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西安高新第三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涵泳品读,揣摩探究。
【课堂类型】
1.单元知识梳理课:赏析指导及示例:《春江花月夜》
2.重点学习课: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
3.单元小结课:主题式单元活动
【教学重点】
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品味意境美,把握意象,感悟诗情。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诵读、探究、赏析 、讨论式教学,比较式阅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1课时 课题:《春江花月夜》
课堂设计:
【活动内容设计】
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结合注解,诵读理解《春江花月夜》一诗。
【活动过程策划】
一、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就是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二、掌握“意象与意境”、“抒情的艺术方法”。
三、自读导学案《春江花月夜》的“鉴赏建议”,结合工具书和注解,做“积累整合”。
1、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720) 诗人, 人。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习,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 、 、 ,并有“ 因其均为江苏扬州一带人,属“吴中”之称。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张若虚的作品,只可惜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已失传,目前全唐诗中仅收两首,其中一首《代答闺梦还》因写闺情,毫无特色;但另一首非常有名,人称“孤篇横绝全唐”。 又有人评价这首诗是“点亮盛唐兴象的艺术灵光”。这个人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2、背景再现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字词关
字音辨识
滟滟( )芳甸( ) 似霰( )汀上( )纤尘( )纤夫( )
皎皎( )浦上( )扁舟( )扁担( )砧上( )碣石( )
解释含义: 滟滟 : 霰 : 穷已: 但见:
清风浦上不胜愁: 不知乘月几人归 :
逐月华 : 摇情 : 可怜:
楼上月徘徊 : 水成文:
4、根据诗意,划分本诗的层次(提示:本诗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部分:( )依题目摹写 、 、 、 、 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 )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 )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 )。
四、作业:背诵《春江花月夜》。
第2课时 课题:《春江花月夜》
课堂设计:
【活动内容设计】
诵读《春江花月夜》,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的方法。
【活动过程策划】
一、结合“学练平台”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诗歌。
二、配乐(古曲《春江花月夜》)诗朗诵:
1.教师范读。
2.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引领探究:
(1) 景——春江月夜美景
问题: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诵。
4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并提高。
三、用你那多彩的笔描绘出诗中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画。
四、作业:导学案“拓展应用”。
训练检测:课外阅读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找出诗歌所写的意象,谈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3课时 课题:《夜归鹿门歌》
课堂设计:
【活动内容设计】
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
【活动过程策划】
一、完成“积累整合”。
(1)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 代诗人,本名 ,字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 。以写 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 。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2)解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翻译):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二、诵读感知:结合“探究·讨论”“一”的“诵读提示”诵读该诗,并进而背诵。
三、探究理解“学练平台”中的问题。
1、 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
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分别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试结合闻一多的《孟浩然》
一文,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四、作业:完成“拓展应用”。
1、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进行对比,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第4课时 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堂设计: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
【活动过程策划】
一、自主学习:
1、知人论世—走进作者(做批注,圈点关键词)
2、作者梦游天姥山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3、写作背景 4、解题
5.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1)指定学生朗读该诗,疏通生字词: 天姥( ) 瀛( )洲 剡( )溪 渌()水 谢公屐( )
忽已暝( ) 殷()岩泉 水澹澹() 石扉( ) 訇( )然 霓( ) 魂悸( ) 鸾( )回车 恍(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 烟涛微茫信难求: ②云霞明灭或可睹
③势拔五岳掩赤城: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⑤栗深林兮惊层巅: ⑥虎鼓瑟兮风为马:
⑦惟觉时之枕席 ⑧失向来之烟霞:
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5、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不论从哪个角度谈都可以。
二、引领探究:
1、结合第一段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词句中寄予了诗人对怎样的情感?
2.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诵读第二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3、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在这梦境中诗人的心情如何?诗人梦醒时分心情怎样? 4、文中李白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5、 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三、训练检测:
1、名句填空
(1) ,势拔五岳掩赤城。
(2) ,日月照耀金银台。
(3)千岩万转路不定, 。
(4)虎鼓瑟兮鸾回车, 。
(5) ,一夜飞度镜湖月。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2、请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四、总结升华
第5课时 课题:《登岳阳楼》《菩萨蛮》
课堂设计:
【活动内容设计】
自主赏析《登岳阳楼》《菩萨蛮》。
【活动过程策划】
一、自主学习
1、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2、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3、翻译文章: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阅读此文并结合导学案末《关于杜甫晚年的乞丐生涯》一文,说说你的感受。
二、引领探究:
1、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置身诗境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你的感受。
(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
三、训练检测
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
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的感慨,但在诗
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并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
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
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两首诗 诗境和风格方面不同之处在于: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四、总结升华
第6课时 课题:单元小结
课堂设计:
【活动内容设计】
单元主题式活动。
1、 回顾单元重点: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内容。
2、 总结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 ——意象(抓特点)——想象与联想——意境——明情
3、 检测学生对这种赏析方法的掌握情况并总结答题方法:
(1)品味情景式赏析
①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意境有何特点?)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时应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③答题步骤:
A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B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情调、氛围。
C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出运用什么手法抒发“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问题:
试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3句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解析:
南飞的许多大雁,在秋天清冷的月色下,宿于白茫茫的芦花中(景), 作者用了冷色调的意象,渲染(烘托)了凄清、冷寂的氛围(境),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手法), 抒发了朝代更替,国家破亡的愁苦与无奈之情(情)。
(2)炼字意境式赏析
①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②答题步骤:
A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B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C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南 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活动方案策划】
一、同学们分小组相互评析。
二、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三、优秀成果全年级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