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 教学重点:感受平凡人的一颗善良的心。
难点:“别饿坏了那匹马”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
三 教学思路
1 板书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评价文中的两位主要人物
A“我”——酷爱看书
“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身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
“流连忘返”写出了“我”酷爱看书的程度。“装作选书”“偷看”“溜之大吉”体会这份无奈。残疾青年也正是从“我”在书摊前流连忘返的情景,发现了“我”对知识的追求,以及身无分文的无奈。这是他一直帮助“我”、想方设法给“我”看书机会的原因。
介绍作者背景:许申高,湖南省作家,主要从事小小说、散文的创作。70年代出生于江西省莲花县荷塘乡万里村。农民的家庭,没有读书的条件。
B“残疾青年”——善良,美好心灵
* 找出文中几处描写残疾青年言行的语句,体会内心世界
“宽厚地对我一笑”:怎样的笑是“宽厚”的,包容了什么?
“坐下慢慢看吧!”:这一句“慢慢看”又包容了什么?
“别打孩子!”竭力想从轮椅上挣扎起来阻止……:这一个“挣扎起来阻止”,又包容了什么?
从以上几处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这位青年给你怎样的印象?
* 深入感受“残疾青年”的善良
“怎么不来看书了?”“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善意的谎言,是这位青年的良苦用心。
*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那马会踢伤你的!”:此时,你感受到什么?你能理解这位青年的这份着急吗?
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
那么,为什么这位青年不直接提供帮助?你能理解他的做法吗?
在你们的生活中,有经历过或者感受过这份“善良”吗?
* 这份“善良”在延续——“对不起,”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匹马。没事的,你看书吧。”
这份“善良”让人落泪,使人感动。或许它影响了“我”的一生。——读文章最后一句话: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
——在那艰苦岁月里,生活的贫困抑制不了我对书的渴望,这位残疾青年为我编造了一个谎言,让我能泰然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这份恩情,我是无以为报的,再读这句话: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
3 评价父亲和“碧云”这两位人物
A 父亲的善良
“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
——“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那是父亲利用翻书的机会,悄悄夹在书里的。父亲知道,青年是靠摆书摊养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所以他不光忍痛打“我”,让“我”认识到:做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
B 妹妹碧云的善良
“姑娘接过我的马草,提进了里屋。”
——碧云同样善解人意,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4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用意。
自由读课文,找出“别饿坏了那匹马”文中出现几次,体会用意:
—— 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
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
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我关心这匹马,对残疾青年这个善意谎言深信不疑。
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
5 小结:平凡人的这份善良,让人感动,落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