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综合教案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06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 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2、 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3、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懂得写作要有感而发。 
4、投身“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感情。学会合作交流。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四首》                 2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目的是引导七年级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步入文学的殿堂。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四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但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七年级的新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从而使之更加热爱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充分展示诗歌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要有现实中的物象作载体。 
《“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了解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单元的文章文字精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者真实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 
第1课时  与文学牵手
学习目标:运用讨论、演讲、小组交流等形式,能在课堂中了解同学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阅读计划。
课时安排:一教时
课堂学习: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它是抽象的名词也是具体的概念。它是诗话的历史,是司马迁奋笔疾书的身影;它是细腻的情感,是朱自清眼中父亲慈爱的背影;它是质感的现实,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期盼的目光;它是流动的风景,是大千世界的文字再现。它贯穿天地古今,任人的心灵在里面自由自在地逍遥;它横跨四方八极,任人的思想在里面急转急停。它就是文学。那么同学们对文学有哪些了解呢?
二、 你说我说大家说:我心目中的文学
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讨论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演讲,同学评价。教师小结。
三、 小记者采访:
首先班级推选小记者,然后随机对同学们进行采访,让同学们敞开心扉,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文学形象,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四、 制订阅读计划:
文学书籍卷帙纷繁,要提高文学素养,一定要多阅读,多思考,为此老师推荐一些文学作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期阅读计划。
五、 语文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的学好中学语文,特在此介绍一些学习语文的便捷的方法。
1、 如何制订语文学习计划。
2、 如何预习。 
3、 如何做课堂笔记。
4、 几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介绍:圈点勾画法、批注法、质疑发问法。
六、作业:
1、制订本学期的阅读计划
2、制订本学期的语文小计划
3、预习《为你打开一扇门》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 
1、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2、品味本文优美丰富的语言。 
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的运用。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大至国门,小至房门,林林总总,也有神奇的门,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 。一扇陌生的大门,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同学们,当你踏入中学大门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同学交流,学生评价)
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想把我们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这片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二.朗读大比拼: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方法如下: 
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在此基础上各推出一名代表参赛。组织学生评委,确立评分标准,评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教师对未获优胜的同学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大胆展示自我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 作者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从文中找答案)
四、合作探究,交流感受:
探究1: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文学?(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探究2:在无数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就是文学之门,为什么说文学之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学生踊跃发言,从第四节中找出了很多句子来理解文学之门的重要性。) 
五、 拓展延伸:
文学之门实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门外与门内的风景大相径庭,请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为徘徊在门外的和进入文学大门的人设计一段对话。(分组讨论,每组自己确定角色,推荐代表上台发言)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 
2.为你熟悉的某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某一文学形象写一段简介,字数80到100字之间。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 
2.说一说阅读本文后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二.美点寻踪:
文学的殿堂处处充满瑰丽的色彩,每一件文学珍品都闪耀着迷人的光环,请大家再一次浏览课文,划出你认为最精彩、最能表达感情的句子。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精读课文,为精彩片段或句子做批注,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拓展延伸:
从你以前读过的童话、寓言或看过的影视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角色,并做简要评价。
四.教师小结: 
文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愿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能深深地爱上文学,打开这扇神奇的大门,在文学的世界里尽情地遨游。 
五.布置作业: 
1、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自己试着给文学下个定义。 
2、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1)我想叩开文学之门,因为它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叩开_____之门,因为它可以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繁  星 
巴金 

【学习目标】 
1、学会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学习】 
课前:自学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几许快乐、几多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让我们随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二、 我心目中的巴金: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巴金资料。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教师补充《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三、 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用波浪线画出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3、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四、 合作探究:
1、 比较一下,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 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望星空感受的句子,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
五、 拓展延伸
如果你来到大海边,面对碧海蓝天,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呢?请你以“大海,你象……”为题,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写好后,先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朗读作品。)
六、布置作业:
1、 在夏天的夜晚,你观察过天上的星星吗?画一幅画,并配上适当的文字进行说明。
2、文章结尾看起来似乎不太完整,根据首尾照应的原则,请你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字数在20字左右)。
3、课外收集阅读巴金的作品。
 [板书]: 
繁星
巴金
           (从前)     家乡庭院 
(三年前)   南京菜园 
(如今)     海上舱面 


