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炮兽》教学参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3-11


《炮兽》学习参考

1.雨果及其创作

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一个军人家庭,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一生饱受宠辱,当过法兰西学院院士、上院议员,也被迫流亡海外长达19年。在艰苦的流亡生涯中,他笔耕不辍,始终不向强权屈服。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一野蛮暴行的西方作家。他死时,法国举国志哀,上百万人为他送葬,死后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碑的“先贤祠”。 

雨果被誉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在长达60年时间里,他创作了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为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前三部小说恰如他在《海上劳工》的序言中所说的:人类面临着宗教的、法律的、自然的三种宿命;这三部小说正是描写这三种斗争。雨果在《悲惨世界》的自序中说:“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换句话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九三年》则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 

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风格,在表现现实上,它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像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浪漫主义文学偏爱表现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情节戏剧化、人物超凡化等。雨果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它的成功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第二单元场景 

2.内容与题旨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四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疾风暴雨时期。当时,共和国诞生未满周岁,国内保王复辟势力和国外以英国为首的封建势力互相勾结、里应外合,阴谋策动武装叛乱和进攻,企图将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共和国的心脏──巴黎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革命和反革命两种力量处于生死决战时刻,斗争十分激烈。 

《九三年》围绕共和国志愿军粉碎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描绘了一个史诗般惊心动魄的时代,再现了大革命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形势。小说揭露反动贵族勾结外国势力煽动叛乱,烧杀掳掠的罪行,赞扬共和国军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肯定法国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小说中三个主人公分属不同营垒,个性立场十分鲜明,以前又相互认识。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与共和国军司令官郭文是亲戚关系,而共和国派来监督郭文的神父西穆尔登又曾是郭文的老师。小说最后在这样一个情节中达到了高潮:在共和国军的围困下,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看到即将被大火烧死的三个小孩,人性萌发,力救小孩而放弃了自己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共和国年轻的司令官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处死他而应当宽恕,便私自放走了他。这样,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会代表、他的老师西穆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通过这一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船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的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一门没有锁好的大炮如一头出笼的猛兽给军舰本身以及武器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朗德纳克侯爵以他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炮兽》中,那个被船员们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其实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布瓦斯贝特洛伯爵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故意卖足了关子,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这一节其实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它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们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在《炮兽》一节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很好地烘托出了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出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3.场景分析

长篇小说《九三年》描绘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而位于小说开头的《炮兽》却避开了当时众多的社会场面,选取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大海中一艘军舰的甲板上。在这里,自然环境是恶劣的:“它的底下有甲板在摇动它。它被船摇动,船被海摇动,海被风摇动。”不仅如此,远远的飓风还在等待着人们。这里也是一个小社会,相比岸上林林总总的人际关系来,它显得单纯得多:由一群要去执行暴动任务的军人组成。这里没有革命与复辟的争论,没有保王和共和的争斗,只有人与炮兽、人与大海的搏斗。相比外面那个大世界来,这是一个小而集中的世界。作者把环境纯化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以这个斗争场面来表现人的性格。 

可以说,《炮兽》中的场景描写是为人物塑造服务的。在这个狭小而摇晃的舞台上,人们的性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表现。 

《炮兽》可看做一出三幕戏剧。 

首先,它描绘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画面:在风暴中的大海上,在执行秘密偷渡和运送武器任务的军舰上,“一尊二十四磅重弹的大炮滑脱了”。“炮兽”成为第一幕中的主角,它极尽破坏之能事,大肆疯狂。“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作家首先将笔墨集中在滑脱的大炮身上,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和排比来形容它的张狂和威猛,将这个没有生命的冰冷武器写得既有猛兽的凶狠,亦有冥冥之中不可知晓的灵性和能量。大炮被写活了,它越是凶暴,越是残忍,就越显得人的无能和怯懦:“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这是全景描写,作者尽可能给我们描述一个大视野、一个宏观的场景。这一场景里,人是怯懦的、渺小的、无能的,而大炮是凶猛的、庞大的、威力无穷的。两者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强弱对比。 

接下来,作者把场景描写的范围缩小,聚焦到三个人身上。 

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有一个人用胳膊肘儿推开他们,走了下去。 

两个“勇士”都吓得六神无主了,可以想见局面是多么骇人,多么恐怖。而这个“乘客”却神情自若,没有失态,更显示出他比“勇士”更勇敢、坚定的性格。这三个人互相对比,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人物身上。 

