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鬼》学案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7-24 |
9.胆小鬼
课题《胆小鬼》 课型:讲读课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赵瑞琴 审核人: 时间:
学习要点: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
2.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更深体会文中的思想内涵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文章给予的启示 。
学习重点:
1.反复品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
2.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文章给予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个 案 修 改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烦zào( ) 破绽( ) 炙晒(zhi)
喃喃( ) 自语 付诸( ) 东流
2. 解释下列词语:
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或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
破绽:原指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喃喃自语:自己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
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惊恐万分。
付诸东流:把东西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
3.本文选自《 》,作者 ,台湾女作家,原名 。作品有散文集 、 、 等。
4. 初读课文后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文章记叙了小时侯偷钱的故事。
二、检查导入
1. 导课
2. 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尝试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
1.快速阅读文章,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初步了解或体会。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 的故事。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考查学生快速阅读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度,因此学生回答的是否完全正确并不重要。)
2.默读课文,请以“偷钱”为线索,把文章分成四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同时用笔画出表现“我”的心理感受的语句。
(1)介绍偷钱的背景(1—11)
(2)描述偷钱的经过(12—15)
(3)描写偷钱后的感受(16—38)
(4)叙述偷钱事件的尾声(39—43)
小结:《胆小鬼》是三毛特意为《幼狮少年》读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记叙了她小时侯偷钱的故事。这样一次童年往事的回忆,一个许多人共同的出轨经历,在作者笔下,好象电影一样,一幕幕闪现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精读赏析,深入理解。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为什么不用“偷钱的故事”做题目,而用“胆小鬼”?你喜欢这样的胆小鬼吗?
明确:“我”偷了钱又不敢花——胆小;知道自己的错误又不敢承认——胆小。所以“我”的确是胆小鬼。用“胆小鬼”做题目,更含蓄一些,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我”父母知道“我”偷钱吗?从哪里能看出来?你怎样看待父母的做法?
明确:从 “我”一开始“热情”地询问母亲“是不是你忘了地方,根本没有拿出来”,而后又“发烧生病”,最后又“热情”地发现“你的钱原来掉在夹缝里去了”的过程,父母就可能发现“我”是“小偷”。而最明显的是:事情过后父母突然管起我们的零用钱来,父亲还给了“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更能看出父母知道是“我”偷了钱。
父母很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并且在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很与耐心,等着孩子自己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比简单粗暴的说教和训斥要有效得多。钱找到以后,父母意识到孩子们需要零花钱,就每个月一人一块钱的零花钱,而且由自己管理。为了对“我”的知错能改加以鼓励,父亲还给“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文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像春风中的细雨,没有惊天动地,却一点一滴浸润孩子的心田,这一点很值得做父母的学习借鉴。
3.“偷钱的故事就那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为什么说它是平淡的?你从这个平淡的故事中,悟出些什么?
明确:虽然“我”偷了钱,但因为“我”没敢花,也就没有享受那文章中偷钱那种满足欲望后的快乐;也因为无人追究,而没有受罚。后来,我又把钱悄悄地还回去。整个事情,就好象没有发生一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所以说它很平淡。
即使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但如果是有悖良心的话,终会因良心受到谴责,而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就像文中的“我”一样,乃至像生病发烧一样。这也许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了。
个 案 修 改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多处描写“我”偷钱后烦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语句,找出这些句子,做简要分析,并品味文章如何表现我的心理。
例:当我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
(以具体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害怕和紧张的心情,甚至都失去了知觉。)
2.文章几次写到“我”的脸红,找出这些句子,并简要分析“我”为什么脸红。
示例:那时,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了我一眼,我脸红得又像发烧,匆匆地跑出门去,忘了说再见。(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过来,“我”觉得是伎俩被父亲识破了,又不敢说出真相,因为羞愧而脸红。)
①母亲说不可能的,我接触到父亲的的眼光,一口滚汤咽下去,烫得脸就红了。(自己偷了钱,还装模作样地询问母亲,接触到父亲的眼光,为自己偷了钱说谎而心虚脸红。)
②母亲不肯让人穿长裤去睡,硬要来拉裤子,当她的手碰到我的长裤口袋时,我呼一下又涨红了脸。(“我”疑心母亲知道“我”偷钱,当她碰到我的口袋时,因为害怕她掏“我”的口袋而脸红。)
③她疑疑惑惑地问我:“你哪来一块钱?”我又脸红了,说不出话来。(“我”差点儿不打自招,又害怕姐姐再追究下去,因而脸红。)
④我被拉去洗澡,母亲要脱我的衣服,我不肯,开始小声地哭,脸通红。(“我”害怕母亲脱下“我”的衣服而真相大白,固而脸红。)
