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错误》教案5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16


《错误》教案
一、导入
 
我们在这个单元的开头学习了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表现离别相思的题材的古诗。表现了女子的闺怨之情。“闺怨”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出闲愁”,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这样的题材的诗歌,但不是古诗而是现代诗歌。是用古典诗歌的意境和手法来写现代诗歌。这就是郑愁予的——《错误》
 
 
二、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诗人。台湾“现代派”诗社重要成员。著有《梦土上》、《衣钵》等。他的《错误》继承了中国闺怨诗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的风格,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
 
 
三、分析诗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诗歌所抒写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人物有哪几个?
 
明确:时间是在春季三月。地点是在江南。这个时节的特点是容易让人产生思念的情绪。人的情感也是在这个季节里特别会容易伤感,人的情感也最为丰富。
 
 
1.特别是江南的春天,细雨和春天总是相伴,而春雨更容易使人陷入思念之中,人们对春雨也有中特别的伤感的情感。而且春天往往很短。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所以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的春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唐朝的志雨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借助春天,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想得破,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所以课文把诗歌的时间定在春天三月是为了写离情相思的需要。这个季节是为写情而服务的。
 
 
2.我们知道要写离情不但要有景更需要有人的活动,这里的人物是哪几个?
 
明确:人物是:“我”和“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人。——这个人显而易见是个女子的形象。“我”在这里是为游子,从远方而来,经过江南。也正是那位女子要等待的人。而这个女子是可能是这位游子的恋人,正在春季三月里苦苦地等待着。“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把女子的容颜比做是莲花?因为在古诗词中莲花就是代表着思念。因为“莲”和“怜”谐音。“怜”就是“爱”的意思。在《西洲曲》中,就有写道:“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道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所以这里作者是借用了古诗的意象。一开始就展现了一位等待游子的女子的形象,为下面抒写她的离情做好了准备。
 
 
3.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等待的心情的?
 
明确: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人物的心情,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人真实可感。他把女子的思念第一个比成是三月的柳絮。
 
①春天还有中特别的景物就是柳絮,这柳絮也是和离别有关的。柳树在春天的时候就会结一种形似棉絮的东西。称为柳絮。当风一吹柳絮就会随风飘散。这种景象十分的凄美,让人伤怀。(举例山东济南的柳絮)
 
古典文学中“柳”跟离别、相思感情抒发的联系最为密切,或许是柳枝柔长的特征跟人们离别相思感情的缠绵有相通之处,而“柳”又有“留”(挽留)的谐音,故汉代人就已有“折柳赠别”(《三辅黄图》)的风俗习惯,古典诗词中用柳来表现离别相思之作更是不胜枚举:“春心自浩荡,春柳聊攀摘。笑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枝上子规催去旆,柳条偏系离情。”(李弥逊《临江仙》)“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周紫芝《踏沙行》)
 
从周紫芝《踏沙行》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别有意味的意象:“飞絮”。周词的“游丝”、“飞絮”,已不是柳条而是柳花了。不同于一般花的瓣片状,柳花呈丝絮状,这一特征,使得柳花很容易随风飘零,更显凄美,亦更能比拟人们离别相思情感的失落惆怅。如苏轼《江城子》前面用柔长的柳条喻离别:“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悲情已现,但后面更以飞絮作进一步渲染:“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离别相思的哀伤尤显浓郁。
 
苏东坡的《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咏柳絮(即杨花)更独辟蹊径:“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三分春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说是一场雨后漫天飞舞的柳絮不见了,哪儿去啦?变成一池细碎浮萍了(那可是水面多阔的一池浮萍呀);这一池浮萍却又代表着三分春色,而三分春色又厘分为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由一连串数字串联起来的句子,给人予行云流水而又亦虚亦实的感觉。在经过萍碎、春色、尘土、流水等连串幻化之后,东坡再来强调“点点是,离人泪”,这正是该词的终极主题,由柳絮起到离人泪终,使该词的咏物抒情得到一个完整的演化进程。近人蒋春霖《卜算子》云:“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正是套用了东坡《水龙吟》词的模式。 
 
问题在于,东坡凭什么三整两整就将那柳絮整成了浮萍?对此,东坡在原作下有鼻子有眼地注释道:“旧说杨花入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你可别信他,东坡大学士在跟你玩障眼法呢!其实从词句中就可窥见东坡变柳絮为浮萍的戏法:风起絮飞,随雨化萍;絮因风而扬落,萍逐水亦飘零。这个变化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全在情理之中,只由于扣住了“身不由己”、“飘泊无依”的共通性。没这“由于”,八竿子打不着的“柳絮”跟“浮萍”又怎能搭上界?由此可见东坡咏物而不滞于物却物性自通。高人出招,确实不凡! 
 