三、冰心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学习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课堂学习: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 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3)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达诗人强烈感情的诗句,并作批注。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3、 学习《母亲》
(1)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美妙的旋律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思念。集体朗诵《母亲》,思考: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2) 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喻)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4、 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⒈) 内容: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⒉) 形式: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五、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假如明天是你母亲的生日,请你亲手制作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
3、预习两首诗。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课堂学习: 
一. 导入新课: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缝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三.合作探究:
探究1: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探究2:成功来自奋斗,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导入: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2、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 
3、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或者句子用得最准确,把它找出来并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4、合作探究
学习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同学评价。
5、让学生齐背《嫩绿的芽儿》
6、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五、布置作业: 
1、结合《嫩绿的芽儿》寓意,写一段文字,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曲
2、课外收集名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三个事例,并写一段感想谈你的看法。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法国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感受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4.从哈尔威船长身上感悟镇定自若、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学习重难点: 
复述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 音乐导入: [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大海孕育着万物,体现了博大,展示着宽广,昭示着伟大,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精神和物质上的财富。可是,提到大海,人类似乎永远也摆脱不掉一个虽不愿触及却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话题――海难。 (展示部分海难图片或者录像片资料)
1、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2、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 整体感知课文
浏览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节数,划出体现时间进程的词语。
1.,试一试,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讲一讲,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仿一仿,分小组模拟小说中的某一片段,稍做准备,然后上台表演。
4、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语文活动:实话实说。
“诺曼底”号沉没了,请你作为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获救者,以便进一步了解“诺曼底”号沉没的情况。
准备活动: 
1)将班级分为两方:一方为记者;一方为“诺曼底”号获救者;          
2)记者方要紧扣这次海难设计一些问题;“诺曼底”号获救者依据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想象作出合理的回答。           
3)主持人由学生推选。
 组织学生对双方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小结。
四、合作探究:
1、《“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出现了许多人物,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试作简单分析 。                                                                   
2、多数同学都非常欣赏哈尔威船长,认为他是一位英雄,大家觉得在文章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特征,他的优秀品质体现在哪些地方?
五、拓展迁移。 
1、记者访谈。 假如你是当年“诺曼底”号上的一名乘客,今天有记者向你问起当年的事情,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2、 请说出你听说或读过的英雄人物的的动人故事。
3、 讨论:什么样的行为称为“英雄行为”?
六、布置作业: 
1. 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出原因并作简单分析,150字左右。 
2、给哈尔威船长写一封信,表达对他这种行为的看法。

五、古代寓言两则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4、 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学习难点:由寓言引发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鞋”在古代叫“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呢?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好吗?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一个时代,约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人们思想极其活跃,曾有“诸子百家”之说。 
三、文本解读: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对照文后注解,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质疑释疑;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四、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五、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六、 布置作业:
1、背诵《郑人买履》 
2、根据《郑人买履》的寓意,编一则小故事,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课堂学习:
一、成语接龙,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搞个成语接龙,老师起个头,比如“日理万机”下一个同学再以“机”开头接着说一个成语,比如“机不可失”,接不上的表演一个节目。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1.从这个人找剑的过程来看,你能看出他是怎样的人呢?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3、你觉得《刻》上掉宝剑的人愚蠢之处在哪里》。
四、拓展延伸:
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今天我们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如:正确面对现实,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
   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因循守旧
   时代在发展,思想要跟上……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刻舟求剑》
2、 课外收集三则成语故事,并作简要评论。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体会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2、领会诗词中精美句子的妙处。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热爱我国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经典诗句的赏析
课时安排:一教时。
课堂学习:
一、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典诗词无疑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同学们,能背几首古诗词给大家听听吗?
二、 整体感知:
1、 齐读这四首诗
2、 熟读这四首诗,向同学们描述一下你所领会到的意境。
三、 品味语言:
1、 刚才同学们已经领会了诗的意境,再读古诗,说一说在这四首诗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并说明你欣赏的理由,
2、 学生用心读诗,然后各抒己见。
3、 教师小结。
四、 看谁“背”得快: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四首诗,看谁能全部背出来。
五、 布置作业:
  背诵这四首诗。

2005年 8月
展示:二课时
      1.小组交流手抄报,互相鉴别,推选出优秀者;
      2.每组选出优秀小报,作大班交流;
      3.评出最佳小报及阅读小能手;
      4.优秀小报上墙展示,巩固阅读成果。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小测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点过关
2014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练习周周清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提高卷ppt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提高卷ppt课件
2013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次单元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卷
乐桥镇中2013年秋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考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新光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诗词赏析试题
2011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合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2010年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单元练习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第1,2单元语文测试卷
2010年育新学校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摸底测试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单元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单元基础训练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庙岗乡中心学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阶段性测试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语文试题
2009年苏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测试练习题(无答案)
三亚市实验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阶段性测试试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
扬中树人08—09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分类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2008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