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4-01 |
四川省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幸福有不同看法,现在一般认为,幸福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持续地觉得满意的感受,当然这通常是以占有资源或者物质享受为前提,所以个人的幸福感受有着较强的主观性、个人性或个体差异,它与人的品德、性格等内在条件密不可分。作为一种完整的美好生活,幸福不是虚无缥缈的彼岸对象,而是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的经验状态,它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实践情境之中,而这一切全都有赖于美德这个内在条件的支撑与保障。 美德首先是指勇敢、节制、慷慨、诚实这样的伦理美德。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在心理层面,它们意味着行为者的情感和欲望在处理实践事务时的适度状态。为了获得适度性,行为者需要将情感或欲望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这种理性就是一种“实践智慧”,或者说理智美德。没有实践智慧这种理智美德的养成和运用,就不会有勇敢、节制这些伦理美德的呈现和实施。 美德为实现幸福奠定主体方面的基础,但美德并非实现幸福的充分条件。因为,幸福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整体描述,是一个人全部的、完整的美好生活。作为个人的整体的生活美好,幸福当然会有着某些普遍的客观维度,包括主体自身的精神素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要实现幸福,除了行为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外在条件也不可或缺。当然,在诸多条件中,美德的优先地位也必须得到承认。 不论个人的幸福感受有什么样的主观性,幸福总是需要有某种客观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缺失这些客观性要素,幸福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物质财富的丰裕是获得幸福的初始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贫穷对普通人来说,往往成为其不幸的根源。社会公正、仁爱秩序是普遍幸福的社会制度条件。对公正的追求是人们一种非常基本的内在的心理倾向,人们期望能够拥有基本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能免除自己会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担忧。仁爱也是社会制度一种应然追求,要提高社会的普遍幸福感,必须补好这个短板。幸福还以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为滋养条件。经验表明,社会的精神文化状况与幸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能够给人民的精神素质提升以深入的滋养,增强他们发现和创造人生意义的能力,从而能够获得一种更稳定、更有价值的幸福感。 | |
| 标题: |
四川省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
| 文件大小: |
423K |
| 文件格式: |
zip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