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3-30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曲折与变化 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在阅读小说中关注作品情节的“一波三折”,了解悬念、动静、跌宕、张弛、穿插、重复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本课旨在了解叙事作品的故事或情节展开的一些技巧,主要着眼于曲折与变化。学习文章结构技巧的适当运用,先尝试其中的一两种。初步领会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和技巧的好处。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大胆大方,条理清楚地说出本单元的阅读感受。

2.写作指导:体会“曲折为文”的妙处,把本单元感受到的写作方法加以提升,用自己的笔触描写生活,写出曲折,写出变化。

【教学重点】

旨在了解叙事作品的故事或情节展开的一些技巧,主要着眼于曲折与变化。学习文章结构技巧的适当运用,先尝试其中的一两种。初步领会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和技巧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结构技巧的适当运用,先尝试其中的一两种。初步领会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和技巧的好处。

【教学建议】

1.诗句引入。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曲折有趣、波澜起伏的文章,就像幽深壑谷、起伏峰峦,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引人探胜访幽,充满无穷的诗意美。

2.回顾本单元文章特点。

(1)教师总结:本单元我们所学的课文均为叙事性的文体。叙事性文体的基本特征就是陈述事件的过程、介绍人物的活动、讲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叙事性文体强调的是故事、是事件、是情节。在叙事性文章中,作者往往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结下一个个的“扣子”,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心,这就叫悬念。巧设悬念,文章就能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

(2)学生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本单元中哪些故事、或哪些情节、或哪些课文写得曲折变化,摇曳多姿?

学生充分讨论,充分表达。可以在学习小组和全班两个层面上进行。[学情预测]在阅读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后,学生对悬念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进行思考、总结,有利于把感性的知识加以提升,获得理性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写作。

3.师生互动讨论。怎样才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跌宕呢?

明确: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跌宕的方法有五种。

(1)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就是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无穷,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萧乾的《枣核》一文,开篇点明身在异国他乡的友人竟然再三索要几枚枣,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索枣核的原因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读者心头,让人好想知道原委。这样作品就把本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写得曲曲折折,颇有韵致,最后才点明老人那颗深沉的爱国之心。读者读完不觉荡气回肠。

设置悬念的手法多种多样: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可以造成悬念。如初中课文《羚羊木雕》开头是妈妈突然问我的一句话:“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到底哪儿去了?引起悬念。

通过人物的外貌可以造成悬念。如课文《最后一课》开头描写与韩麦尔先生穿着那套只有在督学视察或获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的服装。为什么穿呢?留下疑问。

通过环境描写也可以造成悬念。如课文《最后一课》开头描写往日喧闹的教室今天却格外安静的环境。为什么会这样?原来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写也可造成悬念。如《同志的信任》首段的那一个小小纸包的描写。小纸包是谁送来的?里面有什么东西?以此设置悬念。

采用倒叙的叙事方法也可造成悬念。教师可结合课外例文分析。
(2)抑扬顿挫。

这是一种褒扬和贬抑互相交错的手法。对要赞美肯定的人或事,先贬责、否定,是为欲扬先抑;对要贬责、否定的人或事,先赞美、肯定,是为欲抑先扬。如果要赞美什么,一开笔就连篇溢美之辞,或要贬责什么,一下言则横加指责,那么,文章就是一褒到底,或者满篇贬言,波澜不兴。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方法,就能使文势跌宕曲折,起伏变化,给读者以新、奇、美的享受,文章也因此有了生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先借王夫人等人之口,把贾宝玉贬得一文不值,“混世魔王”“孽根祸胎”“疯疯傻傻”的恶名一股脑儿往他头上扣,给人一个极坏的印象;待宝玉出场时,给人的感觉又全然不同:宝玉才华横溢,英俊飘逸,十分讨人怜爱。这里作者运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造成了一个波澜,文章就不是一览无余,而是曲折生动,妙趣横生。

(3)逆笔生辉。

所谓逆笔,就是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等不按照正常的方向发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使结局出人意料,让感情波折变化,从而产生浓厚的审美趣味。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在第一节中的前部分极力渲染地坛的荒芜冷落:古殿檐头剥蚀,门壁朱红淡褪,高墙坍塌,老柏苍幽,给人一种失魂落魄之感。而当写到园中蜂儿、蚂蚁、瓢虫的活跃时,作者笔头一转,转向园中荒芜但不衰败且蕴藏生机的描述,从而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顿生热爱生命之情,从苦闷、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正是这一折一逆,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一种极大的鞭策。