上面诸例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写春天的杨柳,这也是由于虽然杨柳四季皆有,但春天的景象更具诗情画意,故文人笔下的杨柳,多见之于春天了。
 
②第二个是比成是寂寞的城。城的样子是四面封闭的。这也说明女子的心情是落寞,孤独的,没有人能走进她的心城,只有那位游子才可以打开她心中的城门。也可以说明女子对游子回来的失望的情绪。
 
③第三个是比成青石的街道。我们学过戴望舒的《雨巷》其中也有这样的意象出现。作者也是生活在铺满青石的小巷之中的。让人感到一丝的凄凉和冷意,就想那位苦苦等待的女子的心一样得冷。这个青石的街道也为后面的马蹄声的出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对精彩的意象组合,构成伤感的意境。青石的冰冷,传来马蹄声,声声清晰,原本希望是能够等到归人,但是他却是一个过客。让原本冰冷的心更加地寒冷。原先的希望也被无情地粉碎。
 
④第四个是比成窗扉。我们可以想象那位女子为了等待游子的归来,曾经多少次靠在窗前眺望远方,多少次又是失望地把窗扉关上。所以在这里窗扉也成为女子相思之情的一个外在的表现景物。
 
为什么写女子心情的时候连用了两个“小小”?
 
明确:两个“小小”,更写出了这种离情是缠绵迷离的特点。体现了这首诗含蓄、温柔敦厚的特点。这于古诗词写离情的诗歌一样,继承了古诗词传统的风格。具有东方风味。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作者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是这首诗的创作特色之一。同学在创作诗歌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从古诗词中去寻找合适的诗歌意象,这样就能形成诗歌独特的意境。而且这些古典诗歌的意象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这样也能使你的诗歌有厚度。
 
四、分析“错误”
 
那么最后这个错误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女子等待的那位游子,不是归人而是过客。
 
为什么说这个错误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呢?
 
明确:因为“我”这“达达的马蹄”打开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开了“你”“紧掩”的心扉,“你”一定误以为“我”回家了,于是,一阵惊喜,一片欢心,然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时,“你”也许更惆怅,更痛楚吧!“惊喜”是美丽的,但却是虚无的。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带给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这个错误的美丽,是种痛苦的美丽。但这种错误毕竟能给女子带来希望,总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说是美丽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郑愁予《错误》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我们的错误》flash课件1
《我们的错误》课文原文阅读
《错误》ppt课件(30页)
《我们的错误》教案4
《我们的错误》说课稿
郑愁予《错误》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们的错误》ppt课件3
《我们的错误》ppt课件2
《我们的错误》ppt课件1
《我们的错误》教学反思
《我们的错误》教案3
《我们的错误》教学设计2
《我们的错误》教案1
《我们的错误》教学实录
《错误》教案11
郑愁予《错误》教学反思
《错误》说课稿
新诗二首《雨巷》《错误》学案
《错误》ppt课件(14页)
《错误》ppt课件(20页)
郑愁予《错误》赏析
《错误》和《致橡树》比较阅读教学设计ppt课件
《错误》教学设计10
一首现代诗歌的双重解读
《错误》赏析与写作提升ppt课件
郑愁予《错误》mp3音频朗读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错误》《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基础知识题
《错误》教案9
《错误》教案8
《错误》教案7
《错误》教案6
《错误》教案4
《错误》教案3
《错误》教案2
《错误》教案1
《错误》ppt课件5
《错误》ppt课件4
《错误》ppt课件3
《错误》ppt课件2
《错误》flash课文朗读
《错误》ppt课件1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错误》《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ppt课件1
《错误》教学实录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错误》《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