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知识点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09-24


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三、理解古诗词
注释:
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②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西南。
③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④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⑤强(qiǎng):竭力、极力。
⑥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⑦休:停止。 

译文: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四、诗词赏析: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五、古诗词主题
本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x课件(17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性默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思维导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同步练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课件(10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mp3音频朗读
《诉衷情》《西江月》《丑奴儿》《破阵子》教学反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课件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课件2
《青玉案》《丑奴儿》教案1
辛弃疾词二首《破阵子》《丑奴儿》教案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练习及答案
《青玉案》《丑奴儿》ppt课件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2
《丑奴儿》教案1
辛弃疾《丑奴儿》诗词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