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龚培德《西戈壁晒秋》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龚培德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1-1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西戈壁晒秋(节选)
龚培德
晒秋是在立秋之后。
这是有原因的。立秋之后,靠近沙漠的西戈壁早晚温差有 10 多度。此时的阳光如一位温厚的老人,慈眉善目,不似夏日脾气暴躁,从早到晚都灼人。所以此时晾晒的干菜品相最好。红的透红,青的靛青,绿的翠绿……
为什么西戈壁要晾晒干菜?这是这个地方在漫长的冬季储存冬菜的特有方式。西戈壁属于天山北坡,从当年的十月底至第二年的“五一”之前,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见不到星点的绿色。而人们饭桌上吃的菜,除了每家每户菜窖里储存的大白菜、土豆、青萝卜外,还有的就是立秋之后晾的干菜。到了冬季,只需从屋外端进来一盆雪水浸泡干菜,无论是炒、煮、炖,还是用来蒸包子、包饺子、下面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
连队的女人大都是晾晒的好手。女人们来自全国各地,她们的男人响应党建设边疆的号召从家乡奔赴这里开荒、种地。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域,女人们腌菜的口味也完全不同,有的偏辣,有的偏咸,有的偏酸。
连队有个女职工叫刘巧巧,外号“小白菜”。这刘巧巧解放前是唱戏的,只是她年龄小,还没在戏班唱红,全国就解放了。戏班子解散了,别人投亲靠友地走了,刘巧巧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便嫁给了当地一个铁匠。1958 年,她和铁匠一起来到了西戈壁农场。
刘巧巧嘴巴里常爱哼《小白菜》那支歌: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啊……唱得久了,连队的人把她的名字都忘了,见了她的面都会喊“小白菜”。对于这个外号她也乐于接受,谁喊她也都答应。因为在戏班子长大,地里的农活她从来没有摸过,她单薄的身子,也没有四两力,大田地的活儿,确实不是她能干下来的。后来连队成立托儿所,于是这个不善于在大田地里干活的刘巧巧,成了托儿所的首任保育员。
刘巧巧之所以能当上保育员,除了她不善农活,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会唱歌。托儿所的孩子年龄大小不一,相差好几岁,但听了她的歌都会安静下来,很多孩子学会了就回家哼哼,歌词比大人记得还清楚。
刘巧巧嘴巧,会唱很多的戏词,但是晒秋她却从不动手。当别人家满院子晒干菜时, 她家也就是那打铁的男人随意晾晒一点儿。尽管晾晒储存的冬菜少,但却挡不住她那张贪吃的嘴,用连队女人的话说“那可真馋”:谁家有点好吃的,如果让她鼻子嗅到了,一定要去讨着吃。当然她也不是白吃的,吃完后免不得会用她那灵巧的小嘴赞美一番。连队有的女人看不惯她这种做派,每逢她向别人家讨要时都会撇嘴,但刘巧巧毫不在意。连队职工来托儿所接送孩子时,她不时地会冒出一句:大姐,明天来送孩子时,别忘了把你家的菜给我带上一点儿,吃了你家的菜就像上了瘾,总是心里有个念想,半夜睡不着呢。碰上脾气好的,第二天准会给她带上一碗或一缸子,碰上不爱接她话茬的,或故意想为难的,装作没有听见,但过后她再催促时又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会给她带上。
连队那时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从地窝子搬到土坯房,但盖房子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房梁和檩条都是砍伐邓家沟边的老胡杨树,铺的是红柳条、铃铛刺、麦草、玉米秆、高粱秆之类的东西,最后在上面用铁锹堆起厚厚的土。这种房子看似简陋,但保温保暖效果还不错,托儿所就是这样两间土房子。
那年开春晚,往年三月底,职工都下地忙活了。可那年清明过后还下了一场大雪, 随后气温骤升,房前屋后田野上的雪眨眼之间都融化了;而此时开春,西戈壁农场的水库出现了险情,连队的职工有的上水库大堤日夜守护,有的在大渠破冰,以备泄洪。那天中午,刘巧巧照顾孩子吃完午饭,正想小憩,突然发现屋顶在漏水并伴着沙土哗哗而下。原来往年屋顶的积雪是慢慢融化的,时间长达半月,而今年只是两三天工夫就把屋顶的雪全融化掉了。那些雪水由于无法及时排泄,便渗透到屋顶的泥土里。胡杨木的房梁无法承载屋顶泥土的厚重,眼看着就会塌陷,刘巧巧发现情况不妙,连忙把睡在土炕上的、摇篮里的孩子喊起来往门外抱。就在她将屋里的最后两个孩子推出门外时,屋顶塌陷了,厚厚的泥土把她砸在屋里。
待连队的人们得知消息赶到时,只见被刘巧巧救出的几十个孩子抱头痛哭,他们的刘妈妈不见了。
送刘巧巧下葬的那天,那些被救的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齐刷刷地跪在刘巧巧的棺木前。那些跪着的女人们,都为刘巧巧精心准备了一缸或一碗她们拿手的菜。她们说“小白菜”爱吃她们做的菜,今生今世她们都会供奉她,让她吃个够。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晒秋”在西戈壁有着非凡的意义,那是西戈壁人改善贫乏物质生活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抗恶劣环境的一种方式。
B.因为刘巧巧干不了大田地的活儿,也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唱歌,所以连队让她当了保育员,展现了西戈壁人的善良。
C.西戈壁人用老胡杨树、红柳条、铃铛刺等材料盖房子,既体现了就地取材的智慧, 又交代了下文托儿所坍塌的一方面原因。 
D.连队的女人开始以“小白菜”称呼刘巧巧,带有戏谑之意;在刘巧巧棺木前称呼她“小白菜”,则带有深深的敬意与爱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写出西戈壁秋天早晚温差大的特点,交代了立秋之后晾晒干菜的原因。
B.文章在写刘巧巧这个人物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后形成反差,使刘巧巧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C.文章句式长短错落,富于变化;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平实质朴又生动自然, 彰显了散文的语言之美。
D.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对刘巧巧做了细致深入的描写,勾画出她的精神气质,进而展现西戈壁人的精神面貌。
8.有人说,干菜经雪水浸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这简直就是刘巧巧人生的写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 分)
9.郁达夫认为散文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郁达夫这一观点的。(6 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3 分)B(不是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唱歌而做了保育员,而是因为她会唱歌)