(4)巧埋伏笔。

伏笔就是文章前面部分对后面部分人物、事件发展变化的一种暗示。如表演戏剧时的道具,如果第一幕在墙壁上挂着一把剑,那就意味着这把剑将在后面的戏里派上大用场。这就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一伏一应,文章也就生动起来了。如鲁迅的《祝福》,前边写祥林嫂向“我”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读者读到这些不觉一头雾水。其实这就是鲁迅巧埋的伏笔,读到后来祥林嫂和柳妈的对话以及祥林嫂为赎罪而捐门槛等情节,才顿时明白:祥林嫂精神上受到多么深重的折磨呀!闭目而思,就会真正领悟到伏笔的妙处来。如果少了前面的伏笔,后文也就没有一丝余味了。

此外,制造误会也可以造出文章的波澜。教师可结合课外例文分析。

4.写作实践。

以《友情》《成长》《观棋(球、影视)》为话题,写一篇“曲折”之文。

要求:(1)能把事情或心情写得一波三折。(2)不少于800字。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件播放有关例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曲折与变化”技巧的。

2.展示本节课应完成的知识。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

1.相关理论

关于“一波三折”(曲折与变化)

显示情节的起伏和节奏。

中国的短篇小说,向来就是很重视情节的“波澜起伏”的。起伏协调,产生了节奏旋律,就能增强表达效果。在小说中,这种起伏变化,往往是通过情节发展的张弛、快慢、人物心理的错综变化或场景,气氛的转换等形成的。例如:

(1)通过加强情节起伏的幅度

前面谈到生活本来就是充满矛盾变化的,在写小说时应该对它们进行概括提炼,使它们更为集中、突出,从而使情节发展显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可是组织情节结构最重要也是最有力的方法。如果能再用上其他艺术手段,如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与情节的曲折发展结合起来描写,往往能增加起伏的幅度而使读者更为心神震动。

(2)通过情节发展的张弛交错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和弛的对立统一,既是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作品形成鲜明节奏的有效办法。情节发展的一张一弛,一紧一松,就自然地形成了鲜明的节奏,作品也就增强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3)通过情绪、气氛的动静变化

动与静是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短篇小说中,作者也常常利用人物情绪和场面气氛的动静变化,造成一定的节奏效果。

注意结构的变化和多样

要冲破情节结构的刻板化、程式化,必须采用有效的艺术手段使章法富有变化。这样既有利于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的画面,也有利于从各种不同角度描绘人物形象。从读者的欣赏心理来说,也要求有变化;巧妙的变化能加深读者对作品的感受或在阅读时产生某种艺术快感。变化的手法当然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关于穿插的运用

穿插,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原有描述,插进某些有关材料。它可以是情节因素,也可以是非情节因素。如可以是有关情节的插叙,可以是事情的起因或背景的交代,可以是环境气氛的描绘,可以是人物的心理和想象,可以是作者的抒情和议论,等等。恰当地运用穿插,可以使短篇小说的情节增添变化,跌宕多姿。

运用穿插,一定要使穿插进去的材料和原有的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外加的赘疣;否则就会使情节支离破碎,破坏结构的和谐统一。因此,除了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还得注意过渡、衔接等技巧。

关于悬念的设置

所谓悬念,就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中有心设置的疑端,目的在于由此而引起读者对于作品中人物命运或矛盾冲突发展前景的关注,产生一种急欲知道后事如何的心情,从而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关于“重复”的处理

古人写文有“犯中见避”的说法。所谓“犯”,指的是小说中的情节重复;所谓“避”,则是同中见异。简言之,就是重复中不重复,重复中见变化。清代小说批评家毛宗岗这样论述道:“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唯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譬犹树同是树,枝同是枝,叶同是叶,花同是花,而其植根安蒂,吐芳结子,五色纷披,各呈异彩,读者于此可悟文章有避之一法,又有犯之一法也。”毛宗岗:《读法》。善避善犯,使短篇小说可以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在古代小说创作中,犯中见避也是常见的,典型的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尽管事件相同,一次次都是擒孟获,但作者善于在相同事件中,巧妙安排,写出变化来,所以依然是那样引人入胜。 参见翁世荣等主编:《文学写作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8~135页。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ppt课件1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