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导学案
|
课 题 |
贾岛诗二首 |
课型 |
新授 |
|
教学目标 |
1. 作者简介
2.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
|
重难点 |
3.学会思考,明确鉴赏诗歌方法。 |
【课前预习】
1.介绍作者。
贾岛 (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房山)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飞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公元840年(开成五年)迁普州司仓参军。三年后卒于普州。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3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课堂导学】
赏析《题李凝幽居》
(一)小组自主赏析
教师展示基本解读如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教师点评
(三)追问如下:
1 、此诗记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明确:——————————————————————————。
2 、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
(明确:
————————————————————————————————
————————————————————————————————。
3 、正面写拜访的是颔联,这联中两句诗的语序符合“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吗?
(小组合作探究后代表交流)
明确:——————————————————————————————
————————————————————————————————————————————————————————————————————。
4 、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这又反应了诗作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明确:————————————————————————————————。
5、 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诗作主人公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怎么他反而会喜悦呢?(小组合作探究后代表交流)
明确:
————————————————————————————————
————————————————————————————————————
———————————————————————————————————。)
6 、“推”与“敲”到底哪个更好?请你说明理由。
明确:
————————————————————————————————————
————————————————————————————————————
四 小结,结合练习三进行,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关系?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剑 客
1、整体感知
1)诗歌可以写景抒情,可以通过怀古喻今、讽今抒发感情,也可象这首诗一样 。
2)本诗着力刻画了“剑”与“剑客”的形象。“剑客”是自喻,“剑”比喻 ,全诗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
的 含而不露地融入其中。
3)诗最后两句充满自信,抒发了作者 感情。
2、拓展延伸
1)诗中的“剑客”指谁?“剑”比喻什么?(学生反复诵读后代表交流)
————————————————————————————————————
2)概括说明这首诗的主旨以及主要的表现手法。
(小组合作探究后代表交流)
————————————————————————————————————
3、课外补充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②,言师采药去③。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④。[1]
作品鉴赏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4、 能力提升
暮过山村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1
1)、本是前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加以分析)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两种“渐相亲”表露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小组合作探究后代表交流)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句默写:
--------------,此恨绵绵无绝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芙蓉泣露香兰笑。
女娲炼石补天处, ---------------。
--------------,甲光向日金鳞开
身无彩凤双飞翼,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如青丝暮成雪!
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
茅飞渡江洒江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