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课堂镜头(多篇)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5-01 |
为何是“那”而不是“这”?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张善存
师: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中,创设了一个意象密集的美的境界。那么题目“听听那冷雨”中的“那”能否换成“这”?请说说你的阅读理解。
生1:不可以。因为本文创作于1974年的台湾,这时他已经离开大陆25年了,站在此岸此时,追忆彼岸彼时,自然要用“那”。
师:你能联系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很有“知人论世”的味道,言之有理。
生2:这两个字字义有别:“那”是远指,“这”是近指。在文中作者用“那”指远隔海峡的那片遥远古老的大陆,既有地域的遥远,又含时间的遥远。“这”字无法涵盖双层含义。
师:从字义分析,很有眼光。你所谓“地域的遥远”指什么呢?“时间的遥远”又指什么?
生2:地域的遥远不仅表现在从台北联想到“在古老的大陆上”听雨,还有在美国丹佛山上的景象。“时间的遥远”有“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的听雨情景,更有宋代的文化景象,直追太初远古时代。
师:二十多年前就算不得遥远了吧?那么,这两层意思还有不同的表述吗?
生3:还有回忆中“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以及“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师:时空的双重“遥远”意味着什么呢?
生3:应该是在说一个人一生的记忆,是经历漫长的漂泊后的生命体验。
师:不错。人生有多长,“遥远”就有多远。那么文中作者就没有写“这”吗?
生4:写了。一开篇作者就说“惊蛰一过,春寒加剧”,接着以丰富的叠词描摹出一幅台湾特有的三月雨景,春寒料峭中透露着忧郁。
师:典型的触景生情,既是点题之笔,又能唤醒读者缠绵的感觉,带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同学们读一读,能感觉出来吗?
| |
| 标题: |
《听听那冷雨》课堂镜头(多篇) |
| 文件大小: |
21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