文体的血缘联系和不同特点,有统领全篇,概要全文的作用。
3、四言古诗的主要特点和兴起时间?
——除了最早的诗歌源头——二言古谣,到底是否属于文学其实很难确定,课文未专论及外,四言古诗兴起最早,标志性文学典范见于《诗经》。这本我国古代第一本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代的诸多无名诗人或民众集体创作的诗歌。其中《国风》是主要部分,也是精华部分。风诗在形式上明显的特点是大体整齐的四言句型。如《关睢》四言句是两字一顿,这是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其次,连章叠句。这也是民歌的反复咏叹的传统。在用韵上有一个特点,至少隔两句用韵。而且总押在偶句上。这种押韵,至到后世的近体诗也是如此。
4、在诗体发展中其后曾有过的一种重要诗体——楚辞的地位本文为何没有提及?
——楚辞体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诗体,它其实是一种过渡形式,体制还没有完全固定。后人多以《离骚》为代表,也把楚辞称为“ 骚体 ”。它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过渡体。楚歌中出现了大量的七言句,为七言诗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国风体句式主要是四言,两字一顿。楚辞加入了“ 兮 ”成为五言,但仍是两顿。而七言句则出现了三字节奏,如“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其中 “ 生别离” 和“ 新相知” 就属于三字节奏。三字节奏的出现为七言诗出现作了准备基础。楚歌对于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首先应说它确定了三字尾的节奏。
5、为什么五言古诗的缘起也在《诗经》中?《诗经》之后的五言古诗怎样发展的?
——《诗经大雅绵》中辊就有比较整齐的五言章节,可以看做五言诗的萌芽。春秋时期的《孺子歌》中有 “ 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足 ”可以说是五言诗的胚胎。班固的《咏史》是有史可据的最早文人五言诗。在汉代,乐府诗是一朵奇葩。其中也有不少五言诗。如《羽林郎》,《陌上桑》,《孔誉东南飞》等。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始终和歌唱分不开。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包括了五七言的作品;从五言或七言诗体说,其中也包括了乐府诗。五言古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6、七言古诗的开端与发展各在什么时间?
——七言古诗的基本节奏上四下三。它到魏晋时代仍只限于歌行,如曹丕《燕歌行》。七言诗发展突破了原来的句句押韵的限制,是在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手中完成的。《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运用大量七言句,又夹杂五言句,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体。就成为唐代以后七古的基本模式。
7、五言律诗的兴起时间和发展背后的社会背景?
——五律:定型于初唐,兴盛于盛唐、中唐。近体诗是以唐代人观念来说的。近体诗在齐梁时已经兴起,沈约开创了“永明体”。到唐代沈全期宋之问手中,律诗成熟,成为比永明体更严整的近体诗。唐代科举取士,五言十二句的长律(试贴诗)为考试科目,所以律诗的写作成为一时的风尚。所以,尽管由于科举试帖的影响,现存资料中间唐人所作五言律诗,在数量上几乎达到七言律诗的一倍,而七律名篇则并不亚于五律,其作用于后世也更为深远。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五言成熟在先。五律在唐初已有少量完篇,如王绩《野望》;“四杰”的大量创作,为这一诗体奠定了基础;到沈、宋,终于实现了体制的规范化。进入盛唐,作者日众,大致汰除了初唐的缛采靡词,而趋向省净自然。
8、七言律诗怎样后来居上,逐步占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七律:起于盛唐,发展于中唐,兴盛于晚唐。中唐以后诗歌的演变,七言愈来愈占优胜。七律的兴起,晚于五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这一时期的七律虽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部分属于奉和应制、登临酬赠,比之五律更见狭窄。律诗创作的新局面,是在晚唐正式打开的。初盛唐间仅建立了格律形式,内容尚不充实,诗体的美学功能也远未展开。经杜甫“运古于律”,境界始大,感慨始深,变化出奇,律体方尊。到晚唐温、李诸家,苞综正变,会通源流,诗格更趋于精纯。晚唐律诗最为发达。
9、第四自然段,引用钟嵘<诗品>中的评论,侧重点何在?第五自然段,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全文,是为表明什么?第七自然段,引用〈诗薮〉中的评论,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的目的又是为说明什么?
——⑴引用钟嵘的《诗品序》、胡应麟的《诗薮》,可以使议论的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⑵引用大量的名篇和名句,可以丰富情景,增强读者的感性体验和美的感受,使议论的语言更具文采。
10、引用有哪些不同分类?各自的区别在哪里?
引用又可有明引、暗引、意引与正引、反引之分。明引,指引文十分明确的一种引用;暗引,指形式上看不出的一种引用;意引,指引文交代出处,然与原文大体相同,或只引述大意。正引,指作者肯定、赞同的言语、文字;反引,指作者否定、不赞同的语言文字,常作为分析评判的对象。
11、就引用的形式和引用的态度看,全文的引用分别属于什么方式?
——全文的所有引用都属于明引和正引。
12、引用的修辞作用?
——可以使论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可以丰富情景,使语言更具文采;可以表现出说话人的语气、神情,使人有更真切的感受。
13、五言绝句的源流发展?
——五绝成形于初唐,兴盛于中唐。绝句虽成形于初唐,但进展较快,至盛唐已经高度成熟。杜甫始加以变化,元和诗人衍申扩大,都未能妥善解决变革中的矛盾。晚唐完成了这一蜕变,创造出两种变体,而较之盛唐正格,艺术的圆到亦未见超越。五言绝句源于汉味乐府古诗 ,风格上比较质朴古淡,崇尚自然真趣。七言绝句起自南朝乐府歌行,体貌上更为高华流丽,注重风神摇曳。两者虽有差别,而其本的美学要求并无二致,不象古风中的五言和七言有明显分途。
14、七言绝句的发展脉络与最高成就?
