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5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2-15


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关键词语。
2.把握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的特点。
3.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从大自然得到的生命的本真与快乐。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沈从文逃学的原因。
2、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
三、教学难点:
结合自传的特点对本文进行剖析。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30年任教于青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等研究。
背景资料:一个朋友准备在上海办个新书店,开玩笑要我来“打头阵”,约定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这种迫促下出题交卷,对我并不习惯。但当时主观设想,觉得既然是自传,正不妨解除习惯上的一切束缚,试改换一种方法,干脆明朗,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以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我的动力来源于何在。因此仅仅用了三个星期,写成后重看一次,就破例寄过去上海交了卷。过不久印成单行本后,却得到些意外好评。部分读者可能但觉得“别具一格,离奇有趣”。只有少数相知亲友,才能体会到近于出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可是由我说来,不过是还不过关的一本“顽童自传”而已。书中前一部分学生生活占分量过多。虽着重在反对教“子曰”老塾师顽固而无效果的教育方法,一般读者可能只会得到些“有趣”印象,不可能感到有什么积极意义。因为到他们读我作品时,时代已不同了,“子曰”早已失去作用,随之而来的却是封建军阀大小割据打来杀去国势陷于十分危急时期。后一部分写离开家庭进入大社会后的见闻和生活遭遇,体力和精神两方面所受灾难性挫折和创伤,个人还是不免受到些有形无形限制束缚,不能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当时还以为到再版时,将有机会加以调整补充。事实上一九三三年夏回到北平后,新的工作一接手,环境一变,我的打算全部落了空,不能不放弃了。
(二)词义:
(1)    释义:
田塍:田间的土埂子。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
心花怒放:形容高兴极了。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2)    辨义:
掩饰:着重于手段,文过饰非。
掩盖:泛指一般遮盖。
(三)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本文描述了沈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分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习惯。”)这部分主要是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自从逃学成习惯后,----”到“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这部分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进行总结。
(四)问题探究:
1、课文的标题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明确:“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2、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这样的细节描写有很多,和逃学相关的细节描写主要有:
(1)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2)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3)落过大雨以后的水中玩耍(见课文第23页)
(4)落过小雨以后的捉蟋蟀、斗蟋蟀(见课文第23页至24页)
(5)偷桃子批杷(见课文25页)等等。
作用: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课后预习:(第3、4个问题)
3、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
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4、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问题探究:(接着讲第一课时的第3、第4个问题)
3、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声音:
“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
“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割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刺的微声,”
气味:
   “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
 
颜色:
“城头上有白色炊烟,街巷里有摇铃铛卖煤油的声音”
“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
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沈从文的逃学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
4、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明确: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他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的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的。“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象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三)剖析难点:
本文属于自传,自传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自传特点对本文进行解析。
明确:用真实生动的文字介绍自己、再现自己的传记,就是自传。自传的写作,既是一个让他人认识你、了解你的过程,也是一个静默反观、清理内心的自我反省的过程。一个人,出身无论贵贱,容貌无论美丑,经历或坎坷或平淡,在人生的路途上都会积累自己的记忆,运用手中这支妙笔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展现出来,将真实的自己画出来。
要画好这幅自我画像,作者要做到心诚、眼细和手巧。
“心诚”指的是画家作者要心怀真诚。“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傅雷)给自己画像就是要真正了解自己,抛开虚伪和粉饰,诚实坦然地面对自己。写出举世名作《边城》的沈从文在自传里并没有隐晦自己的逃学生涯,而是真诚袒露了自己逃学后如何在大自然里流连忘返的快乐内心,读者在阅读后不仅没有感到不可思议,反而更深刻地领会了他在文学作品里体现的热衷自然、崇尚天性的艺术追求。
“眼细”指的是作者要善于捕捉既真实又生动的细节。自传除了让人看到真实的人生经历,还要表现出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的细节描绘就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沈从文在自传中对上学途中看到的事物作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写针铺只一形象----门前永远必有一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对皮匠、剃头铺、豆腐作坊、屠户肉桌上的肉等都突出了细节描写。
“手巧”指的是写自传要善于布局,巧于叙述。自传的写作,和很多文体写作一样,也要讲究结构的精致巧妙。元曲大家乔吉谈作曲有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强调开头要俊秀光鲜,主体要充实饱满,结尾要灵巧有力,这对传记的结构布局也是适用的。在叙述方法上,运用顺序法,即按照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叙述,这样写的好处是清楚流畅。运用倒叙法,即把后发生的事情先写,然后再回头叙述之前的经历,这样写可以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作品能呈现一个真性情的自我,具备优雅的艺术感染,就是一部好传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按照自己由小到大的顺序写,思路清晰。
(四)推荐阅读(传记)
《沈从文传》 凌宇/著
《沈从文的窘困》
《沈从文第一次讲课》
《沈从文的爱情》
《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结论篇) 金介甫/著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练习题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ppt课件5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ppt课件4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导学案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ppt课件3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表格式教案7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课文全解
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原文阅读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6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4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3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ppt课件2
粤教版选修《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ppt课件1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学设计2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