在第二幕中,失去控制的大炮“继续进行破坏船的工作”,“当时的风浪正好帮助这件事变达到最坏的程度”,企图阻止大炮乱动的褥子、吊床、一袋袋伪钞也因为“没有人敢下去把这些破布安排在适当的地方”而毫无用处。局面到了越来越严峻的地步:三十尊大炮中有十尊已经不能使用,军舰已经进水了。在这个场景中的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船长布瓦斯贝特洛也陷入了绝望:“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这时显示出相当的勇敢无畏,脱颖而出,成为第二幕中的亮点人物。作者描绘出一场大炮和炮手的斗争场景。雨果是浪漫主义大师,他的场景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主观和夸张:大炮已然不是一个无生命的钢铁物体,而是颇具有灵魂和智慧的野兽:“它的灵魂中充满了仇恨和愤怒。它虽然看不见,仿佛它也有眼睛。”炮手的表现也不赖:“身轻体软,又敏捷又灵便,在这些闪电似的袭击下像一条水蛇似的东躲西闪。”这似乎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然而人还是处于劣势:“他躲过撞击,可是他躲过的撞击都落在船身上,继续把船破坏。”当炮手被大炮逼至绝境时,那个年老的乘客出手了:“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大炮被制服了。在这个场景中,老人显然是被欲扬先抑了一番。他前面那默不作声的低调表现,炮手那勇敢的高调迎战,都是为最后这一下出手做铺垫。强中自有强中手,而且,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关键时刻给予最合适最准确的出击,是一个指挥员最可贵的素质。如果说炮队队长有勇气,那么老人则更是有勇有谋。在这个场景中,三个人物彼此之间相互衬托,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做了第一次揭示。 

富有戏剧性的第三幕开始了。作者的笔触挪向了军舰以外的环境:雾更浓了,天气变了,船偏离了航线,出现即将有大旋风或暴雨的迹象。波涛汹涌的大海成为目前最大的威胁。老人在奖赏了立了功的炮队队长之后,又下令以死刑来惩罚犯了疏忽之罪的炮队队长。这一幕可谓是力胜千钧。老人指挥官的素质第二次呈现出来,他严酷无情又振振有词,鲜明的性格特征随即跃然纸上:“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他先以奖赏来回报勇者,又以死刑来惩罚疏忽者。而当两者恰好又是同一个人时,悲剧的合理性就油然产生。炮手的神气从“掩盖不住”的得意到“受宠若惊”又到“低下了头”,人们的反应由“欢呼”到“惊惶”又到“静寂”,这两个既矛盾又合理的指令,让在场者一喜一惊,也立刻在这个群体中树立了领袖者绝对的权威。朗德纳克侯爵的演讲是如此理性,他的风度是如此具有威慑力:“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在这个场景中,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命运的截然相反的两次处置,使他成为这一幕最耀眼的人物。 

这三幕以连续的场景组合起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富有戏剧性地将故事推向顶峰。 

《炮兽》中场景描写的笔墨分配是非常精当的。情节流畅而紧凑,绝不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当朗德纳克侯爵宣布炮队队长的死刑后,处决前的仪式所花的笔墨远比执行死刑花得多。作者只用了侧面描写:“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请注意处决前的气氛渲染:“炮手一句话也不说。”“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这种“阴郁的静寂”隐喻着全船人恐惧和震慑的心情,“远远的飓风”则象征着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测的未来。军舰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已经遭受了重创,可谓出师不利;而风暴即将到来,这给破损的偏离航线的军舰带来更大的不安;即将开始的战争,对每个人来说更是生死未卜。征服“炮兽”的过程是紧张激越的,而之后却是可怕的沉寂,这一张一弛之中,小说就显得灵动好看了。 

雨果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见雨果《克伦威尔·序》,《雨果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从全篇来看,《炮兽》不仅在人物塑造中运用了对照法,几个场景之间也充满了抑扬的对比和动静的结合。第一幕中的主要场面是慌乱骚动,船长、大副和朗德纳克侯爵等人在一起的次要场面则是相对宁静的;第二幕中,炮队队长勇斗大炮的场面又与朗德纳克侯爵智取大炮救人的场面相互映衬,显示出后者的技高一筹;第三幕中,行赏──惩罚──处决三个场面之间,从欢喜、惊愕到哀伤,跌宕起伏,对比强烈。在场景的内部,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对比。炮队队长勇斗大炮的场面中,血肉之躯和钢铁猛兽力量悬殊,显示出理性与野性、智慧与野蛮、灵巧与粗暴之间的较量。总之,场面之间的对照映衬,显示出浪漫主义瑰丽的艺术效果。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炮兽》pptx课件(21页)
《炮兽》ppt课件(24页)
《炮兽》教学反思
《炮兽》ppt课件(61页)
《炮兽》ppt课件(30页)
《炮兽》教学案
《炮兽》教案8
《炮兽》随堂训练
《炮兽》课堂教学实录
《炮兽》课堂实录
《炮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炮兽》学案2
《炮兽》导学案
《炮兽》字词整理
《炮兽》同步练习
《炮兽》学案
《炮兽》教案7
《炮兽》教学设计6
《炮兽》教案5
《炮兽》教案4
《炮兽》教学设计3
《炮兽》练习题
《炮兽》阅读练习
《炮兽》ppt课件8
《炮兽》ppt课件7
《炮兽》说课稿
《炮兽》教案2
《炮兽》场景赏析
《炮兽》教学实录
雨果《炮兽》原文阅读
选修《炮兽》ppt课件6
《炮兽》ppt课件5
《炮兽》ppt课件4
《炮兽》ppt课件3
《炮兽》ppt课件2
人教版选修《炮兽》ppt课件1
《炮兽》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