7.(3 分)B(A 项,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写出了秋天阳光的特点,而非早晚温差大的特点; C 项,语言并没有“鲜明的地域特色”;D 项,文章并未对刘巧巧做深入细致地描写)   

8.(4 分)同意。①刘巧巧如同干菜一样干瘪瘦小、平凡不起眼;②“经雪水浸泡”,对刘巧巧而言,就是遭遇幼儿园屋顶塌陷的灾难;“难见的青翠”,是刘巧巧面对危难,舍身救孩子而彰显出来的高贵品质。因此这句话简直就是刘巧巧的写真。

(评分标准:分析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回答“不同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6 分)①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记叙的是小人物、小事情,表现的却是大主题、大情怀,这正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体现。②文章通过塑造刘巧巧这样的小人物一方面表现西戈壁人的善良,一方面以她的牺牲表现西戈壁人为边疆建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③文章以“晒秋”这样的生活小事来展现当年支援边疆建设的西戈壁人们的勤劳以及他们对恶劣环境的抗争。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和军校《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阿Q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冯至《江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彭程《江南水弄堂》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璞《跑警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贾平凹《这是爱的呼唤》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亮程《三只虫》阅读练习及答案
布卢姆《高高的海浪》阅读练习及答案
普希金《驿站长》阅读练习及答案
毕飞宇《过年的厨房》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阅读练习及答案
理查德·耶茨《体面的失败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施蛰存《梅雨之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犁《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石英《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里斯·梅特林克《青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充闾《守护着灵魂上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铁凝《构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人世间》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林斤澜《丫头她妈》阅读练习及答案
蒲宁《静》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廷芳《艺术家与匠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契诃夫《在法庭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雨《历史母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放火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梅子涵《扫地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长明灯》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