3、综观全文,你认为“胆小鬼”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点。
明确:文中的“胆小鬼”是一个善良、诚实、自尊心很强的女孩。
4、果戈理说:“不犯点小过失的人是没有的。”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请结合对《胆小鬼》一文的学习,谈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拓展思维,自由回答)
课堂小结
三毛以她细腻的心灵、朴实的笔触、简洁的文字,生动的对白和动作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懵懂少年的年少情怀,她的作品极富电影感,希望同学们能回去找来三毛的作品一读,从中体味她文笔的洗练无华、至情至善。
四、迁移提高
训练点:学习以具体的动作神情,充分显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的写法。
文章写下手偷钱时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两手握得紧紧的……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看起来,真是轻易到手,得来全不费工夫,文字也很平淡。可是细味之下,却是以具体的动作神情,充分显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紧张之态,溢于言表。像这样的文字文章中很多。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不自觉地用上这种手法,如:形容一个人兴奋、高兴时,就会用上手舞足蹈、眉开眼笑之类的词语。
现在我们就模仿文章的这种用动作、神情来表现抽象的心理感受的写法写一个片段。可以从老师的提示中选一个来写,也可以自己找一种心理感受来写。
提示:喜悦 忧伤 愤怒 紧张 放松 害怕 不耐烦
写完后,请学生将自己写的念给同学听。
五、反馈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反省( )一沓( )涨红( )勉强( )
破绽( )烦躁( )柚子( )喃喃( )
3.仿照示例,找出文中描写我偷钱后烦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语句,抄写在下面。
例句:当我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
个 案 修 改
(三)课内阅读题
1.文章一开始,巧设悬念,并没有直说偷钱的事情,而是在叙述“这件事情,说起来是十分平淡的……”之后,才指出“我要说的是——偷钱”。这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先制造悬念,再揭晓意外结果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二自然段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语气延伸,起到醒目的作用,表示对“偷钱”的强调和突出。
3.作者为什么不详写偷钱的经过?
明确:怎样偷钱和全文的主题联系并不密切,文章表现的重点是作者偷钱以后的紧张和恐慌,以及家长相应的处理手段,为了突出重点,作者对偷钱的经过一笔带过。
4.19自然段“口袋里的五块钱就如汤一面滚烫的小排骨一样,时时刻刻烫着我的腿”。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夸张。更形象的描绘出作者心里的紧张与不安。
5.当我告诉母亲钱掉在夹缝里时,母亲和父亲各有怎样的表现?你认为他们知道不知道钱是我偷的?说说理由。
明确:母亲很平静地捡起钱,并没有揭穿我的谎言。父亲的目光在我的脸上一扫而过,也没有对我责怪。父母知道是我偷的钱,从“父亲给了“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能看出父母知道是我。”看出偷了钱.
6.“等到我长大以后,跟母亲说起偷钱的事”,母亲为什么笑着说他不记得了?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母亲并不是真的不记得了,而是母亲不想让自尊心强的我心中仍有阴影。从中可看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就像春风中的细雨,没有惊天动地,却一点一滴浸润孩子的心田.
(四)课外阅读题、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
大约18岁的肘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原来,这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她的母亲在生了6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想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我有点纳闷,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我的结论是——大概没有。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但是,连读了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
现在,我48岁了。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终就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作者:毕淑敏 本文有删节)
1 作者一生常读人鱼公主,感受常新。请你简要概括作者8岁、28岁时读出的内容。
8岁时 ;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 ;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
2.48岁时,作者读出人鱼公主“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你认为这里的“灵魂”指什么?请结合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作一点分析。
3. 品读文章的结尾,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4.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5.重读学过的课文,与作者一样,你也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请就《胆小鬼》的写作技巧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想内容,谈谈你原有的认识和一点新的感悟。
答案:
1.伤感于美人鱼变成水泡;读出妈妈对孩子的爱。
点拨:从选文第3段、第5段中筛选信息。
2.这里的灵魂是指一种精神。作者读出了安徒生是借鱼写人。为了寻找灵魂,人鱼公主抛弃了海底“瑰丽丰饶”的物质生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其间尽管旅途漫漫,肉体和精神经受了“磨砾”和“煎熬”,但她顽强、坚定,永不放弃。这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点拨:点明是一种精神,或能理解到以鱼写人,抓住具体的词、句谈人鱼公主的追求,语言通顺、完整即可。
3.示例①:结构完整。承接上文年龄阶段,使线索贯穿始终。 示例②:篇末点题。突出了“常读常新”的主题。 示例③:语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点拨:点出任何一种作用,围绕作用作一点分析,语言通顺即可。不可只罗列作用不作分析。
4.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独具匠心,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常新”的感梧。作者巧用这种形式,将自己读书和读人生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点拨:扣住两个方面来谈即可。
5.略
点拨:扣住原有的认识说出一点新的休会,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
教学反思: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