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智子疑邻——谈谈古汉语意动用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2-23


陈林森 

200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试卷上已经改写成了白话):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 

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这个故事讽刺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至于学生就题目所要求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能够进行何种发挥就是另外一件事了。这里只谈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有些什么特点。 

意动用法的典型例子在课文中我们还学过邹忌的故事:邹忌向妻、妾、客人试探,自己比公认的“美男子”城北徐公谁更漂亮,结果三个人都说他比徐公漂亮。邹忌对这个评价不踏实,晚上睡不着觉,终于想明白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的三个“美”,也都是意动用法,表示“以我为美”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通常都可以变成“以……为……”(也就是“认为什么是什么”)的格式,但在具体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采取不同的译法。例如: 

①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打鱼的人对这里的景色很惊讶。) 

②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问、轻视伯夷的道德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 

③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成名因为蟋蟀很小,很看不起它。)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之”,以之为师,可译作:拜他为老师) 

⑤ 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与鱼虾作伴,同麋鹿为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形容词和名词变成动词,后面带宾语,既可能是作普通的及物动词,也可能是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那怎么区别它们呢? 

形容词或名词作普通的及物动词,它和后面的宾语是普通的动宾关系,即直接的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是不难辨识的。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活用为普通的及物动词,它和“帛”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可以译成“穿丝织品衣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所构成的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中的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并不是主语所发出的行为,而是宾语所发出的行为,不过宾语的这个行为要在主语的“致使”下才能产生。意动用法中的谓语所强调的是一种意念,即主语对宾语产生的一种主观行为或处事态度。这些从以上例句的翻译可以看出来。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实际上不一定这样),而后者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比较“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和“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两句中的“小”字,就可以知道:前者只是主观上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可能符合事实,也可能不符合事实),而后者则是实际上把木头弄小了,使它客观上发生了某种变化。再比如: 

①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身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给冯谖吃一些粗糙的食物。) 

②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告子上》)(赵孟加官进爵使之尊贵的人,赵孟也能夺去他的官爵使他变得地位低贱。) 

前一例的“贱”反映的是孟尝君的主观看法(他当时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降低冯谖的地位,而后来在事实的教育下改变了对冯谖的态度),后一例则说的是赵孟实际上可能采取的行动,这种行动能够导致宾语发生符合谓语内容所表示的变化。 

最后要说明的是,使动用法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情况,而意动用法只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两种,没有什么动词的意动用法。这是为什么呢?按照其他两种意动用法推论,动词的“意动用法”应当是主语认为宾语已经或将要产生某种行为,表示这种状况的,在古汉语中一般采用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形式,如:“臣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如果说成“臣固还公子也”,则会在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之外,带来更大的歧义,所以古代汉语避免了这种用法。 

                                                                        

通信地址:江西省星子中学10-10信箱(332800)         电话:0792-2663853 

 作者邮箱: xzcls48@yahoo.com.cn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教师用书《塞翁失马》《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
《智子疑邻》改写成四言古诗
《智子疑邻》ppt课件(17页)
文言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ppt课件(31页)
《智子疑邻》ppt课件(23页)
《智子疑邻》读后感(3篇)
《智子疑邻》复习题
古代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阅读练习
《智子疑邻》mp3音频朗诵
古代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学案
《智子疑邻》ppt课件3
古代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ppt课件2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文阅读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导学案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导学案
古代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说课稿
《智子疑邻》课堂实录
古代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ppt课件
《智子疑邻》扩写指导及范文(3篇)
古代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案1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文言文练习卷
《智子疑邻》阅读练习题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ppt课件5
《智子疑邻》ppt课件2
《智子疑邻》mp3音频课文朗读
《智子疑邻》译文
文言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ppt课件1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综合能力测试题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评估测试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案3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同步练习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ppt课件4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ppt课件3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ppt课件2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上《寓言四则》教案2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案1
呼唤理性——解读寓言《智子疑邻》
《智子疑邻》课件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件
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