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五年级上 >>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6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07-23


  一、教学内容: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七、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教学小结:
   1、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
   2、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标题: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6
文件大小: 38K
文件格式: doc
作者: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三峡之秋》ppt课件3
《三峡之秋》ppt课件2
方纪《三峡之秋》课文原文阅读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说课稿2
《三峡之秋》说课稿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三峡之秋》教案5
《三峡之秋》教案4
《三峡之秋》教案3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2
《三峡之秋》教案1
《三峡之秋》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