——七绝成形于五绝之后,兴盛于中、晚唐。与五绝相比,七绝在初唐数量甚少,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较为板滞(如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但进入盛唐以后,七绝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与五绝并驾齐驱。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李白和王昌龄二人,李俊爽、往婉深、李清疏、王浓密,风格不同,而各有至处。俊爽则接近自然,婉深则偏于人工,清疏者气盛,浓密者意胜…………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白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貌,而王昌龄却又仿佛开了中晚唐绝句的先河。尖新明快与委婉深曲,形成了晚唐绝句的两大派系。
15、作者分别用哪些词语精练地道出了各类诗歌的语体特点和语言风格特点?
——四言体:句短,四字,容量小,二二节奏。淳厚简质,古朴典雅。
五言古诗:字数增加,节奏变化。深厚朴茂,活脱,意象浑融,意境深邃。
七言古诗(七言歌行):形式灵活,押韵自由,字数句子多变,体裁磊落。开阖纵横,变化超忽,顿挫抑扬,语言流畅。
五言律诗:章法严整,节奏未舒,规模简重。典丽高华,清空闲远,雄浑阔大。
七言律诗:字句靡繁,格律整饬严整,节奏变化跌宕。畅达悠扬,纡徐委折。
五言绝句:篇幅短小,格律限制。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玲珑剔透。
七言绝句:回旋摇曳,涵咏不尽。崇尚高华,文多胜质,有诗歌的典雅,也有小令词的通俗。
三、梳理课文结构框架
    根据文章表述层次的顺序,可以较为容易地梳理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即:四言、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五言绝、七言绝。本篇大致可分为以下九个层次。
1、第一层次,用简约的语言概述了诗赋之间的风格特点与区别。
2、第二层次,概述古诗的分类可以从诗体与风格两个角度入手。
3、第三层次,阐述了四言体的风格及风格形成的诗体上的原因。引用《诗薮》的评论是为了说明风格形成的原因。此外,还交代了四言体兴起的原因。
4、第四层次,在与四言体比较的过程重,阐述了五言古诗的风格与诗体的差异。强调了五言诗体突出的表现力。引用钟嵘《诗品序》的评论,在于说明五言突出的表现力。引用《诗薮》的评价,在于说明五言诗体在表现力方面的突出价值。引用的诗句(有片段和全诗)在于形象地证明上述的评价。
5、第五层次,阐述七言古诗的由来,详细说明了该诗体的特征和风格特征。强调了灵活和自由。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全诗),为论述说明作了生动的注释。
6、第六层次,高度评价了五言律诗体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诗歌写作训练的价值。强调五言诗体的“严整”。引用的诗句(有全诗和片段)着重从偶句的铺排、渲染和对偶等技巧的角度,形象表达了严整的章法和丰富多彩的思想如何达到自由的境地。
7、第七层次,引用《诗薮》的评论,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五言古与七言古的诗体表现作用,五言律与七言律的格律特征区别,五言古与七言古的意境差异,五言律与七言律在结构工整、对仗上的难易,说明七言律诗的特点。引用的诗句片段着重从工整、对仗以及意境等方面来印证上述的论述。
8、第八层次,阐述五言绝句在诗体的风格上的特点。引用诗句(全诗)和有关篇名来印证论述。
9、第九层次,从与五言绝句比较的角度,引用《诗薮》的评论,来说明七言绝句“文多于质”的概括特点,同时还从诗体的角度,具体说明七言绝句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与作用。
文中有三个层次采取了作比较的方法:第四层次,论述五言古诗体;第七层次,论述七言律诗;第九层次,论述七言绝句。
四、关于诗体的定义讨论
诗体是诗成为一种文学体栽的重要标志。从“怎么写”上来规范诗的体式 ,诗的体式指诗的外形律,主要包括音乐形式和视觉形式。古代汉诗的诗体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元的演变过程。(就音乐形式而言,主要指的是格律,即押韵、平仄和节奏规律。就视觉形式而言,主要指句式和字数。教材中的“四五七言”指视觉形式,即句子和字数;“古近体”指音乐形式,即押韵、平仄和节奏等。)
古代汉诗的诗体概念既指文类 ,也指风格 ,诗体的分类既按照内容分 ,也按照语言形式分 。
古体诗,即古风,是相对于唐初前后产生的近体诗而言的,包括近体律诗、绝句之前除楚辞之外的所有诗歌。它们的特点是,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句子随意变化。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近体诗,即律诗,是初唐前后相对于古风而言的,源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延续至今。其特点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字数、平仄、对仗、音韵都有严格统一的规定。并基本上为五言、七言八句,并称为五律或七律,超过八句的为长律或排律。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最有分歧的争议主要是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笔记整理
《峨日朵雪峰之侧》知识点
写作《学写故事》知识点
《活板》知识点梳理
《反对党八股》复习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计划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回延安》知识点及课后题探究
《紫藤萝瀑布》的想象手法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知识点梳理
《子衿》知识点
《驿路梨花》主要内容
《驿路梨花》预习知识点
《伟大的悲剧》墓志铭(6篇)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梳理
《北冥有鱼》知识点
《劝学》知识点归纳
《屈原》知识点总结
《诫子书》复习资料
《壶口瀑布》介绍
《登勃朗峰》预习知识点
《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学资料及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
《驿路梨花》知识点总结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预习知识点
《诗赋论》ppt课件1
《诗赋论》参考资料
《诗赋论》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