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年10月12日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两条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第一,突破现实局限,创造“境外之境”。诗歌不是叙述事情怎样发生的,而是向人们描述事情怎样更好地发生,优秀的诗人要想出常人想不到的好。简言之,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不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而是要从现实局限出发,展开诗的理想之维,引领现实向更理想的状态发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原稿中说:“自然中之物,相互关系,相互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遗其关系、限制之处”就是一种突破现实局限、创造境界的方法。“材料必求之于自然”构造“必从自然之法则”,都是言说“创造境界”的材料和原则。
从境内材料和法则出发 ,虚构出境外的“理想”,这不仅给出了诗歌的目标,还给出了实现目标的方法。通过诗人的想象和创造,从“境内”走向“境外”,需要突破现实的局限。这一创造过程需要诗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造“境外之境”,才能激发诗人超越有限生命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
第二,人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